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柱子打了一只大狍子,全家舍不得吃,决定去公社把它卖了,换钱给顾轻尘买药。

顾锦书也顺便坐了个便宜驴车要去公社看看。

颠簸了大半天,终于到了。

这里真是称得上穷乡僻壤。

走了30里山路,把毛驴都跑冒汗了。

路过了三个屯子,也快到中午了,才到了公社。

顾锦书下了毛驴车,感觉身体都快冻麻了。

其实,所谓公社就跟乡镇规模差不多。

顾锦书左右看了看,公社正街的道路两旁有一些砖瓦房。

的确是比屯子的泥土草房强多了,但是一栋小楼都没有。

公路也是用石子铺成的,不像屯子都是泥土道。

大伯把毛驴车赶到了供销社门口。

公社虽然属于乡镇规模,但是这里毕竟是偏远的山区。

成立乡镇的时间没有那么久远,居住的人口也没有那么多。

更没有专门收购皮毛野物的店铺。

所以供销社不仅仅是出售日常的生活用品,还代收一些皮毛山货等特产。

供销社的营业员出来看了看车上的猎物,毛重定价给五分钱一斤。

然后拿出一杆50斤的大秤,把秤钩挂在狍子身上的绳子上。

大伯用力的抬起秤头的拎手,狍子就被抬起来,四脚离地了

营业员在那里扒拉着秤砣,眼看着秤砣超出了50斤的星标。

秤砣都到顶头了,秤杆的顶端还高高的,不肯落下来。

50斤!营业员一口定音。

柱子道:“是不是应该换一个的大秤称啊?

这个称好像有点小啊!换一个100斤的再称称吧!”

销售员冷着脸说道:“这秤准着呢。

正常都是估堆儿的,我给你称重,有一斤算一斤你还不知足。

不行你爱上哪卖上哪卖去,我这还不收了,说着拿起秤要回去。

大伯急忙追过去,笑脸用本地的方言说道:“我兄弟他不懂行,你给的不少了,他不明白事儿,你别跟他一样的”。

营业员气呼呼的进了店里,大伯也紧忙尾随了进去。

柱子站在外面不进去,连要买一些东西,都不在他家买了。

他知道被人家吃了秤,他心里不舒服。

顾锦书想了想,马上癫癫儿跟了进去。

她要看看在这个年代,供销社里的物品,都有什么品类和款式规格。

进到供销社后,她马上快速的扫视了一圈。

这里的产品还算齐全,但是要是比起现代来,连个小卖部的规格都称不上了。

她先在放粮食食品的位置看了一下,然后又在生活用品的位置上又看一会儿。

这时,大伯已经收了卖狍子的钱出去了,她又马上颠颠的跟了出去。

大伯把卖狍子的两块五角钱给了柱子。

并且劝柱子说,货到地头死,这里就他这一家收货的,能卖出去就挺好了。

然后他催柱子赶快去买药。

他要马上喂喂毛驴,然后还能赶在天黑前回到家。

柱子看了看手里的钱,对顾锦书说道:“爹先去给你娘抓药,然后再买点吃的,剩下钱了就给你买糖吃”。

顾锦书高兴的点了点头,心想,:时机来了!

然后她又颠颠的跟着柱子去了不远处的药店。

药店是简单的中西药都卖些,好赖也算是中西医结合的。

店里就一个坐诊大夫,还兼营业员的工作。

柱子跟大夫说了顾轻尘的情况,让大夫给开些对症的药。

大夫说要开一些止疼止血的西药,还要抓一些汤药,让他们要等一会。

顾锦书就趁机会开始撒娇,说她想吃糖了,让柱子马上去给她买糖吃。

并且开启了她的软磨硬泡模式。

柱子无奈只能先付了药钱,一共两块钱,然后他出去买糖果。

同时也想把其他东西一起买了,这样还能节省一些时间。

顾锦书说不跟着去,就在这里等着他。

柱子走后,顾锦书到门口看了一眼。

见柱子走远了,就马上回来跟大夫说,药不买了,把钱退了。

大夫不相信她一个小孩子说的话,说等大人回来再说。

顾锦书说就是他爹说不买了。

他爹不好意思来,才让她来说的。

并要求马上退钱,不给退钱她就张开大嘴要哭。

大夫气的不行,气哄哄的把钱退给了她。

她拿着钱颠颠的跑了出去。

在没人的地方,马上把空间里的药包拿了出来。

然后把退回的药钱放进空间里。

这可是好爹冒着生命危险打猎物换来的钱,她一定要收好了。

然后她马上去找柱子,这时,柱子也已经买东西回来了。

看到这么大的药包,柱子愣了一下倒也没多想,拿起顾锦书手里的药,回到了大伯的车上。

柱子从袋子里拿出几块水果糖送给顾锦书。

他还买了一块肉和一些苞米面。

同时还买了半斤炉果,让她饿了在路上吃。

三人终于是返程了,顾锦书心里松了一口气,她终于是偷龙转凤成功了。

这时候大概也就是中午一点钟的样子。

路边的人家也有卖小吃的,这里把油条叫做大果子。

油锅里炸大果子的油烟顺着风飘过来,传出油香的味道。

同时也有卖馒头,包子,蒸饺和炸丸子的。

水果就非常稀少了,只有一份卖冻梨冻柿子的。

苹果,鸭梨之类的水果就更不用想了。

大哥和柱子看都不看一眼卖吃的地方。

因为他们知道,现在家里的状况,是根本买不起的,所以也就眼不见心不烦了。

回去的路上也是闲来无聊,顾锦书就想办法了解起周围环境来。

问着这个屯子叫什么名字,那个屯子叫什么名字,还挨着哪个公社,这里离县城有多远……

大伯路上赶车也是无聊,怀着逗小孩儿的心理,也是知无不言。

他们的屯子原来叫陶家窝棚,建国后改成叫陶家屯,现在建屯还没有30年。

因最早是一户陶姓的人家看那里土地平整,野草长的也旺盛。

认为那里的土质好,适合种地。

就在那里盖了一个草窝棚,定居了下来,从此在那里开荒种地。

后来又陆陆续续的叫来了几户亲属。

这几户人家就在这里盖房开荒,形成了一个简单的小屯子。

最近这十几年,陆续来了不少东省,河省逃难的人,在这里定居。

就像他们父母郝老头郝老太一样。

因为前些年南方自然灾害,人们都是吃不饱饭,无奈闯关东来到了这里投靠亲戚。

顾锦书问大伯:“你们来时也是投靠亲戚的吗”?

大伯和柱子同时眼神黯了黯,不再说话了。

一路到家,大伯和柱子都是再没有说过什么话。

顾锦书知道她不小心接到他们家的伤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