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事实上,曹昂许下七日之言时,吕范的文书已经传回至他手中。

南阳郡、博望县、夕聚乡。

屯将刘幸正在完婚。

他便是曹昂封赏当日,声称要上头香、全村闺女随他挑的年轻屯将。

自回乡后,以往被人看不起的穷小子不见了。

他成了乡里地位最高的人,莫说里正,便是乡中三老,以前大伙眼中的大人物,见了他也得持礼。

此刻,宾客满堂,村里人拥满院落。

刘幸与新婚妻子,也已走完了拜堂的流程。

按照此地习俗,接下来是迎宾受礼,同时诸客入席、敬酒。

然而,原本约定好的县乡官吏,乃至村中里正都未出现。

宾客们也深觉奇怪,议论纷纷:

“怎么还没来?难道里正不卖面子?”

“开什么玩笑!里正才五十石,我家刘老爷可是六百石的大官!”

“就是,别说他一个小小里正,按理说县丞、县尉都是要来的。”

“你们不知道么?据说上面有事,里正前天夜里便去县里了。”

众人议论中,紧皱眉头的刘幸一挥手:“罢,不等了,我们先喝!”

便拉着新娘,与众人碰起杯来。

就在这时,门口负责唱吉的少年喊道:“里正到了!”

门口,立着一名五十余岁的干瘦男人,正牵着一匹马。

“可算是来了!”

“就里正一人来了么?县中其他人没和您一块来?”

众人皆道,刘幸也牵着妻子向前迎去。

“为刘屯将新婚贺!”

里正匆匆一拱手,便从身上取出一封书,念道:

“吕公有书,绣师甲校丙部丁曲屯将刘幸听令!”

满堂宾客皆是一惊。

刘幸本人立即正色躬身:“刘幸在!”

“今,轘辕战起,李郭害民。

刘幸既为我部武人、百夫之将,当速应召归军,奔袭轘辕。

上以为主效忠,下以讨贼安民,方见我辈武人之本色!

曹主之望、仁义之道、万民安危,皆在诸君肩上。

书至之时,望君勿辞、勿延!

得诏即动,自往轘辕复命……”

等到念完,满堂宾客都炸开了锅。

新婚妻子,也是一时无措。

里正从马背上拿下一个包袱,道:“吕公说了,若愿动身奔赴战场的,即刻接下战袍。”

“若有意请辞的,请屯将交出军帖。”

曹昂占领一地后,自然要新造民籍。

而战兵的户籍,便是他们的军帖。

军贴上有专属之田地、山产、房屋,连带他们的家人,都可免除徭役、享受赋税优待。

这是实打实的好处,也是绝对的荣耀。

革除军职,这一切便也将失去。

“夫君……”刘妻面露不舍。

刘幸轻轻摇头,走上前,躬身接过战袍:“屯将刘幸领命!”

里正松了一口气,笑道:“虽军令如山,但吕公也说人情不可夺。”

“若遇婚事,则准洞房后动身;若遇丧事,则准叩首已别亡人。”

刘幸不言,端着甲胄入屋。

稍许,披甲挂刀而出。

座中尚有年老坐着的宾客,此刻都纷纷起身见礼。

“夫君!”

刘妻含泪迎上。

“我这一切,都蒙主公所赐。”

“今讨李郭,为民除贼,又是大义所在,岂若拖延?”

铁盔之下,刘幸向妻子拱手作别:“忠义不容有辞,望夫人谅解。”

“若我立功归来,再行完婚。”

“若我战死疆场,则请夫人另嫁。”

说完,其人头也不回,走出大门,翻身上了马背。

“夫君!”

刘妻一路追去。

诸宾客也快步相随。

马到门口,刘幸勒马回身,忽然壮声大笑:“我有今日,蒙我主所赐。”

“诸君得安享太平,岂不是我等武人所赐!?”

这话,可以说是颇为狂妄了。

然而,却无人不服。

反倒是几个年长的率先行礼:“蒙您庇护,望您凯旋!”

其余人纷纷跟上:“蒙您庇护,望您凯旋!”

“好!”

刘幸大笑,再看了一眼一身红装的妻子,打马北去。

唯剩刘妻,哭成泪人一般。

她母亲连忙扶住她,替她擦着眼泪:“傻孩子,你哭什么?今日这桩婚,是要称颂百年的。”

“你夫君,是这十里八乡最威风的新郎了。”

里正走了过来,拱手道:“刘夫人已算军属,稍后老小儿会上报县里,会有人给您发下俸米的。”

“多谢里正老爷。”刘妻啜泣欠身。

里正赶紧跳到一旁:“不敢当!”

颍川,颍阴县。

许褚所部,陌刀营校尉周搏。

文书送到时,其人老母正在出葬路上。

给他送来文书的,是许褚兄长许定。

“周兄!”

许定见他一身孝服,先是愣了愣,随后还是从怀中取出文书:“军令如山,周兄恕罪!”

周搏俯身听命。

许定念完后,便道:“周兄,吕公有言,军情如火,不容懈怠。”

“周兄身在要职,更是重中之重。”

“为忠义而夺情,想来老夫人也能理解的。”

周搏望着棺木,一时红了眼。

“五年前我离乡,做了汝南一贼头。”

“我不敢归乡,只敢偷偷派人送些钱给我母亲。”

“后来担心官府追究责任,我便让人传出消息,说我已死了。”

“我父因此悲痛而去,只剩老母日夜守在门口,求着路人将我寻尸归来。”

“年前我回来了,不是贼、也不是尸。”

“亲兵开道、县官相迎,那是我往日想都不敢想的。”

“……我母亲走时紧握着我的手,满面笑意,说她已急切要将此讯告知我父。”

“到这一步,我还有什么遗憾呢?我母亲又如何会怪罪我呢?”

“若是她知道我不遵主公之命,只怕是夜里都要来杖挞我的!”

说到这,他穿着孝服,在棺木前三叩九拜:“母亲,主公有召,孩儿就送到这里了!”

随即,解下孝冠,带上铁盔,披上青披上马。

一路向北。

如此一幕,在各处上演。

一骑骑、一行行,背着行囊,携带数日之干粮,向轘辕关奔去。

一乡少则数人十数人,多则百余人。

或聚或散,奔向轘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