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全球华夏 > 第314章 通过规则限制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郑义在海上飘荡的时候,朱棣又想出了新法子。

这些天北五府的百姓把他恶心到了。

到处都是在为郑义歌功颂德的。

以前也没有发现郑义有多了不起,这人一走,突然就内心的情感就爆发了。

到处都是关于郑义的事情。

甚至于在哈城公园广场,密密麻麻的百姓在倡议在捐款,想要在广场中心为郑义修建纪念雕像。

自己的立像可是花费巨大,自己建的,郑和的雕像也是他出钱的。

现在倒好了,百姓筹钱为郑义筑像。

这把他永乐大帝放在哪里了?

太不尊重人了。

这立像以后要严加审查,不能谁都可以立像了。

如果立像太过泛滥,那他永乐大帝还怎么显得尊贵?

所以立像要有标准,非巨大贡献者,不可立像。

就是后代的皇帝也不行,不能让他们把立像玩的掉价了。

于是朱高炽的龙案上,出现了朱棣关于立像的标准的信。

朱高炽一看,确实是这样,要是人人都能立像,那立像还有啥价值?

不过不让后续的皇帝皇帝立像就有点过分了。

这不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吗?

立像还是要立的,但是大小,要有标准,做出的贡献越大,当然就可以建的越大,至于那些没有什么建树的皇帝,建造一个几米的意思意思就差不多了。

朱高炽觉得这个办法不错。

所以又引申了一下。

“虽然自己可以利用潜规则来限制郑家的发展,但是毕竟名不正言不顺,很容易被后代诟病。”

“如果把父皇的这个办法变化一下,设定一下准入标准和中标数量。”

“也许可以间接的削弱郑家,别人还说不出什么。”

“就像水泥,如果完全不用郑家的东西,那是个人就可以看出问题来了,根据锦衣卫的情报,现在下面对此多有微词。”

“如果把标的多分一些,再限制一家的最多中标数,再加上潜规则。”

“那这种事情就做的滴水不漏了。”

“而且要限制郑家的对特殊行业的渗透。”

“就像镖局,这完全是一种强大的私人武装。”

“必须要控制郑家的规模。”

“要严格限制私人镖局规模,引入朝廷和皇家的资本。”

“听说这一行还非常挣钱,朱家需要插一脚。”

“依照这个思路,可以对郑家进行全方位设限。”

“对于一些关于国家安全的特殊行业,要设订准入制度。”

“比如如果郑义在东洲大力发展工业,比如兵工厂,东洲的产品那就不能进入大明军队,也不能向大明敌对势力销售,除非在大明设厂建造。”

“而且关于军国大事的外国工业,想要在大明设厂,皇家和朝廷必须入股。”

“这一套打下去,朕不信郑家还能发展的起来。”

“朕不能灭了你,但是能限制你的发展,而我皇家可以开足那马力的狂奔,朱家总能把你踩入地下的。”

朱棣的一封信带给了朱高炽巨大的灵感,让他完善了自己的计划,转暗为明,还让人说不出什么话来。

这一举措可谓是非常高明。

但是郑家自从知道了朱家对郑家的打压决心后,已经对朱家不抱希望了。

他早就转移了方向。

这事儿,朱棣不知道,朱高炽也不知道,但是那些南方的商人简直太知道了。

“生意又没谈成?”

“哎,我的也没有谈成,听说那些番商进了大量的奶茶包?”

“不止啊,听说郑家搞出来了什么定制瓷,一下子就没有人要我们的东西了。”

“都跑郑家买定制瓷了。”

“你那,丝绸卖的怎么样?”

“哎,巢丝厂,纺织厂,谁能强得多郑家?”

“那机器一开,成吨成吨的棉布丝绸往外冒,既便宜又好,怎么争,争不过啊。”

“以前有人说,郑家一直在让着我们,我还不信,现在看来,还说小了。”

“你听说过瓷器可以在工厂里生产的吗?”

“郑家就能,有这技术,人家一直忍着,那不是让,那是恩赐啊。”

“哎,实在是有些人做的太难看了。”

“郑家这次算是一点情面都不给了。”

“我们以后了怎么办?”

“怎么办?还能怎么办,要不把厂卖给郑家,要不把茧卖给郑家,挣点小钱,以前那种一船瓷器换一船银子的时代要过去了。”

“哎,不做就不做呗,你们没有发现吗,自从郑家就蕃开始,我们换回来的女人,价钱也降了很多。”

“西方那些人,已经没有什么银子了,他们穷的,只能用女人换了,但是女人又降价了,以后只怕会越来越便宜。”

“现在抽身,也许是一个不错的机会。”

“啊,如果是这样,那郑家拉回来的那些女人怎么办?”

“这我就不知道了。”

“听说郑家不只是要女人,还要什么古董?”

“欧罗巴有古董吗?”

“好像没有吧,只有一些不值钱的石头玩意。”

“也许郑家有什么办法吧。”

“不对,我听说郑家正在购买岛屿。”

“听说有人发财了。”

“买岛屿干什么?又不挣钱?”

“谁知道,郑家总是让人摸不透。”

“那这是不是一个机会?我们要不要也买?”

…………

“算了你们玩吧,我玩不起……”

郑家的计划其实就隐藏在这些人的话语里,可惜没有人仔细研究,不然就可能找到蛛丝马迹,说不定还能给郑家使点绊子。

但是郑家做的太隐蔽了,而且很多交易都转移到了旧港。

旧港又是郑家的天下,想要摸透详情,没有一年是办不到的。

等到一年后,郑家已经控制住了海外贸易,再想遏制郑家已经难上加难了。

同时,东番,吕宋的建设也进入到了加速期,新的商贸城市,正在加速成型。

因为都是郑家的私人领地,所以自由度,非常宽泛。

这就让很多商人转移到了这些地方。

东洲过来的物资和产品,还没有到达大明,就被这两地吸收的差不多了。

真正到达大明的,都是一些没有价值的东西。

宁王拉回来的成船白银,甚至都不用去上海,在吕宋和东番就可以消化掉。

然后也不用去上海等地,直接向北到镇海或者玄雀岛就可以补足所需,而且价格非常公道。

如此一来,省下了船长的大量时间,让他们可以多跑几趟,挣更多的钱。

这是双赢,却是舍弃了大明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