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胤禛作吃醋道:“自从弘昭几个孩子越来越大,儿子在额娘心中的地位是越来越低了。”

元馨被胤禛这般模样给逗笑了,“额娘疼你,要不是你老是端着,不肯在弘昭几个跟前暴露自己,额娘还能少了你那份点心和奶茶?”

想了想自己的严父形象在弘昭几个孩子面前崩塌的模样,胤禛黑着脸,果断拒绝了。

“额娘真好,谢谢额娘,儿子告退。”

看着胤禛颇有火烧屁股的样子,元馨笑得不行,明知道胤禛是装的,也高兴。

元馨要给和宪新生的格格收拾礼物,不过最先收拾的还是给和宪的。

哪怕有了新鲜出炉的外孙女,那也是女儿最重要。

等将给和宪的东西收拾好,这才准备孩子的东西。

穿的衣裳、夏天的料子、还有各式的玩具。

甚至还有太医院里各式小孩子用的膏药,要知道小孩子皮肤娇嫩,最容易出现各式各样的皮肤情况。

“等一下,这个祛湿膏另外放,万一没封紧,到时候将衣裳料子毁了。”白芷见宫人在往箱子里装药,忙制止道。

元馨被白芷的声音吸引了注意力,将视线落在了白芷手中玻璃瓶装的祛湿膏上。

元馨脑海中灵光一闪,这祛湿膏还是和宪小时候老是长湿疹,又不肯乖乖地泡中药药浴,她这才想起现代常用的炉甘石洗剂。

张怀禀当初费了不少功夫配制出来这祛湿膏,治疗湿疹效果跟现代的差不多。自那之后,几乎各宫、各王府,都会给小孩子备上这祛湿膏。

怎么就把这祛湿膏给忘了,炉甘石里头可有不少的锌,至于提炼,她是不会了,别指望她了。

元馨就要命人给胤禛送信,后面想想,也不差这一日,还是等明日胤禛来请安的时候再说吧。

毕竟谁人不知道从来只有胤禛来永和宫请安的份,从不见永和宫给雍亲王府送东西。

次日从永和宫回来的胤禛,一回到书房,就四处找书,总算找到一本《天工开物》,便坐在暖炕上,看起书来。

布顺达来了两趟都没见胤禛动过窝,一旁的茶水也冷了。

一直到天色暗下来,哪怕坐在玻璃窗户前也看不太清字了,胤禛这才抬起头来。

“天都黑了。”

“您都在这坐了快三个时辰了。”布顺达接话道。

胤禛还真没注意,不由得感慨一声:“书中岁月快呀。”

胤禛刚伸出脚准备落地,脸上的颜色就变了,布顺达偷笑不已,“爷,你怎么了?”

“没,没什么。”胤禛咬着牙,试图穿鞋,只是表情是一变再变。

麻,脚麻,看书看得太认真没注意,如今这每动一下都麻的厉害。

布顺达原本还压抑着的笑声,越发的大声。

胤禛勉强将鞋子穿上,又忍不住跺了跺脚,这酸麻的感觉当真是持久不散。

“快坐着吧,别走了,让脚缓缓。”布顺达笑着道,又吩咐门外的丫头将晚膳呈上来。

“你看书妾身别的不说,但晚膳还是得要用的,不然倒是脾胃出了问题,有您难受的时候。”

布顺达看着丫头上菜,忍不住唠叨了几声,说到最后更是看向胤禛威胁道:

“您要是老这般不用玩晚膳,那妾身可就去永和宫找额娘了,听说额娘宫中小厨房会不少调理脾胃的药膳。”

胤禛想起当初额娘给自己送的药膳,将丫头打发了下去,便对着布顺达说起了好话。

“是,福晋教训的是,胤禛这厢认错了。”

等用过了晚膳,胤禛又一头扎进书里。

一本《天工开物》读完,胤禛都还有些意犹未尽,想着再找几本书来读读。

《天工开物》让胤禛对这些个工匠越发的看重,再想想这些年工匠们做出来的新物件。

哎,这些年大清不知道埋没了多少人才。

提炼锌的事情,胤禛安排了下去,也不知道多久之后能有结果。

不过向来应该很快了,因为胤禛再一次加大了奖励的份量。

除去金银还有地契,足以让工匠们动心。

康熙等人从五台山回来的时候已经三月了,元馨想起了后世《鹿鼎记》中写的顺治皇帝在五台山出家一事。

她也觉得民间会这么猜可太正常了,天下那么多名山古刹,偏偏康熙就对五台山情有独钟,还不止去一次。每次去待的时间还都不短,也怪不得百姓会怀疑。

康熙从五台山回来后没多久,便下旨召集群臣编撰一本字典。

一下子朝中的文臣轰动了,胤祉也是激动不已。

康熙坐在龙椅上,看着底下大臣脸上写了激动,一个个的都想争个编纂的名额,康熙就知道这条路他走对了。

胤禛稍一思索便明白了为什么汗阿玛会下这样一道旨意,只要这部字典编成,便是流传千古的美事。

不但但参与编撰的官员如此,而汗阿玛作为发起者,更是功不可没。

一来可以统一南北方言,稳住了官话的地位。

二来,在文字解释中加入自己的想法,更好的统一思想,巩固大清的统治。

不得不说,汗阿玛这一步走得真妙,日后天下的学子都得感念汗阿玛的文治之功。

康熙一眼便瞧见了胤禛,面对胤禛眼中的崇拜,康熙都愣了那么一刻。

官员们为了争一个当编撰官的名额,乾清宫里吵吵嚷嚷,互不相让。

比起银两、升官更重要的就是名声了,还是能千古流芳的那种,谁都不肯让谁。

一时间乾清宫里愣是比庙会时的大街还要热闹几分,胤禛却在想,新的印刷作坊该见见面了。

两年前,丁益最后一次出海的时候,带回来了一台古登堡印刷机。

听着好像是新技术,其实就是金属铅活字印刷术的改良。倒是西洋来的墨更让胤禛看重,比起大清用于印刷的墨,这种更容易着色一些。

这台印刷机交给了工匠,便仿制了出来,还多做了好几台,只是因为没有配制出墨,便一直搁置着,没有投入使用。

如今,油墨也被琢磨出来了,那京城再多一家印刷作坊,对学子们来说也是一件好事,说不准明年,启蒙的书还能再便宜一两银子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