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三国之经天纬地 > 第26章 规律难破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丘下县,原本只是在沔阳以西的一个小山村,却因为刘纬在这里规划建设工业园区,成为了一座县城,并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一跃成为汉中郡内,仅次于南郑县的第二大城市!

如今的丘下县,异常热闹繁华,因为工业园区的存在,需要大量原材料输入,那些唯利是图的商人,看准商机,在这里开办了许多的贸易商行,再加上各类配套的医舍、学堂,还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茶楼、酒肆、戏院、市场等,这里的商品经济发展程度和活力,甚至远超刘纬作为政治中心的南郑县!

在这里,我们值得用些笔墨,稍加解释一下,以阐明刘纬发展商品经济和手工业的重要性!

大家肯定听说过京杭大运河,在大一统的封建王朝时代,尤其是明清两代,朝廷每年都要花费巨资,由大运河从南方运送漕粮到北方,以解决京师重地和周边地区的粮食问题。这便是漕运!

漕运是一项国家大政,关乎局势的稳定和民心所向,为此在清代,还专门设立一个管理此项大政的高级职务:漕运总督!其职能和地位,与原来的铁道部长,颇有些相似之处!

我们都知道,在欠发达的古代,陆路运输,极其不便,人吃马喂,等运到了地方,粮食恐怕也所剩无几了!因此,只有水运,才是最有效和便捷的手段,由此便可见漕运的重要性了!

但是到了清代后期,这项国家大政,弊端重生,几乎到了进行不下去的地步,每年需要投入几百万两银子还不够,成了一个巨大的负担!

直到洋务运动以后,海运的条件逐渐成熟起来,漕运才彻底告别了历史舞台,结束了他历经千百年的沉重使命!

说到这里,您可能会有疑惑,这跟刘纬有什么关系?你说这些干嘛?呵呵,别着急,您没发现这里面有个很关键的问题吗?那就是为什么清政府不让商人承揽粮食运输,非要每年花费巨资,由政府出面运粮?何苦呢?

道理很简单,因为在那时,国内市场尚未形成,中国依然是小农经济社会,商品经济仅具雏形,根本达不到每年几百上千万石粮食的流通能力!

中国古代,一直强调民以食为天,封建统治者普遍重农抑商,却忽视了商人在社会经济当中的重用地位和作用!他们只看到了商人唯利是图,不劳而获,赚取暴利的一面,却没看到他们在社会流通领域当中的重要性!

由此,千百年来,中国古代,直到清朝,一直都是落后的小农经济社会,商业和手工业,处于长期的萌芽状态,却得不到发展,就是这个原因!

因为国家的不重视,甚至歧视,那些商人骨子里也是自惭形秽,觉得土地才是根本,即便经商赚了许多钱,也不会用于发展生产和销售的再投入,而是拿来多置田地,把流动资金,转化为固定资产,生生将自己从一个资本商人,变为封建地主!试想一下,商品经济和手工业,还能发展起来吗?

商品经济得不到发展,社会经济便始终处于瓶颈状态,因小农经济的局限性,便使得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一直陷入一个跳不出去的轮回,那便是“三百年定律”!

翻阅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寿命,一般都超不过三百年,汉代四百年,其实也经历了西汉和东汉之间的变乱,只不过最终夺取江山的是光武帝刘秀罢了,与改朝换代,其实区别不大!

那么,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原因其实很简单,就俩字:土地!

每一个朝代,在开国之前,几乎都是历经一段动乱的时期,比如秦末战乱、汉末三国、南北朝、五代十国、元末争霸、明末起义等等。这样的战乱局面,所造成的直接问题便是,大量人口死亡,导致新朝开国之初,人口稀少,而且剩余大量的无主荒田。

人少田多,岂不是天大的美事?开国之君,可以把这些田土划分给百姓耕种,而百姓有了耕地,就有了活下去的希望和动力,更是干劲十足,因此往往新朝立国后,在初代几位君主手里,极容易出现大治盛世!

比如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永乐之治和康乾盛世等!这种现象,可不仅仅因为君主英明,而是他们面对的局面,实在是太好了,只要不是过于昏庸,便能开创一代盛世!

可是,随着这个新王朝的和平稳定,以及不断发展问题就来了!盛世所带来的直接后果,便是人口呈几何基数大量增长!

中国自古以来,领土范围就相当大,可谓幅员辽阔,但其中适合耕种的田土,却是相对有限的,基本上就那么多!人口大量增加,造成的最直接问题,便是人多地少!

在开国之初,假如一户普通百姓拥有三十亩土地,就算不是丰收年景,靠一家人辛勤劳作,到了收获的季节也是颇有盈余,填饱了肚子,交了税粮之后,还能拿剩余的粮食换酒喝,甚至过年过节给家人裁制一身新衣服!

试想一下,天下百姓都过上了这样的好日子,能不出现盛世之治么?可问题是,再发展下去,慢慢地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假设这户百姓,有三个儿子,他死后,三个儿子平分继承了他的土地,每人分得十亩地,分别过起了自己的日子,那么生活水平,还能像原来那么高了吗?

十亩地,看起来还是不少,养活一家之人,保证温饱还是够用,可这几个儿子再想换酒喝,过年做新衣裳,就显得捉襟见肘了!如果这三个儿子,各自还有三个孩子,他们死后,再度均分了十亩地呢?

您看出来了吧!治世之后,没出三代,孙子辈的人就只能守着三亩薄田,勉强度日了,更可怕的是,他们膝下,依然子女众多,再往后,有些人注定就没有土地去耕种了!

几亩薄田的收获,填饱肚子都很勉强,甚至会有挨饿的可能,为了能活下去,便只能出去开辟荒地为田,等荒地也开辟得差不多了,还是无法解决温饱问题,就只能卖地了!

毕竟有些人,过日子可能更勤俭持家,祖辈上早年攒下了一些积蓄,到这个时候,尚有盈余,于是他们为了避免自己的子孙后代出现如此窘境,便开始采买那些活不下去的穷人家土地,成为新锐地主,而那些穷苦人,变成了他们的佃户!

从此,社会阶层再度如同刻度一样精准地开始出现两极分化,地主的土地越积越多,而失去土地的农民更是不计其数,这便产生了另外一个社会问题:土地兼并!

随着土地兼并的出现和愈演愈烈,再加上人口继续不断增长,有些穷苦人甚至连做地主家佃户的机会都没有了!地主家的土地也是有限的啊,岂能安置得了那么多人?

而这些失去了土地和一切生产生活资料的穷苦人,为求生计,便只能离开本乡本土,成为流民,到了实在饿得活不下去的时候,便会铤而走险——造反!

当各地造反局面如星火燎原之势扩散开来时,若当时的王朝已经腐朽没落,而无力镇压,那么就又到了该改朝换代的时候了!

综上所述,因为小农经济一直占据着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导地位,所有封建王朝都跳不出这个轮回的怪圈,即便一次次地改朝换代,也始终没能解决这一问题!

而我们的主人公刘纬,之所以大力推行和发展商品经济及手工业,其实是早已看透了这个历史规律,试图在汉末三国时代,便跳出这样的历史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