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夫君,你又要出征了?”

貂蝉见最近洛阳调动频繁,不由问了一句。

“嗯,快了。”

临战在即,董曜也正经了许多。

若是以前,早就与貂蝉等人嬉戏。

他又何尝不想停战一阵子,让士卒皆休养一段时间。

几乎190年开始,对外征战就从来没有停止过。

现在不止要去对付袁术,还有兼顾北边异族,凉州边上的羌人。

打仗就是打钱,人死了要给钱,武器,甲胄修缮也要给钱。

日常用品,衣物,以及各种东西。

好在有豪族在后边顶着,不然单单凭借三州之地的赋税,怎么够这么折腾。

蔡邕火急火燎来到大将军府。

前来议事的同时,还顺带看看两个女儿。

“女儿拜见父亲。”

蔡贞姬被侍女搀扶,来到蔡邕面前。

“你这是?”

蔡邕发现自己的小女儿一直护着肚子,莫不是已经有喜了?

那实在是太好了,他终于可以抱上外孙了。

董曜见到蔡邕,躬身行了一礼。

当今天下,能让他行礼的人可不多。

除了蔡邕,董卓,再无一人。

吕布,就算了吧。

平日里各种开玩笑,如此恭谨显得生分。

“你先入内吧,我与岳丈有事情商议。”

董曜看了一眼蔡贞姬,他的女人中谁当正妻,到现在都没有定下来。

貂蝉,出身摆在那里,实在是不太行。

吕玲绮,整日咋咋呼呼,不像样。

万年公主,刘氏之人,他可不想给汉朝续命。

剩下的人选就不多了,只剩下蔡昭姬姐妹。

经过他的耕耘,最先发芽的是蔡贞姬,这确实出乎他的意料。

也让他十分惊喜,蔡贞姬可是真正的贤妻良母,知道大局。

暂时是他心目中的正妻人选,至于蔡昭姬,肚子实在是没动静。

“伯安,你让老夫来有何事商议?”

蔡邕见董曜屏退众人,连自己女儿也在内,必然是十分重要的事。

他刚刚发问,就见到院外又有一人走来。

待来人走近,他发现竟然是贾诩,这家伙可是董曜的心腹级别人物。

巡察使之事他早就听说,能让贾诩掌握,可见对其重视程度。

如董曜的心腹将军如果是赵云、张辽吕布等人,那文臣则就是贾诩了。

“来迟一步,勿怪。”

贾诩先前还在府内处理巡察使的事情,听到董曜传唤,便火速赶来。

“应该到齐了,不知伯安有什么打算?”

蔡邕许久不见人来,便问道。

“我先前与您提过,压制世家豪族,现在决定动手了。”

董曜之前的计划便是推行科举,首先便从武举开始。

随着时间推移,也该是时候行动了。

只是开始之前,还要问一下蔡邕的意见。

“求贤令,唯才是举难道还不够?”

蔡邕有些意外,本以为这就是压制世家的手段。

现在看来不尽然,竟然还有另外一手打算。

“不够,接下来我将推出科举制。”

接下来董曜将他知道的科举制讲给二人,其中摘取了隋、唐的一些例子。

尽可能的化繁为简,让事情变得通俗易懂。

蔡邕,贾诩听完后逐渐沉默下来。

察举制,诞生了世家,确立了他们的地位。

科举制,一点点压缩世家的地位。

求贤令如果是小小针对一下世家豪族,那这科举制的诞生,便是冲着世家命根子去的。

若真能成功,董曜便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你们若是没有其他意见,便推行武举制度。”

董曜不容二人多想,当即说道。

他让二人来不是商议的,而是看看是否有漏洞。

“老夫没有意见。”

“诩也没有意见。”

蔡邕、贾诩二人回道。

他们一个是董曜的老丈人,而女儿又有了身孕,不支持女婿又能如何。

另一个则是死死被董曜绑住,想逃都逃不了。

而董曜重用寒门,招募六郡良家子,又是求贤令,已经是一只脚迈出去了,哪有再收回的道理。

既然如此,那还有什么好说的,干就完了。

三日后,董曜在军营内颁布新的制度,武举制。

此次武举采取两种模式,招纳不同的人才。

第一种,以武艺见长的人,主要用来冲锋陷阵。

第二种,便是统率型人才,兼指挥士卒作战,训练。

武举最先试用在虎贲军之内,这些人皆是六郡良家子出身,他们起点便比普通士卒高上许多。

冲锋陷阵的武将比武,统率人才进行沙盘演练。

由张辽亲自监督,给予演练的人评判。

这种情况下,是不可能有滥竽充数的人。

“主公,选拔完毕。”

首次武举完成,近卫来到大帐禀报道。

“统兵作战能力最强的是谁?”

“骑都尉赵通。”

最先从众人中脱颖而出的人,便是赵充国的后代,赵通。

董曜之前就对其十分欣赏,现在能从六郡良家子中杀出来,也算是没看走眼。

“赵通,我任命你为赵云副将。”

“多谢主公。”

赵通大喜,虽说官职没有提升,但这副将可不一般。

赵云,那是主公的左膀右臂,最为信任的人之一。

虎贲军由谁统领?

第一把手当属主公,第二把手便是赵云。

他是副将,便是管理虎贲军的第三把手,这比给他任何官职还要好。

接下来便是任命武将了,此番能胜出的人实力都不弱。

赵云、黄忠、马超等人亲自作为最后一步的比武对象。

能在他们手中坚持到最后的,以一敌百不敢说,这实在是有些高了。

但以一抵十,在往上一些还是能达到的。

董曜拿出一些杂牌将军的称号,纷纷给这些人安上。

没过半个月,此次武举的消息便传遍洛阳周边。

这么多的人升官消息传出,武举这条升官的道路已经非常明了。

只是令文人没想到的是,只有武,为什么没有文。

许多人表示不忿,纷纷请求蔡邕前往董曜处,进行文人的文举。

董曜先施行武举,目的便是引起文人的不平衡,现在效果正是他想要的。

在蔡邕的几番请求下,文举改为科举,也随之开始进行。

与董曜近邻的曹操听说后这所谓的武举,科举,深吸一口气儿。

这似乎比求贤令还要靠谱,他是不是也该试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