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7集《舌尖上的华国》拍摄方案,蔡朋义很快就看完了。

他看得非常认真,同时也有着和王圆方同样的疑惑。

关于这部纪录片方案里的内容,无非就是拍摄团队每到一个地方后,就从原材料的养殖或者自然的生长环境开始拍起,然后慢慢地讲述其怎么变成餐桌上的一道美食。

就这么个拍摄过程,以纪录片的内容来说,这实在是太……“平平无奇”。

要不是这方案是赵宇递交上来的,怕不是都来不到他自己的桌子上。

如果只是这样,倒也还没什么。

偏偏在这份方案的最后,赵宇提了很多让蔡朋义感到难受的条款。

像是飞宇传媒对于版权和广告的收入,他们都需要拿到一半的利润分成。

在版权方面,双方也是一人一半。

相对应的就是纪录片1000万的制作经费,飞宇传媒可以负责其中的一半。

按照赵宇的说法,那就是《舌尖上的华国》虽然是在9套发起的项目,但负责策划和拍摄的团队都不是电视台的人,这和前世《舌尖》的团队有着本质不同。

纪录片频道充其量只是个播放渠道,飞宇传媒的团队脱离了9套依然可以寻找其他合作的电视台。

再说就这1000万的制作经费,要不是赵宇对美食纪录片感兴趣了,又怎么可能请得动他去拍摄。

就这点钱别说请赵宇了,等到《羞羞的铁拳》电影上映后,1000万怕是只能用作请王圆方执导的酬劳,就这可能都还不一定够。

所以这才是让蔡朋义感到最难以接受的,什么时候秧视这么没有牌面了。

虽然纪录片频道在台里属于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频道,但起码还是挂着秧视的名头啊。

如果这个人是赵宇?

好吧,那没事了。

这部纪录片预计要在春节期间上市,那么短的拍摄周期,恐怕还真得要有着“快抢手”的赵宇亲自出马才行。

蔡朋义现在是赵宇耗得起,但他自己可能没那么多时间能够浪费。

台里也不禁止制播分离,总喜欢掌握全部版权只是被1套带出来的习惯。

《人民的名义》成为“超现象级”影视剧,如今不知道有多少电视台想跟赵宇合作。

9套现在有机会能够跟赵宇合作,蔡朋义突然觉得这些所谓的条件都是可以谈的。

而且他创作了这么多的收视率奇迹,万一这部《舌尖上的华国》纪录片同样也火了呢。

如果可以的话,蔡朋义期望它的收视率能够突破0.5%。

是的,他的期望就只有0.5%。

而0.5%的收视率,就已经是纪录片的天花板了,堪称“现象级纪录片”。

从纪录片频道开办至今,其实都没有一部突破0.5%的收视率。

如果能达成这样的收视率,蔡朋义觉得自己还能调到其他频道继续发挥余热。

……

3天后。

飞宇传媒和9套的合作谈判出奇的顺利,今天双方就已经正式的签订了合同。

这签约顺利到让赵宇感到十分的诧异,基于对拍摄《人民的名义》时的经验,他还以为跟他们还得再磨个十天八天的,等到临期了才会面勉为其难的同意呢。

蔡朋义对于赵宇提出的要求几乎照单全收,像是版权分成、版权共享等等他都答应了。

只是在制作经费上,蔡朋义那边削减了100万,也就是9套节目组那边只会出资400万,但其他的条款不变。

“区区”100万而已,人家都这么有诚意了,提这点条件又算得什么。

拍纪录片就不要这么在意这些,不然真较真的话这所谓的1000万制片成本都不够支付自己执导的酬劳。

如果抛开导演的酬劳,拍纪录片其实并不怎么耗钱。

因为纪录片主打的就是一个真实,做出来的美食并不会发光,既没有花里胡哨的特效,也没有天价片酬的演员。

所以赵宇毫不犹豫的直接大笔一挥,在合同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个人酬劳什么的他也不怎么在意了,但拍摄也不至于亏本。

因为有着版权和广告的分成,以《舌尖》在前世的火爆程度,还是能赚不少的。

还有就是赵宇也不想再拖时间,再拖怕就影响到《舌尖》的拍摄质量了。

因为这档期对于他来说,那也是紧巴巴的很。

为了能够尽可能的提高拍摄效率,在等9套回复的这几天时间里赵宇也没有闲着。

飞宇传媒的2个拍摄团队,现在都是已经准备就绪,随时都能出发拍摄。

准备这么充足,赵宇就是想着如果没跟9套谈成合作,那他就准备自己独自制作纪录片。

等到拍摄完成后,再跟影视剧卖给其他电视台就是。

他之前就不信《舌尖》这样的一部纪录片,会没有电视台的人识货。

......

跟9套合同签订完的第二天,赵宇和王圆方就已经领着拍摄团队到了滇省。

整个拍摄团队的执行效率,那真是不一般的高效。

赵宇之所以计划要先来这边拍摄,那是因为现在正处于秋季末,再晚一点很多野生食材就要看不到了。

因为是要拍摄的是一部纪录片,要去的地方也是些山沟沟,所以这次也没搞什么郑重的开机仪式。

赵宇拍摄的第一站是在香格里拉县,在这要拍摄的食材是大名鼎鼎的松茸。

他们一行人在一位老山民的带领下,举着高清摄像头正走着山路。

老山民回头对众人说道:“前面那片有比较多剥皮菌,我小时候经常随大人进山采摘,那会还是很多的。但现在已经比较少了,有时候跑完一趟山都未必能看到一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