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听完对方的话,何少清扭头看向顾婉

“你喝汽水吗,还是喝果酒”

东来顺的果酒一般般,不算特别好,四九城这边的果酒都不是很好喝,不过也有从国外进口的,只是要比国内的贵好几倍

“汽水吧”

看到顾婉要喝汽水,何少清这才转身从口袋里面掏出钱递给服务员说道:

“那行,再加2瓶汽水”

等服务员走后,何少清拿起自己和顾婉面前的碗准备去调小料

“你吃什么料,我去给你调”

听到何少清的话,顾婉急忙起身要去拿何少清手中的碗

“我去吧”

“不用,又不麻烦,你坐着吧,你要是没什么忌口的,我就随便调了”

“都可以,给我放点辣椒”

四九城人吃涮羊肉就是那么几种小料,酱油、香油、芝麻酱、糖蒜、韭菜花,爱吃辣的可以加辣椒,不过大家基本上都不会加辣椒,觉得串味。

东来顺的涮羊肉都是清水涮锅,就是要吃羊肉本身的味道,不是膻味,大家还没那么变态。

等何少清端着两碗已经调好的小料回到桌子时,桌上已经摆了一个黄铜老火锅,下面坐着炭火,铜锅里面的汤还没煮开。

随后又看到服务员端着刚才何少清点的肉菜、蔬菜放到桌子上。

“菜上齐了,请慢用”

要说这东来顺的羊肉确实是京城一绝,当初何少清还小的时候京城可不止这一家涮羊肉馆,仅西城太平桥大街上就有上百家,号称“涮肉一条街”

当时四九城最负盛名的涮羊肉馆要数正阳楼、元兴堂、两益轩这几家

不过从民国初年到现如今不到40年的时间,东来顺力压京城的这些老馆子坐上了东城区涮羊肉的扛把子,独占鳌头。

只见桌子上的几盘肉薄如纸、勺若浆、齐似线、美如花,放在盘中呈半透明状,可见盘上花纹。

顾婉自从四九城解放之后进入京城,这还是第一次来东来顺,惊讶的看着桌子上的几盘肉

“这肉是怎么切的,怎么这么薄,还能看到盘子的花纹”

何少清放下手中的筷子,然后才说道:

“要说这东来顺切得羊肉,那可就有的讲了,不过就是不知道那位师傅现在还在不在了,这些事我也都是听我大哥讲的

这东来顺发家是在民国初年了,当时四九城大大小小的涮肉馆保守估计上千家是有的,当时,在京城刀工师傅中,最有名气的是正阳楼的一位切肉师傅

也不知道这东来顺用了什么手段把对方挖过来,传帮带出一批徒弟,使东来顺的切肉,成为这四九城的一绝”

当时何少清还没出生呢,就连大哥当时也是在饭店当学徒学厨,对于这名满四九城的大师傅,大哥也是经常听别人说起,自然也就耳熟能详

“我只记得当初还小的时候这东来顺没这么大,名气也不是很响,不过倒也听别人说过,四二年正阳楼倒闭之后,这东来顺才是真正的在四九城有了名气”

在何少清给顾婉普及这东来顺历史的时候,铜锅里面的水也开了,何少清也不耽误功夫,一边说话,一边下黄瓜条

大三岔儿的肉色是一头白一头红,黄瓜条儿的肉色是一片红,肉色两头红中间白的是小三岔儿,磨裆和其他3种则是不同,肥多瘦少,边上稍有薄筋

“来,先尝尝这黄瓜条儿,这是羊大腿上的肉,肉色淡红,形如两条相连的黄瓜,所以大家都习惯叫黄瓜条儿”

夹起一筷子黄瓜条,放到顾婉碗中

“真的挺香的,而且也没膻味”

顾婉显然是饿了,嘴巴一直没停,何少清则是不停地给她夹肉,当然自己也偶尔会吃一块肉

顾婉的食量比较小,黄瓜条大部分都是她吃的,又吃了一些大三岔,然后就放下筷子看着何少清吃

两人边吃边聊,到饭店了,店里来的客人更多了,甚至门口还排起了长队,还在下雪大家也不在乎

等夹完锅里面最后一筷子菜后,何少清这才停下来拿起服务员早已放在桌子上湿布擦了擦嘴(专门用来擦嘴的,不是擦桌子的)

“吃饱了没”

“吃饱了,我们赶紧走吧,给别人腾地方”

顾婉看到门外这么多人,也不好意思坐在店里面消食,拉着何少清就要出去

出了门儿,寒风猛地吹在脸上,让刚才吃肉出了汗的两人齐齐打了一个寒颤。

“先上车,这会下大了,别再感冒了”

上了车之后,等暖和了一些后,何少清这才问道:

“接下来想去哪,时间还早,才1点多”

顾婉想了下,然后说道:

“要不去看戏剧吧,我听说四九城的戏剧园挺出名的,这些年一直忙着工作,就连第一次看电影都是上一次”

听完顾婉的话,何少清有些心疼她,明明正是青春大好年华,却每天要奔波于单位和家庭之间,就连生活娱乐都没有

何少清伸手紧紧握住顾婉的手,点了点头

“那好我们就去看戏剧”

在四九城,听戏的地方叫戏院子,只不过解放后改成了“剧场”“戏院”等等,不过老百姓还是习惯称呼为戏院子

四九城的戏院子主要集聚在城南前门外一带,这里是有名的“宣(宣武门)南文化”地区,这地方是四九城民俗文化的集聚地,不单单是有戏院子,还有各种杂技,相声

这地方自然也住着很多演员,只是前门外就分部了好几个戏院子

何少清年幼时期就住在城南,自然对这些戏院子很是熟悉。小时候放学也不回家,几个小伙伴一扎堆跑到戏院子栅栏外面,或者爬上墙头听人家唱戏

不是顽皮不愿意进去听,实在是大家穷的叮咣响,基本上几个月才会有几分钱的零花钱,就这还要和小伙伴们买零嘴分享,哪有钱进去戏院听戏

何少清开车带着顾婉直奔城南,路上的积雪慢慢变厚,何少清也不敢开太快,加上天阴沉沉的,也担心路上突然出现路人来不及踩刹车

等两人到地方之后已经是2点多将近3点了,本该明朗的天空此时也昏昏沉沉的

两人刚到地方,就看到戏院门口的栅栏上都是灯光布景变换多端的彩头,这些都是用来吸引观众的

老四九城人就这几点爱好,听戏聊天侃大山,俗称吹牛逼

这些戏院子里何少清最喜欢的就是广和楼,不是因为别的,只是广和楼的逼格比较高,小时候大家进不去,自然对里面也十分向往

广和楼曾与华乐楼、广德楼、第一舞台并称为京城四大戏园,这几个戏院都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戏院正中央被一群房子围着

要说和大家住的大杂院高度相同也就罢了,那都难不倒那群调皮捣蛋的孩子们 ,不过人家广和楼别出一格,愣是把周围的房子改成了两层高的小楼

二层自然就是以前那些达官贵人们看戏的地方,这种高度孩子就没办法爬上去了,要说上去也容易,不过被人发现跑可就来不及了

“我们去广和楼吧,小时候就一直很想进去广和楼看看”

就因为从小就没进去过,这也成了大家的心病,何少清找到机会自然想进去一睹广和楼的神秘之处,看看这个戏院子究竟和别的地方有什么不一样

两人在门口买了票,很顺利的进了院子,不过何少清并没有买二楼的所谓雅座,在他看来听戏就要和大家一起,这样闹哄哄的才有意思,听到精彩之处大家一起喝彩,这才是听戏的乐趣

戏台上,此时正在几个画着彩妆的戏剧演员正在表演,何少清一眼就认出来这是在表演《封神榜》,不是他是个戏迷,实在是小时候听太多了

小时候听得最多的就是《西游记》《牛郎织女》《封神榜》这几种,甚至就连小孩子都能哼上几句

“这是演的什么”

等两人找到自己的位子坐下后,顾婉好奇的看着台上的演员们

虽然京剧在祖国大地上很火,到处都是,不过这几十年一直都在打仗,普通人难得听一次戏,往往都是村子里面的有人去世后,家里有点条件了才会奢侈的请戏班子过来表演一次

所以顾婉不知道台上现在表演的是什么也很正常

“《封神榜》你看那个带着红飘带的就是哪吒,那个背着翅膀的是雷震子,那个白胡子老头是姜子牙”

此时台上正表演到金台拜帅,唱到精彩之处,底下的观众纷纷喝彩,好不热闹

还有很多脖子上挂着一个背带,手托着一个木箱子的小贩行走在观众之间,卖烟的、卖饮料的都有,只不过这些要比外面卖的贵上几分或者几毛钱

来听戏的人自然也不会为了这点吃喝再单独出去一趟,这要是错过了精彩的地方,那可是要后悔一整天的

当初大哥就是这样,那天正值七夕,戏院子里面表演牛郎织女,何大清一行人带着何少清几个孩子站在栅栏外面看的是津津有味

不料听到王母命人下凡抓拿侄女牛郎时,有人来在后面喊何大清回去酒楼去做菜,这可把何大清气到不行,不过师傅有命,他也不敢不听,只能乖乖的转身回去加班

接下来一整天何大清都是闷闷不乐,就是没看到结局心里跟有个痒痒挠一直抓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