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宅子是砖瓦结构,看得出曾经房主盖房子的时候,是有多么的重视,当初盖房时用的砖瓦木料都是极好的。

虽然有了些年头,看着尚算结实。尤其是空置了这么一两年的时间。

带着孩子们在院子里参观的时候,

只见之前的房主,挎着小包袱,一个小角门里出来了。

“哎呦喂,过来了。老头子我这就要离开咱们这肯青城了。

为了这套宅子,愣是让老头子我两年没见到自己的妻儿了。哈哈。终于能跟他们团聚了。”

说完,喜气洋洋的走人了,仿佛这宅子像是洪水猛兽似得。

把房间检查了一遍,确定有哪些房间需要打扫,有哪些房间可以暂时住人。

问了书吏,雇人修整房屋找谁。

书吏给出的答案实在是出乎意料。

于是乎,肯青城街道上,上演了这样一幕奇景。那便是衙差敲着铜锣,满大街的吆喝。

“新任县令大人招募泥瓦匠人,修补房屋。工钱每日20文,包一餐午饭。

招打扫卫生的婆子,日工钱15文。包一餐饭。

先到先得,名额有限。工钱当日发放,绝不拖欠。

县令大人要买砖,谁家有闲置的青砖可到县衙售卖,价格与新砖等同。

砖瓦窑的老板们,可自动送货上门。

县令大人目前需要青砖上万块。过时不候。

县衙需要大量的水桶、木盆,洗澡盆、饭碗、筷子,米,青菜等,杂货铺有货,可马上送到县衙左边的那个四进院子。

进去找黄奶奶即可,这家伙一顿操作猛如虎,说完了,还得敲一下铜锣,提醒大伙儿仔细听。

说完了一遍,另外的衙差再重复一遍。

毕竟都是现结银钱,上哪儿有这好事的,

听到了这个消息,找工作的,跟卖东西的,都朝着指定地点去了。

就这样,慈幼院跟县衙,以最快的速度买够了所需物品。

尤其是被招工过来的泥瓦匠,头一次听说火炕。

当看完县令小舅子画出来的图纸,听完详细的描述,泥瓦匠们惊呆了。从没想到,原来用砖还能做出来取暖的土床来。

这些年的泥瓦匠是白做了,居然连着都想不到。

感叹归感叹,活儿还是要干的。

泥瓦匠指着那图纸,很是不信任地问道,

“公子说的是,这做火炕的法子,可以免费的交给我们?还可以普及到全县去?”

赵青扬点头,

“当然,我姐夫是你们县的父母官,自然是要为百姓着想,不光是肯青县,就是达瓦尔城也是要普及了这火炕的。

北地苦寒,百姓们若是家家户户都能睡上这火炕,到了冬天的时候,也能少受些苦楚。”

泥瓦匠们,听着心里那叫一个热乎。

学起来认真,活干得卖力。

用不了多少时间,便把一铺火炕给搭好了,紧接着便是垒烟囱。

为了室内温度高些,不仅仅垒了火炕,还有火墙,也一并被搭了起来。

泥瓦匠们,有了第一个成品后,对于后面屋子的改造,那叫一个得心应手。

不仅如此,为了能让房子好看些,

不整出那么许多的烟冲出来,居然思路变通,搭出了烟道,尽量做到一趟房子,有一到两个烟囱。

为了房屋到了冬天能暖和,县衙里的房子,会弄出几间吊顶的房子。

慈幼院那边的房子,则会考虑未来将房顶拆了,重新做保温的房顶。

虽然泥瓦匠们心里想着不打算收工费了,可是当晚拿到一天工资的时候,他们还是很高兴的。

不要钱的话,自动被咽了回去。

毕竟,家里老的少的,还要吃要喝呢。

手里的铜板不仅仅是短暂几天的生活开支,而是希望。

他们感觉肯青城有希望了。

经过一天的雇佣发酵,第二天来给搭炕的人,又多了不少。

很多泥瓦匠把家里的子侄都带了过来。

昨天不带来,那是因为不知道这个县令大人到底是个什么脾气,

万一是个说大话使小钱的,那他们来的人越多,吃的亏就越大。

现在看到了县令大人说话算话,还能学手艺,为啥不赶快借着这个机会,把自家的子侄们都教会呀。

尤其是看着昨天湿漉漉的炕面子,现在已经被烧得半干,

伸手摸上去,能感觉到烫手,这些个泥瓦匠的内心是激动的。

这是出自他们手里的东西。

这是能缓解无数北地老百姓的温床,火墙也是,热热的,有脑袋聪明的,突然来了一句,

“这要是在墙上定格钉子,栓跟绳子,

是不是冬天孩子尿芥子洗好晾在上面,第二天早上就能干了。”

一句话引得众人哈哈大笑。

“小磊子,你小子是不是尿布洗多了,脑袋里全是尿布的事儿了?还别说,指定行。”

笑闹声中,汉子们很快便手里的活计给做完了。

为了能够吸引诸多百姓返回家乡。

胥东升可是想了很多的办法,

可是现在城里的青壮已经不算多了,大多数的青壮都去了距离边关更远的城池生活。

就怕哪天万一城门被打破了,逃难逃不及,还得给家里留个香火不是。

而留在肯青城里的老妪老叟们,都是认为自己年纪大了,也活够本了。

就算城门被攻破,他们也不怕。

如果一切是安全的,那在老家住着,最起码房子不用花钱。

吃菜不用花钱,院子里种点,到城外再挖些野菜啥的也能度日。

更何况还没到那实在动不了的时候,

多编几个筐,多搓几根麻绳啥的,或是给大户人家洗些衣裳,也能赚几个铜板买点米,够煮粥喝的了。

能活着就行了,还求啥呢?

这是城里人的消极想法,到了各镇各村去看看,情况还不如城里的那些个老骨头呢。

青壮们到是没出去求生活,只是那日子眼看着也不咋地。

每年交了粮税后,剩下的还不够果腹的呢。

再加上,说不准什么时候,就会有小股北蒙的狗子进来。

不是逃跑就是在逃跑的路上,有时候,辛苦种出来的地,还没来得及收货呢,就被那些狗子们给祸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