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满满想,她还是看低了段清松的身份。
能知道大阳府整个区域前一千一百户困难户,段清松绝对是知府没跑了。
大启和她知道的朝代不同,这里有村,有镇,镇上面有县,县上面有郡,郡上面就是府,而一府职位最高的官员就是知府。
大阳府一共十八郡,戚满满曾以为段清松是哪一郡的郡守,万万没想到他居然是大阳府的知府!
戚满满思索间问着段清松:“大人所说的一千人应是来自不同地方,离作坊远近也不同,您确定他们从作坊批发东西后回到自己所在地还有时间卖?”
“糕点类的东西一旦过夜,风味便没有那么好了。”
“他们我都会派驴车接送,我敢送他们来,就不会只送不管,你只管批发东西给他们就是。”
“那好,大人既然这么说了,送上门的生意,我自然不会往外推,但是大人,”戚满满咳了一声,“下月初你先送两百个人来,剩下的人等新作坊修好后再送来吧。”
段清松眼中闪过一丝笑意:“好。”
“为何要下月初?”
“新招的工人要先培训才能上工。”
“好。”
“对了,”戚满满问着段清松,“大人,珍馐坊的东西到其他州,会不会又引起觊觎呢?”
引起觊觎这是必然的。
戚满满故意这么一问,段清松听明白了,保证道:“若有人起心思,本官会解决。”
得了这句保证,戚满满总算放心了,又说了几句话,不知怎么着就说到了为人处世上,段清松问着戚满满:“满满姑娘,你觉得为人处世最理想的状态是什么样的?”
戚满满认真思索着,从怀里拿出一枚铜钱:“我觉得为人处世这样最好。”
“这是何意?”段清松不解。
戚满满笑道:“这枚铜钱里面的方形,外面却是圆的,我觉得为人处世就该这样。”
“心中有计较,而外不显棱角。”
段清松看着那枚铜钱,点了点头:“满满姑娘通透。”
戚满满和高柔娘走后,段清松问着一直没有说话的方如玉:“如玉,你明白了吗?”
方如玉看着桌上的铜钱,眼中有些茫然:“似明白,又似不明白。”
“不急,做官和做生意都很磨人,等私塾开学,你还是去宋家,学学她身上的这一通——”段清松笑了一声,“圆滑。”
“是。”
……
吃完饭,戚满满打算去镇上逛逛,高柔娘也不想呆在方府,和王慕青说了一声跟着戚满满他们上街了,方如玉也跟了来。
大年初四,镇上的店铺陆陆续续开了门。
李香芹去她们常去的布店买了几匹棉布,说要给宋铁他们都做一身衣服。
高柔娘抱着她的胳膊:“香芹婶子,你可是答应过我的,要给我也做一件!”
李香芹眉眼温柔:“好,你自己选颜色。”
“好勒!”
孙百对着她们热情得很,一个劲的问着李香芹能不能再做些帕子来卖。
“您是不知道,您做的帕子,那花样就跟真的一样,大伙都抢着要呢!你从我这再拿些帕子回去绣,绣好的帕子我再给您涨三文钱。”
“我还要给家里人做几身衣服,等我做好了衣服再来拿——”
“咳,”戚满满打断了李香芹的话,把孙百拉到一边问他,“掌柜的,你这里可有丝绸这些精贵布料?”
孙百吓了一跳:“您也说了那是精贵布料,我哪敢买啊!我这最好的布料就是细棉布了,您要是想买丝绸得去南边那里的布店看。”
“我知道了。”戚满满若有所思。
李香芹绣活好,用这些普通布料绣手帕卖不起价,要赚钱,还是要用精贵布料。
选好布,宋长春和方如玉各抱了两匹布,戚满满他们则走在前面,戚满满问着方如玉私塾里那些学子是怎么带文房四宝和书籍的。
“我们一般是把这些放在私塾的,三位夫子都住在私塾,这些放在私塾很安全。”
“不带回家勤加练习吗?”
“能来读书的,家里条件都不差,学的书籍和笔墨纸砚家里都有。”
“哦,难怪我从没见你拿东西去私塾呢。”
书包计划就此腰斩。
人家根本不背!
也确实,能拿出二十两束修的家庭,不会差多备一份笔墨纸砚的钱,孩子上学不用背笔墨纸砚,也轻松不少。
“娘,咱们还是给长冬做一个书包,砚台这些太重了,家里也有多的,就让他放一套在私塾,书籍就只买一套,也不重,放到书包里轻轻松松就背回来了。”
“书包?”
“恩——就是装书的包,等回家我和您说,长冬做衣服用不了一匹布,剩下的布给他做个书包绰绰有余。”
李香芹笑道:“好。”
“我们去码头看看吧,看有没有啥好东西。”高柔娘提议道。
去码头就要经过当初被抢钱(第十七章)的那条街,在方如玉介绍下戚满满才知道这条街原来叫柏叶街,在北市办起来前,这里还是很繁华的,镇上出资建立北市后鼓励商家搬进北市,这边慢慢就冷清了,来往的人倒是有,不过不是去北市就是去码头,在这条街停留的人少之又少。
“留在这里的大都是自家做生意或者开食铺的,自从码头那里有几家食铺开了起来,码头的工人、商人也不来这里吃饭了,这条街几家食铺也关门了,就更冷清了。”
戚满满心中一动。
“如此的话,这边商铺的价格肯定比别处的低吧?”
“啊……”方如玉噎了一下,不确定道,“应该会吧?”
戚满满想了解一下,她要开食铺,能买铺子最好。
“如玉,要是想在咱们镇上买房屋这些找谁啊?”三江镇没有牙行,她有心想了解,也不知道找谁了解去。
“这……我也不太清楚,”方如玉有些不好意思,“满满姐,待会回去你问问我爹娘吧。”
“好。”
“满满,你不会是想在这里开食铺吧?”高柔娘有些嫌弃地看了看四周,“这里可不是开食铺的好地方啊。”
“我觉得这是好地方啊。”
她早就想好了,在三江镇的食铺主要客户还是普通百姓和码头的商人们,这地靠近北市和码头,正好。
如今是荒凉了些,但酒香不怕巷子深,有螺蛳肉和兔丁打出来的名气,不拍没有生意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