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日里,研究院大门紧闭,安保人员身着统一制服,眼神警惕地巡逻着周边区域。
四周高墙之上,摄像头全方位无死角地监控着一举一动,想要踏入其中,需经过层层严格安检,身份核实、访问目的说明、指纹录入等程序一个都不能少。
顾铭浩,以小莫之名活跃于商界,实则心怀叵测,打着商业扩张的幌子,暗中谋划着对顾家的复仇大计。
事发数月前,他偶然得知这家科研机构正在进行一项关乎飞机飞行控制系统核心技术的研究,这项技术一旦突破,将能在极端情况下极大提升飞机的生存几率。
对于顾铭浩而言,这无疑是他实现计划的关键一环。
他费尽心机,通过一系列复杂人脉关系与伪装手段,得以频繁出入研究院。
对外,他声称代表某新兴科技企业,有意投资合作,拓展业务版图,以此蒙蔽众人。
每次进入,他都身着笔挺西装,手提精致公文包,一副志得意满的商业精英模样,与研究员们深入探讨技术细节,眼神中却不时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狡黠与贪婪。
起初,记者们听闻顾铭浩与科研机构有所关联,犹如嗅到了重大新闻线索的猎犬,兴奋不已却又深知困难重重。
这座研究院背后的势力错综复杂,不仅有官方背景的资金支持,还有诸多航空巨头的利益牵扯,各方都在极力维护其神秘性与独立性,不希望有负面新闻传出。
为了突破这层阻碍,记者们各显神通。有擅长技术破解的记者,试图从网络入手,黑进研究院的对外数据库,挖掘访客记录、项目资料等信息。
他们整日整夜地坐在电脑前,眼睛紧盯着屏幕,手指在键盘上飞速敲击,与不断变换的防火墙代码斗智斗勇。
然而,研究院的网络安保系统异常强大,多次尝试后,不但一无所获,还险些触发反追踪机制,暴露自己。
另有一些记者采取传统的 “笨办法”,蹲守在研究院门口。
他们不分昼夜,忍受着蚊虫叮咬、风吹日晒,只为捕捉每一个进出人员的身影,记录下车辆信息、人员容貌特征。
长时间的蹲守让他们疲惫不堪,身体和精神都濒临极限,但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逐渐拼凑出顾铭浩出入的规律,以及与他接触过的关键人物画像。
还有一组记者,凭借着多年积累的人脉资源,辗转联系上了研究院内部一位心怀正义感、对现状不满的低级研究员。
通过多次秘密会面、诚恳沟通,取得了他的信任,从他口中获取了一些内部项目的只言片语。
但这位研究员也不敢过多透露,生怕丢了工作甚至惹来更大麻烦,所以信息有限且隐晦。
综合各方线索,记者们逐渐勾勒出一个惊人的轮廓:顾铭浩似乎在试图干预甚至窃取这项尚未成熟的飞行控制技术。
他们推测,顾铭浩极有可能计划将这项技术应用于某架特定飞机上,制造一起看似意外的空难,以此打击顾家。
如此一来既能要了顾允谦半条命,又能和苏星雅过上隐姓埋名神雕侠侣的日子。
随着调查深入,警方也介入其中,与记者们的线索相互印证。
警方调阅了大量航空事故资料,发现该科研机构在空难发生前一段时间,曾有几笔不明资金流向可疑账户,而这些账户与顾铭浩掌控的一些空壳公司存在隐秘关联。
同时,从事故飞机的黑匣子数据分析来看,飞行控制系统在关键时刻出现了异常指令,与正常飞行模式下的预设程序截然不同,这些异常指令仿佛是有人蓄意植入,试图引导飞机走向毁灭。
然而,就在证据链逐渐完善之际,新的难题又接踵而至。
研究院高层察觉到风声不对,开始销毁部分关键资料,对外统一口径,坚称一切研究都合规合法,顾铭浩只是正常商务往来,与空难毫无关系。
他们动用各种关系,向警方施压,试图阻碍调查进程,让真相再次蒙上阴影。
此时,遇难者家属们听闻这些消息,悲愤交加。
他们自发组织起来,在研究院门口、航空公司总部等地举行示威游行,高举着遇难亲人的照片,呼喊着要求彻查真相、严惩凶手的口号。
他们的行动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舆论压力进一步增大,成为推动调查继续前进的一股强大力量。
顾铭浩躺在安康医院的病床上,表面佯装镇定,心中实则忐忑不安。
他知道,一旦真相大白,自己将万劫不复。
他试图通过律师与外界联系,编造各种谎言,混淆视听,甚至妄图收买关键证人,但都未能得逞。
而顾允谦与苏星雅,在隐居的别墅里密切关注着事态发展。
顾允谦动用一切人脉资源,协助警方调查,他深知,只有揭开真相,才能还自己与苏星雅清白,守护顾家。
苏星雅则整日忧心忡忡,回忆着在山村收到的神秘包裹,试图从中找到解开谜团的关键线索,她深知自己与顾铭浩的幸存如今被置于舆论漩涡中心,每一步都如履薄冰。
面对各方势力的博弈,记者们没有退缩。
他们联合起来,将掌握的线索整理成详细报道,通过各大媒体平台发布出去,引发社会各界强烈反响。
民众纷纷要求彻查科研机构、航空公司以及顾铭浩背后的阴谋,政府部门也在舆论压力下,成立专项调查组,加大调查力度,誓言要将真相大白于天下。
在舆论的风暴眼中心,记者们深知手中线索的分量,每一条都可能成为揭开真相的关键一击。
湘城《先锋晨报》的王牌记者团队,经过多日蹲守与深度挖掘,率先放出重磅报道。
他们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详细呈现了顾铭浩出入科研机构的精确时间、频次,以及每次出入时的神态举止。
报道中配有高清照片,照片上的顾铭浩西装革履,眼神却透着几分诡秘,手中紧握着看似文件的物品,正匆匆步入那扇紧闭的研究院大门。
文字部分犀利剖析:“如此频繁且隐秘的到访,绝非正常商务交流所能涵盖。
顾铭浩,究竟怀揣着怎样的目的,深入这航空科研核心地带?”
同时,《深度聚焦》栏目组另辟蹊径,通过对那位心怀正义感的低级研究员的独家专访,获取了关键内幕。
研究员虽戴着口罩,声音经过变声器处理,但言辞间的笃定清晰可闻:“内部项目进程本应严格保密,可顾铭浩出现后,一些核心技术资料的查阅权限莫名放宽,他甚至曾试图私自拷贝未成熟的飞行控制算法。”
这一爆料如同深水炸弹,瞬间在舆论场激起千层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