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大明:开局靠传国玉玺保命 > 第178章 蝴蝶效应,三元及第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78章 蝴蝶效应,三元及第

“皇上,不知是何文章,竟引得您如此吃惊,能否让老臣观之?”

守候在旁边的张璘一脸疑惑的问道。

小殿下和皇上都中意的文章,可见写出此文章的学子才华有多么厉害。

这次新科举考试比较特殊,一些通过乡试的学子也能参加。

也就是说,殿试和会试,考取第一名既是状元也是会元。

能得此荣誉,恐怕大明朝就这一次机会。

“陛下,这等人才,若是不立为第一名,恐怕难以服众!”

当看到那破题之时,张璘也是大惊,也露出了和朱棣一样的表情。

“把糊名去掉,朕要看这位学子的原试卷!”

朱棣说道。

只有看到原试卷,他才会心安。

“是,老臣这就去取。”

张璘拱手后,连忙去拿原试卷。

大殿之内,顿时就只剩下朱棣和朱瞻离两人。

“爷爷,此人才华横溢,虽可以立为第一名,但瞻离觉得,应该让他去一县下担任三年县令,看其能力,再做调整。”

朱瞻离开口说道。

文章写的再好,不过是锦上添花,只有办实事才是大明需要的人才。

“这个办法可以,不过其余学子也要安排下去。”

朱棣想了想开口说道:“只有这样保证公正,学子们才不会泄气,三年的基层生涯,入朝为官才不会被埋没。”

若是只有前三甲被派到底层锻炼,而其余的学子却一个个都能待在朝堂之上。

那这样的考试,又有何意义?

一定会引起其他学子的不满,造成动荡!

朱棣点了点头,而后又看起了其他学子的考卷。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王者平天下之财,以道生之而已。(破题)

夫财不可聚而可生,而生之自有大道也,可徒曰“外本内末”乎?(承题)

且平天下者,而权夫多寡有无之数,宜非王事之本务也。不知生民有托命之处,无以给其欲则争。两间有不尽之藏,无以乘其机则敝。惟不私一己而以絜矩之意行其间,所为导利而布之上下者,诚非智取术驭者之所能几也。(起讲)

吾为平天下者言生财。(入手)

财本无不生也,财一日而不生,则万物之气立耗,而生人即无以自全,知其本无不生,而长养收藏,可以观阴阳之聚。财亦非自生也,财一日而不生,则万物之精易散,而大君于是乎无权。知其不可不生,而盈虚衰旺,可以调人事之平。(起股)

生财固有大道焉。(出题)

……

大道而精言之,则与性命相孚。以不贪为富,以不蓄为宝,清心寡欲,既以清生财之原而由是。

……

于财之未者而生之,生于天,生天地,生于人,而实生于君。《周礼》、《周官》,具见圣人之学问。于财之既生者而益生之,益而生,畜而生,节而生,即涣而益生。官山府海,只为霸国之权谋。(束股)

生财之道,即絜矩以平天下之大道也。(收结)

……

看完之后,朱棣不由感叹。

若是没有此前哪一篇文章,恐怕这篇文章被成为状元,那是绝对可行。

只是有了那一篇文章,一切都变得黯然失色。

确实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好文章。

这下会元和状元都有了,就差榜眼的人选。

“接下来就交给那些大臣吧,不过虽然名单已经确定,可商科和工科的前三甲如何确定?”

朱棣有点头疼。

此前朝廷大臣喋喋不休,没有争辩出一个好的答案。

导致现在的朱棣头疼不已,不知道该如何选择。

也按照古制?

也用状元,会元来定?

“爷爷,状元也分科,这并无太大的差别,只是各有所长,所有所短。”

朱瞻离笑着说道:“何必分高下,只是走仕途的状元或许会从心里看不起商科和工科状元,只是这又有什么关系?一样是为朝廷办事。”

“既然如此,那便这样办吧。”

闻言,朱棣点了点头。

眼下没有什么好办法。

“嘎吱——”

大门被小心翼翼的推开。

“皇上,原卷已经取来!”

张璘恭敬的说道。

朱棣接过试卷,摊开一看,里面整齐的文字映入眼底。

李寒,籍贯南京人,年仅十八岁,出身寒门。

“好一个寒门贵子,能写出这样的文章,仅仅十八岁这是何等的天才。”

朱棣大喜,心中最后一丝顾虑被消散。

这样的人才,被授予状元郎,才不会有失名声。

“十八岁?皇上,莫非是在开老臣的玩笑?”

张璘顿时一愣。

才华横溢,才华横溢啊!

从大明开国到现在,也没有这样的人才吧?

十八岁就走完了常人几十年才能渡过的难关。

“李寒?莫非是那个几年前的南京神童?”

张璘心中一惊。

三年前,一位神童横空出世,考取了举人功名,名字也叫李寒,而且不是简单的高中。

而是解元!

只是当时张璘不掌南京的实权,导致错过了见这个小天才一面。

想来就感慨万分,到了告老还乡之前,还能够亲自主持一场科举,见证三元及第的文曲星再世!

解元,会元,状元,三元及第且岁数不过及冠之年,真令人震撼。

“皇上,这位李寒,老臣略知一二,他曾是三年前拿下解元的天才神童。”

“解元?”

朱棣也微微一愣,仰天长叹道:“笑那解缙不过是被朕当做内阁首辅几年,便不知自己姓什么了,你来给朕说说这位李寒的事迹。”

“李家是南京一个偏远小县城的没落贵族,这位李寒从小就异于常人,十岁时河里打捞鱼贩卖以渡平常生活,十二岁通过童生考试,十三岁考取秀才,十五岁考取举人,然今十八岁,参加现今新式科举靠手!”

此话宛如讲解一个人的传奇,从出生起就一直在往上升个不停。

从未遇到过任何挫折,多么令人感到敬佩。

朱棣都有些感慨。

有些人读书,只用几年时间,就超越了人家一辈子难以逾越的位置。

天才之间的差距就是如此明显。

朱瞻离则是若有所思,历史上没有叫李寒的这个人吧?

看来是因为蝴蝶效应吗?

现在整个未来已经不可视了,只能走一步看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