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贸商市!”
“从规划文书来看,这里会成为坊地之人行当百业重要的往来之所。”
“这里可以吃喝玩乐,都有的。”
“有些类似城中的曲苑杂坛,又多了一些其它的。”
“……”
这里的农贸商市之地,因荣国府贾赦的缘故,本该月初就弄好的,现在……还在建造。
从工期来算,要到下个月中旬之前才会结束!
平白耽搁一些事情。
随着恒王殿下入内,自有人在四周护持着。
于宣南坊改造之事,知晓很多了。
这里自然也在其中。
这里占地很大,期时,会容纳很多很多人。
行当百业都会在其中。
吃的。
喝的。
用的。
……
都有!
整个宣南坊之地,农贸商市不止一个,暂定的有三个地方,还有预留的地方。
待宣南坊的人多了,自然会需要第四个乃至于第五个。
或许,也可能将眼下的农贸商市推倒重建一个更大的。
“让无序归于有序。”
“坊地管理起来,也会轻便一些。”
“顺而还能收到一些税银。”
“有了固定的位置,坊地之民前来也方便了,开销起来也方便了,除了一些特别的东西,所需之物都能有所得。”
“百姓便利了,事情就不多了。”
“坊地以及官府的麻烦就少了。”
“而好处还会增加。”
“上佳之事!”
“……”
对于还在重新建造的农贸商市,恒王很期待,如戴斯道所言,有些类似曲苑杂坛。
有些像,有些相合之处。
又有自己的特点。
“农贸商市!”
“启蒙学堂!”
“医馆、药铺之地。”
“工坊之地。”
“住宅之地。”
“……”
“一一相合,彼此嵌套,都有所需,都有所用,有所得,有所用,有所学,有所花费……。”
“上古岁月,筑城以为安稳。”
“三代岁月,筑城以为正,以为位份!”
“千年以来,城池虽有变化,大体又没有什么变化。”
“今时的坊地同前明、宋元、隋唐……并无太大的变化。”
“宣南坊的改造!”
“当为天下先!”
“若是落于江南一些富庶之地为用,那些地方也许会更加繁华!”
“……”
戴斯道环顾四周,若是没有看到宣南坊改造的规划舆图,对于坊地此刻建造的一个个地方,或有疑惑。
若是观之,方知大丘壑。
秦翰林。
也不知秦翰林是如何想到坊地还能如此规划立下的。
完全是先秦岁月以来的换骨变化了。
“江南的富庶之地,这个可行。”
“待宣南坊改造有成,若是一切顺利,若是一切向好,那么,年底督抚入京按例觐见父皇的时候,应该会有这般事落下。”
“京城!”
“本王觉十年后的京城会有大变化,居住京城的人会超过百万,百业也会异常兴盛。”
“……”
亲自参与此事,恒王心中很是快哉。
眼下的京城之民满打满算也就七八十万的样子,多吗?根本不多!
典籍记载,先秦岁月的秦国国都咸阳,在最为繁华的时候,城郭内外之民加一起超过百万。
还有隋朝的大兴城,鼎盛之时,民力也是超过百万。
唐朝的长安城,也只是唐玄宗开元年间,最为极盛之时,达到那一步,其后……再无那般盛况的国都。
宋朝的东京、临安皆小。
元朝的大都,更是乱糟糟。
前明的京城,鼎盛之时,也就和如今的京城差不多。
接下来三十六坊一一改造,京城当有大变化,单单宣南坊,都绝对要涌入来很多人居住。
京城,再有一些年,也会民力之盛超过百万?甚至于更多?那个时候的京城……不知是什么模样。
多期待。
以自己现在的年岁,定可见到的。
也一定会见到的。
那般气象,绝堪盛世。
“诸事为上,不合道理。”
“秦翰林,可有大的隐患之事?”
“……”
戴斯道也觉十年之后,随着坊地的一一改造,京城常住之民绝对会增多。
一个城池的人多了,许多事情就会不一样。
盛唐岁月,长安为八方之地向往之地,国朝的京城也要走向那一步,无疑也会印证、预示一些事。
只是。
听着殿下和自己所言种种,坊地改造皆是好事,没有坏事?
有一些,自己所知的有一些。
坊地的民众开销花费会增多,往年一岁省着点,二三十两都够了,接下来二三十两难了。
开销增加,是实打实的弊端。
毕竟,谁也不愿意一岁之中,无缘无故的开销就增加,那也是切身可以感受到的事情。
庶民百姓,赚一两二两银子不是容易的事。
“大的隐患之事?”
“暂时也不好说。”
“也许城中一切都好,城外一些地方,就显得差了。”
“学堂之地,算一个。”
“按照宣南坊的规划,城中的学堂会更加有秩序,也会邀请更加有才学的老师!”
“城外的一些乡里村落,则逊色。”
“时间长了,学子之间的差距会存在。”
“城中坊地的一些人也会感觉相当大的压力。”
“若无一技之长,或许还不如城外的乡里村落之人,那些人有着田地,吃喝无碍。”
“城中无田地的人,若无进项,就难了。”
“人多了,彼此的竞争就大了。”
“一份做工的机会,先前的要求可能寻常,以后就高了。”
“至于更多的隐患之事,我想……以后就会出现,若说很大,也不尽然。”
“待其出现,再一一解决就好。”
“三十六坊改造,非全部施为,有的是时间和机会。”
“……”
戴斯道这个问题,秦钟也难说。
恒王殿下也看过来了,应该也想要知道。
不好说。
一切都不一样的,一些问题的发生也会不一样。
“学子之间的差距?这个……,倒是有可能!”
“城中热闹了,看的多了,听得多了,见闻也就增长了,再有一些好的师长,只要有心,学业不会差的。”
“此事还真可能出现。”
“鲸卿,玉风,你们说这件事可有法子解决?”
“本王离京不少次,也有去过不少村落乡里,那些孩子也有不少,学堂的人也有不少。”
“其中定有天资出众的人。”
“但……缺少良好的教导与指引,以后的结果也会不一样。”
“宋朝王安石所言的那个天才,就是其一!”
“……”
坊地改造有成,学堂立下,先生齐聚,这样的氛围之下,就算是稍稍蠢笨的学子,也会多多少少受益。
城外的乡里、村落……,相对而言,会显得更差。
这就不好了。
乡野有没有聪明人?
有!
若是因那些缘故,让那些人难以有所得,多令人遗憾,非自己所愿见到。
法子?
如何解决?
让好的师长前往那里授教?
虽可行,代价不小。
一地施为可以,多地乃至于更多的地方施为,就难了。
“解决那样的法子?”
“嗯,从官学之中挑选不错的生员,前往那些地方授教如何?”
“有名师教导,高徒出现的机会总归大一些。”
“虽可为,其实那些生员又难以在一处地方长久停留,他们有些还要继续举业,乡野之地的一切也不如城中。”
“非有大代价以及特别的要求,而那……又会引起不小的麻烦。”
“……”
美人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