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阿宝回到家,先把竹篓放进厨房,免得被奶奶和婶婶看见。

看看时间差不到11点了,阿宝赶紧做起午饭来。她熟练地打开煤炉,扒出炉底的灰,放米淘米放到煤炉上煲,一气呵成。接着洗菜切菜,动作那叫一个麻利啊!

等饭煲好,阿宝的菜也准备好了。她三下五除二地炒了一盘春菜,一盘油渣炒黄瓜,一盘菲菜多鸡蛋少的菲菜炒蛋。等她全部搞好,时间来到12点半不到,温夏和温嘉姐弟俩回来,说是妈妈姚冬雪在晒谷场盯着,他们姐弟俩回家吃饭,然后再送饭过去给她吃。阿宝听了,急忙自己扒了半碗饭和菜,拿个铁皮饭盒开始给妈妈装饭菜。

“小夏和小嘉,你们俩赶紧吃,吃完把碗筷收拾好,我去给妈妈送饭。”阿宝一边装一边给弟弟妹妹交待着。“吃完饭,收拾好你们俩睡会午觉啊,别出去瞎溜哒,天气太热会中暑的。”

“姐,你脑袋受伤了,能骑自行车吗?”温夏担心的看着姐姐。

“没事,不远,一会儿就到了。”阿宝拍了拍妹妹的肩说道。

交待完,她就骑上自行车给妈妈送饭去了。

阿宝去到晒谷场,感受着微风带来的热浪,这种天气最适合晒谷子啦!当然也要有人工看着,俗话说:六月的天如小儿的脸,说变就变的。暑假期间,刚好是一年里最热的日子,也是天气最多变的时候。有时一句话的事,骤雨就倾盆而降,降完又是艳阳高照。所以晒谷子也是一件很累人的事,有时一天来来回回的要收三四次,很让人无语。

晒谷场是村里的一个大广场,中间有水泥铺设的平面,少说也有两千平方米。中间用3米长的竹杆隔出来许多个长方形,分给村民们轮流晒谷子。周围建有很多小房间,现在用来给要晒谷子的村民们放置粮食和晒谷工具。据爷爷说以前这里是budui的营房和训练场,后来bu队撤走了,就做了村委的办公场所和村民开会、晒谷和搞活动的地方。这里后排的房子也给了村里一些孤寡老人和残疾独居的村民居住。所以平时没有大人带领,小孩子们都不太敢来这里,除非是那些非常调皮捣蛋且胆大包天的孩子。

她小时候还是比较常来的。她6岁那年,爷爷一收工回来或清闲在家,就会带着她来这里找一位伯伯,爷爷让我叫他“阿梓伯”。那年阿梓伯带着一个约十四五岁的男孩在这里住了两年。阿梓伯家早就不存在了,所以他回来就只能借村里的公所住。那两年的时间里,她知道了阿梓伯是jfj,因为无意中,阿宝看见了他的jun装。那个男孩叫“小沉”,话不多,长得很好看,后世的眼光来说是妥妥的小鲜肉。当时的小阿宝自己是一个小胖妞,但不妨碍她欣赏帅哥,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嘛。

于是一听爷爷说去阿梓伯那里,她就屁颠屁颠地跟着去。在那两年的时光里,小阿宝跟着阿梓伯和小帅哥学了些武术和汉字及简单的算术。虽然小沉哥哥很少话也不太理人,但是他确实教了阿宝不少东西。后来阿宝上小学后,成绩一直都是第一的,她想这也跟那两年的时光分不开的。她学到的东西除了武术,文化知识方面晚上回到家她都会跟弟弟妹妹分享,所以她弟弟妹妹也从小就认识很多字,学习成绩也是属一属二的。

小阿宝也很懂得投桃报李,经常地拿一些家里有的东西送给他们。她确实也是很喜欢他们。可是好景不长,就在她8岁那年夏天,一场史无前例的大暴雨过后,她就再也没见过他们了。

后来听爷爷说,他们回京都去了。爷爷和阿梓伯的爸爸是过命的好兄弟,两人一起从军打仗,互相救过对方的性命。有一次他们一起救了一位Zhang官,爷爷因伤退役回乡,阿梓伯的爸爸跟着zhang官回京都,后来还把阿梓伯接去身边。这次阿梓伯带回来的小沉哥哥不是他的儿子,是他长官家的孩子,不知道什么原因随阿梓伯住到我们这穷乡僻壤,一住就是两年,后面走的也很突然。

8岁的阿宝要小学了,和妹妹温夏一起去村里小学上一年级。八十年代中后期的农村,虽说基本解决了义务教育问题,但可没有后世的幼儿园之类的,顶了天的有些有学前班上一上就直接小一开始。

村小学在村子里的中心地带,十几年前阿宝家就在她爷爷和伯爷的带领下搬到村口,水库外面,离村子里面有两三公里的地方另起屋居住,村里的祖屋也因年久失修,要倒不倒的样子。

在阿宝的这一辈,她年纪最大,要上村小,一个年仅6,7岁的小女孩一天到晚来回在两三公里荒无人烟的山路上,要是碰上刮风下雨的天气更麻烦,在泥泞地路上,一不小心滚到水库里去了都没人知道。尤其是这南方的天气,雨季长,台风多。鉴于安全考虑,温爷爷就让小阿宝再等两年,等妹妹一起上。姐妹俩虽然都还小,但总有个伴。再说孩子也不能不上学。在阿宝整个家族里,对文化知识还是很看重的。从三四岁起,温爷爷时不时的带一些旧报纸回来看,会戴着眼镜读给孙子孙女们听,不管他们这些小家伙听不听得懂。而阿宝的爸爸那一辈的,除了两个姑姑只读到初二,其他几个兄弟都是初中毕业的。阿宝的妈妈更是高中毕业生,妥妥的被耽误的学霸。所以温爷爷最看重的是这个二儿媳姚冬雪,觉得她有文化,开明,讲道理,虽然对于农村妇女来说这个儿媳妇不是那么能干。

就这样,原本要6岁去村小上学前班,7岁上一年级的小阿宝,等到了8岁才跟妹妹一起去上了小一,直接跳过学前班。在小学6年里,班上10几20个孩子,姐妹俩承包了前一、二名。今年的小升初考试,阿宝的成绩是全镇第一名,语文和数学,总分200分,她考了200分。妹妹考了199分,成绩也很好。爷爷和爸爸妈妈都很高兴,爷爷还奖励了姐妹俩一人5块钱。

温奶奶看到这样,风凉话没少说,说什么“女孩子读那么多书干什么?田地里的活不会干,什么用都没有。还能靠读书飞出这山窝窝?死老头子,有钱没地方花?平时也不见你给我们娘俩儿几块钱,你大女儿都快揭不开锅了也不见你管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