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隋朝。

隋文帝看着天上的神迹结束,还有些稀罕。

历朝历代的诗句,还有宣言,听起来确实霸气,扬华夏之威。

然而他最关心的还是良种的培育,自古以来,中原之地最重要的就是农业了。

尤其在隋朝之前,就已经历了长时间的战乱和动荡,这时候更应该注重农业,修生养息。

所以他建国之初,就已经在北齐的北周均田的基础上,继续实行均田制,尽量减轻税收,稳定天下百姓。

按照神女所描述的历史的发展轨迹来看,开皇年间,隋朝的粮食确实非常充足,隋之富,也是天下人所公认的。

但隋文帝深切地明白,这一切都不够。

如果他不知道神女的预言,如今恐怕还在宫中沾沾自喜呢,觉得自己足够勤俭爱民,觉得隋朝未来的发展也会越来越繁盛。

但如今,他已经知道了那个小兔崽子干的事情,还知道了隋朝以后,那些更遥远的时代,盛世唐朝,铁骑之下无人能挡的元朝,自己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明朝。

这些朝代一个个璀璨而又辉煌,在华夏的历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反观隋朝,竟然走了秦朝的老路,二世而亡!

隋文帝只要想到这里,就忍不住想要吐血,这都是造的什么孽啊!怎么就生出来了这么一个不孝子!

杨坚一边郁闷,一边也没忘查看屏幕,打算和后世那些人偷学亿点点经验。

他想来想去,还是还是打算问那些人良种的问题。

其实自从周朝开始,就已经有了选取良种的经验,每年都挑选强健的禾麦穗子。

北魏期间,一本非常着名的农书 《齐民要术》也强调挑选种子要纯净,因为混杂的种子成熟期间不一样,最后的产量也会非常低。

也是因为有这些经验,隋朝的农业才会逐渐发展起来。

然而,积分图书馆里面的那本书,上面记载的良种培育似乎更加的复杂。

他命令那些农学家研究了许久,还是有很多搞不清楚的地方。

毕竟在那个《穿越必备手册》上面,有关于两种培育的方法,也就只有两页而已,肯定还有很多具体的细节没有写进去。

所以杨坚就琢磨着,在这个屏幕上面问一问。

反正这么多皇帝都冒出来问问题了,始皇帝甚至提前搜刮了汉朝开国皇帝手底下的这么多人才,汉武帝在那里到处询问火药的具体注册方法,就连那个弱宋,也开始琢磨着变法了。

历史发展的轨迹早已混乱,说不定始皇帝再次崛起,学着元朝的皇帝们攻略天下了呢。

杨坚没有任何心理负担,反正神女把神迹放过来,肯定已经预料到了之后的发展,想来也是有应对方法的。

于是他开始疯狂的问问题,询问各种良种培育的方法。

没想到还真的被他炸出来了不少农学专业学生,还有历史老师。

农学专业的学生觉得解释不清楚,他们就去找导师。

于是隋文帝提问的问题下面,就变成了各种古代农业的讨论,还有良种培育的手段。

甚至还有一些导师把他们觉得比较权威的论文都找出来了,贴心地放在了评论区,把那些看热闹的网友唬的一愣一愣的。

不是,他们明明是来刷视频娱乐的啊,顺便来评论区解解闷,怎么又有一种回到了高中,回到了大学学堂的既视感?

于博士就是安城大学的博士,他本来正在试验田里面查看新品种水稻,无意中看到自己的学生在那里讨论杂交水稻和杂交小麦的选育,就忍不住看了过来。

没想到他这学生还挺爱学习,刷视频都不忘巩固知识点。

于是他就随手提点了几句,没想到这些人讨论的越来越深,甚至还涉及到了历史。

于博士忍不住在心中咕哝,这届学生都这么爱学习的吗?一个个都在下面嗷嗷待哺?要知道,就是他手底下那些研究生也不见多么喜欢学习呢。

后来,他也加入进去……

[于博士:怎样培育高产良种?当然,首先要选择合格的种子。如果想要种子,既高产又稳定,最好选用抗逆性比较好的品种。]

[不同品种在不同地区的表现也不同,水源多,土壤肥力高的地方,可以选秆较矮的品种……

如果你也是农学生,可以花时间自己培育出来……]

于博士回答的非常认真,他是真的觉得这个叫做隋文帝杨坚的学生比较好学,而且讲的那些知识点记得也非常快,领悟性也比较强。

就是这个学生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对那些常识的了解,可以说是非常差了。

居然连最基本的杂交小麦,以及化肥和农药都不清楚,也不知道是哪个学校农学院的学生。

天赋是真的好,只可惜底子太薄了。

想到这里,于博士忍不住又留下了一条评论。

[杨坚是吗?你在农业方面的天赋还是非常好的,就是对一些常识性的知识点极度缺乏,如果你还是大一的学生,赶紧趁着这个时间学习,如果你打算考研的话,可以来问问我。]

一个带着金标的博士说出这句话,下面有不少学生都在嗷嗷叫,怎么他们就没有得到这种天降馅饼的好事呢??

实际上,杨坚看着这一堆抗逆性以及土壤肥力之类的词,只觉得眼睛都快花了。

但他可从来都不是一个人,杨戬的背后可还有无数的农学家。

他在一开始讨论的时候,就已经让人把那些农学大家给请过来了。

所以现在不是杨坚一个人在这里看评论区,还有一大堆农学家。

就在于博士夸奖的时候,杨坚的旁边其实围了几十个人,在那里奋笔疾书,在那里激烈的讨论。

他们隋朝集齐了这么多农学大家的智慧,都还差点跟不上。

不过,他们的收获还是非常大的,从那些农学家激动地脑袋都不愿意抬,就知道这些知识有多么重要了。

杨坚也叹了口气,他第一次感觉到,农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

后世之人还真的是博学多才啊,竟然随便拉出一个,都能懂得这些高深的知识,也不知道那个叫做现代的朝代,到底是怎样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