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奋斗在明末的边军小兵 > 第1121章 辽东局势,朝议弹劾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121章 辽东局势,朝议弹劾

暂时解决了粮食告罄的问题,洪承畴的心中一片轻松,于是便将话题转移到当前的辽东局势上。

“忠勇伯,如今朝廷调派的六万大军,除山西总兵周遇吉还未率军到来之外,其余九边各镇总兵皆已到来。”

“以你之见,当前我们可否主动出击,向占据在义州城的东虏发起进攻?”

“啊?这......”

符应崇立感吃惊,面露犹豫之色,不知该如何回答。

如果说要主动出击的话,符应崇的心里是不大赞同的。

尽管此时的明军兵力,已经足有七八万之多,暂时是占据着些许的优势。

可面对着野战无敌的东虏,明军会是东虏的对手吗?

对于这一点,符应崇没有丝毫的胜算。

义州之战的惨败,已经使得符应崇对东虏产生了畏惧的心理,根本不愿与东虏进行野地浪战。

可是,数万明军也不能就此龟缩在锦州城内,任由东虏肆虐横行。

否则的话,他们还如何向皇上交代,还如何向天下百姓们交代。

皇上可还在等待着捷报的奏折,天下百姓们也还在期待着胜利的消息,数万明军必须有所动作才行。

因此,在经过一番权衡利弊后,符应崇不得不压下了对东虏的畏惧,赞同主动出兵。

“英都伯,以符某之见,当前我军在兵力上占据着明显的优势。而反观东虏,虽然取得了义州之战的大胜,但伤亡肯定不小。”

“只要我军突然发起大举进攻,必然会打的东虏措手不及,我军或许就能趁势收复义州城。”

符应崇表明了他的观点。

“嗯!”

听完符应崇的回答后,洪承畴只是轻轻的点了点头,却并没有说什么,也不知是赞同还是反对。

这反倒弄的符应崇有些摸不着头脑。

“英都伯,不知您觉得符某的观点如何?”符应崇满脸疑惑的问道。

洪承畴摇了摇头,反问道:“忠勇伯,你真的觉得,只要我军突然发起大举进攻,就一定能大败东虏。”

“额!这......”

符应崇顿时语塞,心里更是不明白洪承畴的意思。

洪承畴深深看了一眼符应崇,而后又长叹了一口气,这才说道:“忠勇伯,老夫知道你为何赞同主动出兵。你所忧虑的,不过是皇上对我们的厚望,以及天下百姓们的期望。”

“可你细想过没有,难道东虏真的伤亡不小吗?”

“就在前两日,老夫收到夜不收的来报,东虏又增兵了两万。”

“什么?东虏又增兵了两万!”

“这不可能,这绝对不可能!东虏怎么可能会有这么多的兵马?”

符应崇面色大惊,眼中满是难以置信之色。

洪承畴无奈道:“忠勇伯,老夫知道你不相信此事,但事实确实如此。”

“不过有一点需要说的是,东虏增兵的两万兵马中,有一万六千兵马都是朝鲜国军队与倭国军队,只有四千兵马是满蒙汉八旗军队。”

“原来如此!”

符应崇当即长松了一口气,大惊的面色也舒缓了下来。

只要不是增兵两万满蒙汉八旗军队,那就不必太过担心,一万六千朝鲜国军队与倭国军队而已,又有何惧。

在义州攻城之战中,朝鲜国军队与倭国军队的低下战力,已经在战场上充分的体现了出来。

若非不是仗着红衣大炮的相助,朝鲜国军队与倭国军队岂能在战场上占得丝毫便宜。

“忠勇伯,老夫还有一点告诉你,加上东虏新增的两万兵马,如今东虏在义州城屯驻有六万多兵马。”洪承畴又说出了一个惊人的消息。

“什么?这......这......”

符应崇刚刚舒缓下来的面色,再次变得大惊。

过了好一会儿后,符应崇才恢复了正常的面色。

他苦笑着道:“英都伯,您还有什么消息,就请一并说出来吧!符某实在经不起这般惊吓。”

洪承畴摆了摆手,表示已经说完。

符应崇连忙问道:“英都伯,那不知六万多东虏兵马中,有多少是朝鲜国军队?又有多少是倭国军队?还有多少是满蒙汉八旗军队?”

洪承畴仔细回想了片刻后,随即说道:“据夜不收查探得知,朝鲜国军队与倭国军队大概有两万两千人左右,满洲八旗大概有一万人左右,蒙古八旗大概有一万二千人左右,汉军八旗大概有一万八千人左右。”

“真是没有想到,东虏竟然还有六万多兵马,这还何谈收复义州城,还如何向皇上与天下百姓们交代啊!”

符应崇摇头微叹,心中再也升不起主动出兵的想法。

洪承畴劝慰道:“忠勇伯,你也无需过于丧气。虽然东虏拥有六万多兵马,但在这六万多兵马当中,大都是朝鲜国军队、倭国军队及汉军八旗军队。”

“就这些军队的战力,比之满蒙八旗军队相差甚大,不必太过于在意。”

“我们真正值得在意的,是两万两千满蒙八旗军队,以及东虏携带的上百门红衣大炮。”

“这才是我们真正的威胁!”

“英都伯所言甚是!”

符应崇认同的点了点头,又问道:“那以英都伯之见,我们该如何应对当前的辽东局势?”

“依老夫所想,当前东虏势大,我军在兵力上又占据不到绝对的优势。因此,我们当前最好的应对方式,便是暂时守住松锦防线。”

“另外,我们还需向皇上请奏,请求皇上调派更多的兵马前来增援,最好是能调派榆国公率军前来。”

洪承畴到底是老成谋国,说出了当前最好的应对方式。

尽管这是一个不思进取的应对方式,但对于当前的辽东局势来说,还是非常有利于明军。

“还是英都伯想得周全,符某敬佩之至。”

符应崇面露钦佩之色,小小的拍了个马屁。

洪承畴自嘲一笑,摆手道:“忠勇伯,你就不必拍什么马屁了,老夫明白自己当前的处境。”

“皇上的厚望与天下百姓们的期待,都由老夫一人来承担就行,谁让老夫身为蓟辽总督。”

符应崇神色动容,躬身抱拳道:“英都伯之大义,符某实在自愧不如啊!”

“行了!忠勇伯勿需如此,老夫现在最希望的便是能大败东虏,收复丢失的义州。如果在有生之年能收复沈阳的话,老夫就死而无憾了。”

洪承畴轻叹了一口气,目光遥望东北方向。

在东北方向的数百里之外,正是被东虏所占据的沈阳。

“英都伯请放心,我大明一定能收复义州,收复沈阳。”符应崇宽慰道。

“但愿如此吧!”

洪承畴微叹了一口气,随即闭上了眼睛。

符应崇见状,当即识趣的起身告辞。

........

义州城,守备府。

官厅之内。

宣统皇帝多尔衮高坐在主位之上,目光扫视了一遍厅内的一众八旗将领,脸上随即浮现出满意的笑容。

自义州大胜以来,大清国可谓是顺风顺水,前景一片良好。

无论是当前的辽东局势,还是东征倭国的大军,皆是一切顺利。

先说辽东局势。

大清在大败了明军,攻占了义州城后,明军便一直龟缩在松锦防线,根本不敢与清军对战。

也正是因为明军的龟缩不出,从而使得清军肆无忌惮的深入松锦防线,对明国军民百姓展开了大肆的劫掠。

短短不到半个月的时间,清军便已劫掠了数万明国军民百姓,还有粮食上万石,钱财数万两。

如此巨大的丰收,自然使得多尔衮欢喜不已。

而明军在面对着清军的大肆劫掠时,却只会固守在城池之中,根本不敢做出任何的反击。

这越发引得多尔衮狂妄至极,丝毫不将明军放在眼里。

听闻前几日时间,明国增派了六万援军前来,想要挽回辽东的劣势局面。

可多尔衮也不是傻子,同样从国内调派了两万兵马前来增援。

另外还有,多尔衮又从俘获的明军当中,吸收了一万多明军加入到汉军八旗。

如今清军的总兵力,也由战后的不到三万兵马,立时增加到了六万两千兵马。

可谓是兵强马壮。

辽东局势,对于大清国来说,是一片大好。

再说东征倭国的局势。

据代善数天前传来消息,征倭大军已经击溃了德川幕府的三万大军,目前正向着四国岛进发。

正如那些西夷传教士所言,倭国确实是土地肥沃,金银矿产丰富,值得大清国征伐攻占。(那是相对辽东而言的。)

只要有了充足的钱财矿产资源,大清国定然会实力大涨,必将远超皇太极时期的实力。

实力越发强大,多尔衮自然是越发欢喜,怎能不露出满意的笑容。

多尔衮轻声一笑,开口说道:“诸位,朕前几日收到消息,明国已经调派了六万大军前来增援。”

“你们说,我们该如何应对明军的援兵?”

“皇上,只要您一声令下,奴才立即率领大军杀向锦州城。”

“不过六万明军援兵,在我大清勇士面前,还不是土鸡瓦狗。”

“看来明军还是没有尝受够惨败的滋味,这是要着急送死吗?”

“哈哈哈!明军怕是还不知道我大清国的实力,只调派六万援军前来,这是给我们送人头啊!”

“......”

对于明军增派的六万兵马,一众八旗将领皆是满脸的自信,丝毫不将六万明军放在眼里。

多尔衮认可的点点头,脸上也是露出自信之色。

义州大胜,已经使得大清国上下找回了自信,找回了当初横扫无敌的气势。

面对着六万明军,根本丝毫不惧。

当然了,多尔衮等人的自信来源,主要还是拥有的六万两千兵马,以及上百门红衣大炮。

这才是多尔衮等人的底气所在。

“好!既然诸位都有着如此自信,那朕便正式宣布,三日后进逼锦州城。”

多尔衮拍案而起,宣布了主动进攻的决定。

“皇上英明!”

一众八旗将领也连忙起身,大拍多尔衮的马屁。

多尔衮很是满意的点点头,脸上挂着得意的笑容。

随后,多尔衮又与一众八旗将领细商进攻的细节。

........

崇祯十六年二月初五日。

京师,紫禁城。

皇极殿内。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一众文武大臣们齐声高呼,向着高坐在龙椅上的崇祯皇帝跪地行礼。

“众爱卿平身!”

崇祯皇帝略显疲惫的声音响起。

“谢皇上隆恩!”

一众文武大臣们再次高呼谢恩。

待得一众文武大臣们都起身站定后,站在御阶上的高起潜上前一步,高声道:“有奏出班,无事散朝!”

高起潜的话音刚落,就有一名御史站了出来,行礼道:“启奏皇上,微臣有本要奏。”

“钱爱卿请言!”崇祯皇帝点头道。

钱御史一脸正色的道:“微臣弹劾榆国公破坏祖制,强行向延绥镇内的官绅们征收赋税。”

“国朝优待官绅,免交赋税,这是高祖皇帝就定下的规矩。”

“然榆国公却公然破坏祖制,强行征收官绅们的赋税,这简直就是不将朝廷的规矩放在眼里,不将高祖皇帝放在眼里。”

“微臣恳请皇上下旨,严惩榆国公目无王法之罪,夺去榆国公之公爵之位。”

“皇上,微臣也弹劾榆国公纵兵行凶,竟假冒贼匪劫掠亲王田产,且丝毫不尊礼仪,对亲王十分无礼。”

“微臣也弹劾榆国公以势压人,强行霸占官绅们的田亩,以饱其私人囊袋。”

“......”

随着钱御史的带头弹劾,接连又有五六名大臣站了出来,也向崇祯皇帝弹劾刘博源。

整个大殿内的气氛,也逐渐变得有些怪异起来。

没错!

就是怪异。

因为站在队伍前方的一众内阁大臣们,皆是一副事不关己的态度,仿佛这事情与他们没有丝毫的关系。

除了内阁次辅陈新甲。

还有其他的大臣们,也露出各种各样的神色。

有好奇看热闹的神色,也有目光冷漠的神色,还有一脸嘲讽的神色等,不一一而表。

总之,除了钱御史等几人站出来弹劾外,再无其他大臣说话。

听完钱御史等几人的弹劾后,崇祯皇帝眉头微皱,脸色也有些不大好看。

其实在崇祯皇帝的心里,又岂能不知刘博源的所作所为,但又能如何呢?

下旨严惩刘博源,又该要如何严惩,而且又是否能做到?

万一引得刘博源起兵造反,谁又来承担这个责任,是他这个皇帝吗?

崇祯皇帝现在忧心的不是刘博源,而是辽东的战事,那里才是崇祯皇帝最关注的事情。

至于刘博源向官绅们征收赋税之事,岂不是正好引得天下官绅们的同仇敌忾,这可是极大的有利于朝廷。

不过,朝廷还是要下旨斥责刘博源,明确的反对向官绅们征收赋税之事。

而一脸正色的钱御史,正适合去做那个前去宣旨的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