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春秋生存指南 > 第440章 获利颇丰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智宵率领下军与新军尾随白公胜南下,一直将双方的间隔控制在五公里左右。

他们在“新郑”取得胜利,缴获了楚军丢弃的大量物资,仅仅粮秣便超过十万石,各类晋军可以使用的兵器三万余。

楚军的弓多为竹弓,箭也以竹杆居多,讲道理晋军根本不会去使用。

弓的射程看弓臂,弓臂越长射程也就越长,但是竹弓无法与木弓提供的张力相比。

竹弓再加上竹箭杆,讲实话超过五十米对没有着甲的士兵杀伤力都有限,原因是射出去的箭矢超过五十米就会有些飘忽,到五十米外动能也基本消耗得差不多了。

楚国当然知道竹弓和竹箭杆与其它种类相比较会显得弱势,问题在于有心更改但被腐朽制度拖累,地方贵族压根舍不得投入。

制作一张弓需要很多工序,并不是砍根木材就算完事,光是一道浸泡弓臂的程序就要耗时三个月以上。

合格线以上的箭矢,价格历来都不便宜!

以当前的物价来说,一柄戈的价格约十五枚钱币,一枚钱币可以采购五支箭。

到了汉朝的时代,一支箭的价格约三十文,一把普通的剑价格五百文;宋朝一支箭的价格干脆飙升到七十四文,一把普通的刀应该不会超过一贯(千文)。

相对于近战兵器来说,射出去的箭矢其实大多成了一次用品,即便进行回收,大部分箭矢的箭杆其实已经不可再次使用,只能重新制造箭杆再装上回收的箭镞。

通常一场交战打下来,射出去的箭矢少说也是数千、过万,多的则是数万、十万以上,简直就跟在撒币似得。

至于游牧族裔的箭矢?他们多使用骨箭镞、石箭镞,或是干脆没有箭镞,箭杆也是尽量削得笔直一些,跟诸夏的箭矢不在同一个等级。

另外,游牧族裔真不是各种影视作品里面那样人人善射,如同农耕族裔多会耕田那般,游牧族裔多数擅长的是放牧。

游牧族裔真的人人善射,不至于数十万人才出现个位数的射雕手了。

特别提到远程武器的原因,有楚军大批舍弃竹弓和竹箭,再来便是韩庚不久前正式宣布,韩氏不再把控远程专精。

这是魏氏宣布放弃甲胄市场之后,智氏表态开放纺织市场,韩氏不得不跟上。

随同一起宣布开放市场的还有赵氏。

每一个卿位家族都向对方开放市场,变成了比拼技术,会不会打价格战来抢夺市场之类,暂时不太好说。

南下的晋军没有一直尾随白公胜这支败军。

智宵要的是让楚军败兵一直承受精神压力,搞得他们没有多余的时间去进行思考,算是帮白公胜一把。

晋军追击到原陈国地界,智宵划定好了各自的活动区域,大军以“旅”为单位散开,针对楚国的洗劫和掳掠开始了。

白公胜带上三万余乱军直奔楚国都城“郢”而去。

一直在关注楚国动向的智宵在进入陈地的八天后得知,楚国令尹子西统率五万余部队北上。

随后,子西所部在“方城”东北方向遭遇白公胜所部,双方在相遇的第三天开打,结果是子西所部兵败退回“方城”的后方,白公胜率军拐向原蔡国的地盘。

白公胜进入蔡地并未停留,再次进入唐地,短暂的休整之后,继续向“郢”进发。

“公子胜一路并无遭遇封君拦截,乃有封君携私军加入。”

“楚国今次内乱,看似扑朔迷离,不知当是何等走向。”

“我等洗劫陈地,子西担忧‘方城’得失,并未率军追击公子胜。”

智宵在做简单的时政通报。

陈国灭亡的时间仅五年不到,陈人还未对楚国产生归属感,将他们掳到晋国,无非就是换个服务对象,不会让陈人产生额外的仇恨。

智宵率军进入陈地,另一个用意就是牵制楚国,不使楚国能够全力平叛。

如果楚国对他们这一支晋军采取无视态度?智宵就要越过“方城”继续洗劫,乃至于兵逼楚国都城“郢”了。

所以,先知先觉的智宵先创造出时势,再就时势的发展在狠狠地打击楚国,占到实际便宜的同时,达到了削弱楚国的这个目标。

“我闻孙武率军已达‘武城’,大有进逼再次攻打楚都之意?”魏驹问道。

吴国这一次也出兵进犯楚国,主将还是名声赫赫的孙武。

自周敬王十四年(前506年)吴国连续击败楚国,楚国的半壁江山一度沦陷,至今还有很多疆域是敌占区。

孙武这一次西向,抵达了吴军占领的最西边,驻扎在了赵文子(赵武)筑造的城池。

那一座“武城”是在第一次“弭兵会盟”前由赵武督造,本来就是作为驻军的要塞,因而称为“武城”这个名字。当时是智罃作为晋军主将率军南下支援陈国,赵武时任新军将。

春秋时代,用于驻兵的城池统一称作“武城”,后面会由当地人改名字。

智宵当然听说了孙武率军驻扎“武城”的事情,只是认为孙武再次攻打楚国都城的可能性不高,起码楚国不乱到一定份上,不会采取行动。

那么现在的情况就是,晋国和吴国尽管没有沟通,互相之间却是形成了一次互动,双方从北面和东面牵制楚国,给予白公胜制造更好的作乱环境。

智宵思考事情惯于从全局出发,其实这也是他最大的优势。

现如今会从全局出发的谋略家并不多,将智宵、孙武计算在内,存世者绝不会超过五个人,能够确认的其中一个就是宋国执政子罕。

“我等何时退兵?”韩庚比较突兀地问了这个一个问题。

韩氏当前很是急不可耐地想对卫国动手,压根不想在其它方位继续耗下去。

之前,韩庚本不想南下,遭到赵毋恤的苦苦哀求才同意下来。

他们进入陈地已经有一个多月的时间,尽管各种所获颇丰,由于重心的不同,韩庚仍旧不想继续待下去了。

智宵先扫了赵毋恤一眼,再看向韩庚,说道:“新军将可自行率本部归国。”

韩庚露出了为难的表情。

根据约定,韩氏会与魏氏一块进军卫国实施入侵,打的并不是劫掠战争,也不是为了获得进贡的“征服”战争,要进行的是灭国之战。

所以,魏驹不回去,以魏氏之前的损耗,魏氏立刻对卫国展开行动的可能性不大,只有韩氏动手算怎么回事?

魏驹见韩庚再注视自己,说道:“岂有半途而废道理?”

陈地没有抵抗者,晋军在这边的行动少有使用暴力,变成在帮陈人搬家。

魏氏和韩氏出兵攻打卫国,将卫国灭掉是双方平分土地。

现如今不止智氏缺少人口,魏氏为了各地的开发也相当缺乏劳动力。

他们将卫国灭掉,获得的四成人口要交给智氏,魏氏有机会获得更多的人口,怎么舍得放弃呢?

另一个不想走的还有赵毋恤。

赵氏陷入非常危险的险境,迫使他们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源建设“晋阳”地,劳动力就是极度缺乏的一项资源。

陈人失去了自己的国家,他们变成了一群绵羊,对谁都表现得异常服从。

这样的陈人管理起来的成本不大,并且显得极易融合,怎么都算是一种优质的资源,错过这个村可就没这个店了。

韩庚见到没有人附和自己,尴尬地笑了笑不再说话。

他们在陈地行动一个月,抓捕到的人口约有十六七万。

陈地的其它物资?讲实话几位卿大夫并不在意。

最优质的物资早在陈国的国祚灭亡被楚国搬到“郢”都去了,陈国原来的贵族也为了生存拿出积蓄贿赂楚国高层,怎么可能剩下多少好东西?

智宵跟几位卿大夫的商议结果是,所获人口智氏得四成,剩下的六成由魏氏、韩氏和赵氏去平分。

这一战的主将是智宵。

晋军的主将本来就掌有对战利品的分配权,公道的去分是道理,不讲道理全吞了也有相关权柄支撑。

他们能够南下洗劫的机会也是智宵创造出来,哪怕魏驹、韩庚或赵毋恤对智氏所占四成心里有意见,肯定不会选择去当那个出头鸟反对。

再一个月后,陈地被晋军洗劫得几乎抢无可抢,智宵考虑要不要进军蔡地的时候,楚国的使节团到了。

担任正使的人是战场上逃脱的沈诸梁,他来的第一时间先通知楚国先令尹子西自杀的消息。

子西自杀?这件事情发生在沈诸梁出使的十天之前,自杀地点就在“方城”后面的“申”这座城池里。

子西之所以自杀是给白公胜一个交代,自杀前写信给白公胜,承认违背诺言,希望用自己的死来换取白公胜回头,不要再继续伤害楚国。

看起来,子西是怕白公胜进逼“郢”都,将要制造楚国更大的混乱。

实际上,子西的死跟晋国和吴国有关,怕的就是楚国继续内乱下去,遭到晋军从北部和吴军从东部的双重夹击,再次让楚国给亡国了。

面临再次亡国的危机,子西用死来浇灭白公胜的怒火,同时也感动了很多楚国贵族。

原本选择追随白公胜的多数贵族,他们在得知子西自杀后,选择带着私军离弃白公胜了。

世人对子西的死有相同的看法,认为子西这一次属于玩砸,过错则是在白公胜身上。

因此,子西一死,白公胜失去了大多数支持者。

失去了多数支持者的白公胜无力再威胁“郢”都,甚至不赶紧逃跑的话,在接下来有被剿灭的危险。

“晋卿如何方肯退兵?”沈诸梁先说子西自杀的事情,说白了就是告诉智宵,楚国的内乱很快就会结束,楚国进入到‘哀兵’状态,晋军不撤就要不死不休了。

智宵问道:“可有使节前往吴军处?”

沈诸梁用奇怪的眼神注视着智宵,大概就是:你在逗我?

楚国与晋国在很多时候会尝试用协商的方式解决争端。

很久之前,楚国就知道吴国不是一个能够讲道理的国家,愿意相信吴国的时候总是遭到欺骗,后来干脆再难都不谈了。

智宵还是继续注视着沈诸梁在看,表情也是:你在逗我?

谁都知道楚国不会用谈的方式跟吴国解除争端,不正是因为知道这一点,才让智宵提出那个问题吗?

说白了,楚国不可能跟吴国谈,孙武不率军撤离,楚国仍旧受到晋军与吴军的双重威胁。

所以,楚国想劝晋军撤离,应不应该展现足够的诚意呢?

沈诸梁看到智宵满是揶揄的表情,可算是给反应了过来。

面对这种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局面,沈诸梁在乎的是智宵有意撤军,只是楚国要付出足够的代价,便再次问道:“如何方肯撤军?”

那智宵可就提要求了。

首先,楚国从不缺粮,恰好智氏、魏氏、韩氏、赵氏处在缺粮状态,少不得敲诈一大批粮食。

然后,智宵决定为晋国争取另一个大福利,要求楚国释放屡次战争中俘虏的晋人。

提到这个的时候,子罕对智宵说道:“请晋卿吝惜于我(宋国)。”

楚国跟宋国比邻,双方大小摩擦不断,确实是俘获了双方不少人。

沈诸梁满脸不悦地看着子罕,说道:“我与晋卿相谈,与尔何干。”

智宵给出一个提议,说道:“楚宋互换,如何?”

沈诸梁想了想,点头答应下来。

那么,智宵继续提要求。

楚国是一个出产丰富的国家,有一个叫玳瑁的特产是中原列国都需要的。

与此同时,智宵还提出索要皮革的要求。

沈诸梁并没有全部答应下来。

粮食方面好说,楚国可以拿出足够的稻米,并且认为晋人根本就吃不惯,大概率是进行转卖。

俘虏方面?沈诸梁要的是三名晋人换一名楚人。

玳瑁好说。

皮革则是一张都没有。

双方的讨价还价进行了很久,期间魏驹多次担当白脸恐吓沈诸梁。

一直商谈了三天之久,可算是给谈妥了。

谈妥不代表智宵会马上率军撤离,要求楚国将一应谈妥的人或物资先送过来五成,拿到手才会离开。

这一点又让沈诸梁很气,觉得智宵很欠风度。

可是,楚国是一个陷入困境就会吼嗓子“我蛮夷也”的国家啊!

虽说楚国面临困境,毁诺的可能性不大,耐不住智宵认为该防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