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泾水以东的智氏垦荒团遭到了秦人的袭击不是一次两次,只是规模小且带队的人是个小虾米,很难让智氏这边当作发起进攻的借口。
毕竟,虽然大家都是一个肩膀扛着一颗脑袋,但是人与人真的不相同,乃至于人与狗之间差距可能更大的时代。
仅是小鱼小虾袭击智氏的垦荒团,自然可以作为一个借口,问题是很难得到列国的认可。
智氏要的是列国认为秦国自己找死,秦国君臣也无从反驳自己在找死,闹出来的动静肯定要足够大。
在这么个年代,黎庶自发的行为无法上升到国家的高度,小贵族或是“士”阶层发起的小行动会被认为是义士是举,有可能得到包括受害者的认同,认为确实是作为一名义士在干有大义的事情。
分量足够的人相反要保持足够的克制,不然就是在为国家招惹灾祸了。
如果只是秦国的小贵族、“士”或黎庶袭击智氏的垦荒团,以智氏确实侵犯了秦国的势力范围而言,谁都会认为那些人干得好,有一股子的忠义,智氏反应太大则是被认为无视忠义且欺人太甚。
这一套三观在现代人看来一定会觉得很莫名其妙,怎么不能是道德的底线在一再践踏中被降低,使得现代人产生那种看法?
诸如,现代人认为不干坏事就是好人,其余年代则是保护弱小和勇于担当重任才算是好人的标准;现代人认为干好本职工作是好人,其余年代的看法则是干好本职工作属于天经地义。
还是那一句话,每一个时代都有属于它的三观与道德标准,春秋时代的三观和道德标准在约束智氏,使得智氏必须要拿捏到足够硬的把柄。
“率队袭我者,乃是麻遂大夫?”智宵急赶回到‘梁’,问话只是想得到最终确认。
范蠡一脸喜悦地说道:“秦麻遂大夫恰在‘梁’作客。”
什么作客,其实就是被俘了。
智宵没有问遭遇袭击时死伤了多少人。
会发生那种事情,本身就是智氏故意导致,要的就是拿到出师有名的把柄。
因为秦国那边分量足够的人给智氏造成了损失,哪怕世人知道怎么回事,他们也只能评价秦国某人够蠢,怎么就上了智氏的当,给抓住把柄了呢。
到这个时候,智氏蒙受多少损失都是上下嘴唇一碰说了算的事,进入到开出一个看似合理却让秦国决不答应的赔偿方案,随后智氏再以受害者的身份出兵讨回公道了。
“遵宗子令,已让宰予出使秦都。如无意外两日内应当回转。”范蠡看起来远比以前更加尊重智宵了。
没有办法的事情,该次智宵在规则之内一步步逼迫秦国,明明是智氏要入侵秦国,即将变成智氏作为正义的一方教训秦国。
什么显得重要?就是智宵一切都按照规则框架在做事,搞得世人清楚智氏的野心,偏偏骂都不知道该怎么来骂。
智宵问道:“辅果如今在何处?”
范蠡走到悬挂的山川舆图边上,指着一个地方,答道:“三日前得到汇报,乃在此处。”
智宵目光看了过去。
辅果所部的地点在洛水以西一百公里左右,距离“泾阳”约两百公里的北部。
那一片区域的地形显得相对平坦,有山也只是坡度很缓的山包,总体来说非常适合纵马狂奔。
近十年来的这一段时间,秦国与义渠迅速交恶,双方大多数的交锋就是发生在泾水流域周边,打得最凶的就是双方的游牧族裔。
只不过,无论秦国还是义渠,他们其实都没有成规模可以骑马作战的战士,进入交战时刻还是以步战为主,马更多是用来作为代步工具。
辅果北上压迫白翟时,带走了很多的马匹与车辆,他们只花了半个月的时间就打穿到河曲区域,又用六天时间辗转到了泾水北部两百公里处。
现在列国会侦查,一般也就用心侦查十公里范围内,再远就是碰运气巡视一下,更远真不会去侦查了。
并不是带兵的将校粗心大意,原因在于十公里范围发现敌军,有足够的时间用来进行备战,不会遭遇到突然间的袭击,致使士兵来不及整队,导致有携带甲胄的人来不及披甲。
所以,什么“出其不意”之类,真的不是每次都将军队事先埋伏在某处,遭遇突袭指的是来不及整队,以有备的方式干趁其不备的事。
说白了,所谓的“乘其不备”指的就是敌军根本没有进入战时状态,士兵找不到军官,军官无法有效下令,好多士兵两手空空,甲胄来不得穿戴起来。
因此,在遭遇到“乘其不备”的袭击之下,大多数将校只能憋屈地下达逃命的指令。
事实上也是那样,但凡大多数士兵手里有武器,谁怎么可能连抵抗都不做,将校很直接就下令撤军呢。
有相关的例子,列国进入到不讲武德的交战阶段,吃了足够教训的列国军队宁愿拖慢行军速度也让全军整备,再无军队遭遇埋伏立刻选择撤退的例子,不是边打边撤,便是有序撤退,搞得在军事素质的表现上都显得很夸张。
吃了教训就避免再次吃亏是大争之世各国的基本素质,比如到战国阶段的“长平之战”打完,因为秦军大肆坑杀战俘,赵军屡屡明知道打不过秦军也不投降。
智宵在看一份刚刚送来的战报,上面提到的是程朔所部碰到一支秦军,双方在渭水接近泾水的岔口处爆发遭遇战。
这一支出现在渭水南岸的秦军数量为两千五百左右,以《周礼》编制就是一个满编的“旅”。
程朔在突然间遭遇那一支秦军之后,看到对方以高度戒备姿态行军,认为就是秦军大部队的一支先锋,当机立断地选择了开打。
“我想后发制人,不代表愿意接受这种结果。”智宵多少有点恼羞成怒。
秦国派出军队前往渭水南岸,肯定是察觉到有一支晋军就在渭水南岸。
秦国君臣不傻,他们非常清楚渭水南岸的晋军将给几方制造多少威胁,同时也能够感受到智氏并非真的放弃入侵秦国,采取往常的方式搞不宣而战了。
这样一来,秦国先动手,还是采取不宣而战的方式,确确实实让智氏更加出师有名,问题在于秦国君臣在智宵脸上狠狠地甩了一巴掌。
当然了,智宵不能表现出恼怒,相反还要一副很开心的模样,宣布秦国的选择早在预料之内,这一轮较量终究是己方获得了想要的结果。
接下来便是智氏派人回“新田”禀告,再派使者前往列国宣传遭到秦国不宣而战的事实。
“宰予可曾归来?”智宵问道。
范蠡摇头说道:“本应归来,如今仍旧不见其人。”
秦国搞出不宣而战,会不会将智氏派去的使者扣押,或是干脆杀害?
讲道理,杀害前往沟通的使者,远比干不宣而战还要过分,秦国君臣不会那么傻吧?
打起来也就打起来,保留沟通渠道对双方都有好处,一旦干了杀死使者的事情,不等于是彻底不想沟通了嘛。
一天前,智宵已经命令在西部的私军行动起来。
渭水南岸是最先打起来的一批,交战情况还要等后续的汇报。
第二个打起来的地点在泾水东岸,智氏的部队开进到“麻遂”城外,短暂休息了一天便展开攻城。
智宵在打起来之后,留在“梁”收拢之前分散的部队,沿途再让从开垦转入战时状态的部队随同,一起向着“麻遂”进发。
论起来,当前“麻遂”比日后成为秦国都城的“泾阳”更为出名,原因是“麻遂”爆发过一场大战,以周王室为首的十个诸侯国与秦国、白翟、隗(赤狄一支)交锋,双方交战兵力合起来超过十八万的规模,算是春秋时期较大的战役之一,史称“麻遂之战”。
那一场“麻遂之战”虽然有一方阵营是以周王室为首,实际上周王室只出名三千,真正的主力是晋军。
智宵率军在距离“麻遂”约十公里时,他们在一座树林边沿停了下来。
“伐木,制造器械!”
智宵不久前才去了郑国,参观魏氏与郑国在城池攻防战上的菜鸡互啄。
魏氏因为缺乏认知和经验不足的关系,攻城所使用的器械拢共也没有几种,发挥出最大效果的冲车还是智宵给的意见进行改良。
大批智氏的人开始伐木,作业因为有锯子的关系,伐木的速度比用斧头砍快了许多。
智宵亲自敦促随军工匠打造攻城器械,肯定不会缺了云梯和攻城塔,再来便是盾车、冲车之类。
在这一段时间,智宵先后得到各处战场的汇报。
渭水南岸的交战已经出现结果,程朔以死伤两千多人的代价击退主动接战的秦军,斩获首级一千余颗,俘虏了三千多秦人。
即便到了战事结束,程朔还是无法精确判断秦国在渭水南岸用了多少兵力,猜测约是有两万左右的秦军参战。
之所以无法精确判断,主要是渭水南岸保持了原始风貌,到处都是树木密集的林子,海拔在两百米以上的山头也多。
从秦国派出两万大军就敢去袭击在渭水南岸的智氏部队,想来秦国君臣也缺乏对渭水南岸智氏有多少部队的认知?
程朔倒是提到了一点,斩杀或俘虏的秦军之中,不少就是农夫或牧人的成分,认为秦国确实是被逼急,扩大了征召的人群。
正在进行城池攻防战的“麻遂”这一边,仲由一样进行了汇报。
由于“麻遂”地势开阔的关系,仲由汇报在“麻遂”城内外的秦军目测为一万五千,其中城内两千左右,城外一万三千余。
因为秦军在城外部署了大量的兵力,仲由手头兵力只有一万二,暂时主要的交战发生在野外交锋,没有进入到正式攻城的阶段。
而仲由麾下的一万两千部队,他们其实就是先前被智宵转为开垦团在泾水东岸开垦的那一部分。
这样就能够看得出来,智氏没有在一开始就投入所有兵力,秦国同样有许多军队没有进入战场。
“宗子,需警惕秦国向外求援。”范蠡近期是作为秘书和参谋的角色,帮智宵处理一应公务,又要给智宵查遗补漏。
与干那些事情相比,范蠡其实更想独领一军,只是明白自己不像仲由在智氏有那么多履历,需要在资历上进行积累。
秦国还能向谁求援呢?楚国是最有可能的一个,再来便是乌氏这种异邦了。
从秦国抢先在渭水南岸展开军事行动,他们又把自己的主力藏起来,极可能已经获得了楚国的口头允诺。
智宵问道:“楚国出兵北上之可能多寡?”
范蠡没有犹豫,答道:“楚国怎会坐视秦国亡国?便是遭受重创亦非楚国所愿。”
这一点智宵比谁都清楚,要不然在三涂山屯驻大军是为了哪般。
当前的吴国与齐国正式爆发交战,等于说楚国在东南方向的压力大减,不恰好有更大的可能出兵支援秦国吗?
“我已建议正卿遣使往‘郢’都,商讨合力攻吴可能。”智宵说道。
范蠡有点迷了。
哪怕吴国挑战晋国的霸权,楚国又被吴国打得那么惨,有多少合作攻打吴国的可能性呢?答案是几乎没有。
范蠡觉得智宵应该清楚才对,为什么要做无用功,还显得晋国主动在对楚国进行示弱,更大的可能性是让本来犹豫要不要北上的楚国君臣,他们更为坚定出兵援救秦国。
只不过,范蠡转念一想就琢磨过来了。
魏氏攻打郑国,或是智氏攻打秦国,跟楚国主动出兵北上是不同的性质。
正因为晋国和楚国将对方视为死敌,无论是晋军主动南下或是楚军主动北上,两国君臣都无法再当作是某个家族自己的事情,势必要整个国家范围进行动员,迎战主动凑上来的对方军队。
“宗子好算计!要将赵氏、韩氏拉下水。想来这也是魏氏所乐见的吧?”范蠡心想。
那么,到时候就是晋国有能力出兵的家族迎战北上的楚军,智氏和魏氏又分别以家族私战模式在入侵秦国和郑国,等于晋国的卿位家族都别想消停,谁都没有办法借机喘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