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技击之士就是一帮擅长格斗的武士,他们不像传统的士兵那般刻板与严谨,使用的武器也是五花八门,一般来自“临淄”的各种非长子。
等于说,技击之士就是一帮没有产业继承权的人,他们需要用自己的努力去闯出一片天地,或是获得维持生活的资金来源。
魏氏所部与齐军士兵一个又一个步兵方阵在对攻,双方的前进与后退取决于整条“战列线”的调节进度,单独一个步兵方阵攻得太靠前极容易陷入多面围攻,起码需要三个步兵方阵一块推荐才能保证左右两翼的安全。
在这种打法之下,想要向前压迫必须是在多个步兵方阵的协调之下,展开奇袭的攻击方式,或是硬顶上去,基本上也就需要指挥官去进行协调了。
宗楼很清楚以齐军的整体战斗力,对上战力更高的晋军时,有什么杀手锏不能藏太久,要不然等步兵方阵瓦解就用不出来。
双方的步兵方阵在僵持时,宗楼派出了技击之士。
这些擅长单打独斗的技击之士,他们没有任何的队形可言,穿梭在组成方阵的戈兵之中,随后在一片战戈如林的环境中猫着腰突进。
他们要尽力躲避头顶上的戈,最为危险的是刚穿过己方戈兵队列线那个时候,只要魏氏的戈兵发现并将戈下啄,立马就是非死即伤的下场。
因此,齐军的技击之士只有尽快突上去躲过戈的利刃部分,接下来就是靠上去攻击魏氏戈兵的下盘了。
人在后方的智宵能够看到齐军出动了技击之士,没有道理位处前线的魏驹看不到。
晋国与齐国不止一次进行交锋,双方有什么套路基本早已经得知,只是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反应而已。
面对齐军出动技击之士,魏驹发出了新的命令,魏氏的步兵方阵稳步向后退,后方手持短矛和盾牌待命的重步兵接替戈兵。
与此同时,魏驹派人向韩庚传达信息,希望韩氏的弓箭手能够用箭阵覆盖齐军的第二“彻”梯队。
从高空向下俯视的视野,能够看到晋军与齐军都是一个又一个步兵方阵组成,双方又是步兵方阵与步兵方阵连接,各自排成了一条很长的直线。
大批的步兵方阵组成一条直线,后方又是同样的情况。这种阵型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前方某个步兵方阵减员严重或是崩溃,位处后方第二梯队的某个步兵方阵能够快速上去补位。
齐军出动了技击之士,成功将魏氏布置在第一梯队的步兵方阵逼退,随后宗楼下令己方位处最前方的步兵方阵收紧队形,各个方阵彼此之间出现了间隔,一乘又一乘的战车以及所属步兵从收紧队形的步兵方阵空隙中冲上去。
而在这个时候,齐军的技击之士已经与魏氏的重步兵交上手。
没有队形的技击之士在双方戈兵交锋时能够发挥出极大作用,那是因为戈兵用来打“战列线”的战戈杆长度一般超过三米,很难对短距离内的敌人造成杀伤效果。
所以,一旦用来打“战列线”的戈兵被手持短兵器又专门攻击下盘的敌人靠近,硬顶着就要下盘被攻击且无法反击,敌军的戈兵也同时在往前推进,出现大量死伤是一定的事情,步兵方阵被瓦解也只是时间问题。
魏驹下令前端的步兵方阵后退是一个正确的命令,躲过了齐军技击之士与戈兵的联合攻击,用重兵接替戈兵稳住战线,显然也猜中了宗楼会让车步协同的齐军发起攻击。
交战前沿的情况变成了魏氏重步兵顶住齐军技击之士,双方的交战以魏氏重步兵再次推进为开端,齐军技击之士面对扛盾又身穿三层甲胄的魏氏重步兵毫无办法,倒是齐军的车步协同部队冲上来对魏氏重步兵方阵造成了一定的打击效果。
“齐国的技击之士进入辉煌时期要到田氏代齐之后了吧?现阶段的技击之士还是从街道招募的悍勇之士,缺乏足够的格斗技训练,没有队列上的整训,打起来完全凭借自身的武勇。”智宵心想。
技击之士这类兵种加入战争是在齐灵公时代,当时的齐灵公很喜欢收集勇士,手底下还有“四大金刚”,只是这四人为齐灵公立下诸多战功还是没有能够摆脱奴隶的身份。
到后面的齐庄公时代,齐国在齐灵公时代被晋国打得比较惨,国内的贵族武装损失太大,导致齐庄公不得不扩展兵源,招募民间勇士参战的传统也就得到延续。
来到吕杵臼作为齐国之君的时代,齐国的贵族武装数量得到恢复,技击之士的作用不再作为纯粹的炮灰,变成了敢死队之类的角色。
为什么说当前的技击之士是敢死队?看看齐军车步协同部队根本无视技击之士的存在,冲锋过程中对技击之士的不躲不避冲撞,造成了大批技击之士死伤,不是很能够说明情况了么。
步车协同成功撞上魏氏的重步兵梯队,好些魏氏的重步兵方阵直接凹了一层,使得宗楼看到了获胜的希望。
“击鼓!”
急促的战鼓声在齐军后方被敲响。
“全军出击!!!”
宗楼喊着拨开了射来的箭矢。
韩氏弓箭手组成的箭阵在这种战场的威胁太大,齐军的第二“彻”步兵方阵被箭雨不断覆盖,没有盾牌用来挡箭的前提下死伤惨重。
宗楼要感谢当前还是春秋晚期,成为士兵基本是家族祖传职业,士兵对命令的服从度以及坚韧度远比“全民皆兵”的时代更高,要不然面对一次又一次的箭雨覆盖,早该争相逃命使得方阵被瓦解了。
遭到韩氏箭阵一再覆盖以至于死伤惨重的齐军第二“彻”方阵,他们的方阵面积被削了大层厚度,仍旧咬牙服从命令紧随前方的第一“彻”梯队发起冲锋。
而发起冲锋的齐军,士兵在奔跑时会让方阵扭曲变形,乃至于变得比较松散。
宗楼看到己方的第一“彻”和第二“彻”方阵与魏氏所部黏在一起,下达了一个新的命令。
齐军还有第三“彻”部队存在,他们接到命令分成两个部分向左右两翼移动,不出意外接下来就要从左右两翼包向被黏在原地难以动弹的晋军了。
“命令第一‘彻’挺进,第二‘彻’紧随而上!”魏驹觉得不就是打阵地战吗?老魏家在这种作战模式下怕过谁。
随即,魏驹又下达了另一个命令:“第三‘彻’迎击左右两翼而来的敌军。”
所以,现场的敌我双方第三“彻”都开始向左右两翼移动,战场上很快就被践踏而起的尘烟所弥漫。
智宵现在需要注意的是齐军有没有违反约定,派出新的部队进行参战。
赵毋恤来到智宵身边,低声说道:“此时若是全军压上,必定可将齐军留在此处!”
双方参战的部队分别有三千人,没有参战的部队距离交战场地并不远,战车冲锋起来也就三五百个呼吸的时间,很快就能冲击到对方本阵了。
智宵用怪异的目光打量了赵毋恤一眼,说道:“事先有约。”
赵毋恤怎么就不知道智宵是一个守规矩的人呢?
智宵在看待规矩上面的态度跟楚人相同,不到破坏规则的时候会坚守底线,一旦察觉到事态不妙就不选择当人了。
这一战,消灭三万齐军当然是目标,只是仅仅消灭三万齐军无法对齐国造成致命打击。
目前还不知道齐国君臣会不会增派援军,也不清楚大河西岸的范氏、中行氏会有什么动作,着急做什么呢?
正在接战的场地之上,魏氏用重步兵就顶住了齐军的第一“彻”与第二“彻”的合兵攻击,很直接让宗楼对取胜的希望感到破灭。
认真论起来,魏氏的重步兵还是第一次出现在对外战场,齐国将校不熟悉属于正常。
如果是传统的战戈兵组成的阵线,面对车步协同先一波冲击,再迎来两“彻”部队组成更厚的步兵方阵用不计死伤的方式强攻,哪怕顶住也要付出极大的伤亡代价。
宗楼庆幸的是已经下达了全军出击的命令,攻势没有全面展开的话,后方就要对交战进行干扰了。
什么干扰?齐军输给晋军太过正常,国夏为了保存兵力选择在第一场“斗阵”中认输,不会有任何的心理负担。
“晋军兵少,只要能够在这一战将魏氏和韩氏大半交换,哪怕我部全军覆没,起码能够抵消到友军对晋军的畏惧!”宗楼已经有了牺牲的觉悟。
这叫什么?为了大局而牺牲小我。
然而,宗楼还是估计错了国夏会做出的选择。
在发现己方参战部队难以正面突破,左右两翼也被拦住,国夏派人过来请见智宵,提出了暂时休战的请求。
“我部已可消灭贵方参战余部,为何同意休战?”智宵问道。
齐军来人答道:“此乃持礼之战。”
持礼之战?不就是君子之战嘛。
赵毋恤看到智宵有同意的迹象,低声说道:“全歼三千齐军,必将使齐军余部士气低落,如何可使敌军安然退场?”
晋军的作战特色是什么?用“好整以暇”四个字来概括就可以了。
而“好整以暇”最大的特色就是不管敌军来多少,晋军都有信心能够战而胜之。
智宵好像没有听到赵毋恤的低声嘀咕,对齐军来人说道:“偃旗可退。”
还是那一句话,可能会战败是一回事,能打赢三万齐军根本不用着急,有机会消灭更多的齐军还显得更重要。
所以,好戏还在后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