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都市言情 > 脑变 > 第1599章 光阴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自然科学方面的内容,曾凡可以写成课本公开授课,别人最多说他喜好奇技淫巧,他本来就是烧制瓷器的窑主,研究这些也不算不务正业。

如果把和梅峥的谈论内容写成课本宣讲,在当下可是大逆不道的行为,就算县令吕师孟不抓他,其他的官员士绅未必都会容忍,到时候山南书院还能不能存在下去,就不好说了。

曾凡相信梅峥不会出卖他,所以才会讲这些,他没有争霸天下的打算,能把这些启发性的观点留下,还培养出了李有信这样的学生,已经算是不虚此行。

山南书院渐入正轨后,曾凡将山南窑涉及到的所有地契和资产全部分配了出去,自己一分没有留下,书院老师成了他唯一保留的身份,能住在这里有吃有喝就行了。

买下山南窑花费了五百两黄金,不到一年的时间,山南窑产量扩张了十多倍,窑工增加到五百多人,一个月的收入超过原先一年,实际价值增加了不止十倍!

他没有全部捐给学院,也没有平分给所有窑工,而是采取了集体所有制的方式,山南窑作为一个整体存在不能分割,山南学院山长梅峥和原先的几个管家,以及匠师头目共同管理,类似于家族公田,他们只有管理权,没有所有权。

山南窑所有净利润两成积累,两成用于改善员工福利,其他用于书院开销和自身发展,具体使用分配方式他们自己协商。

曾凡本来就是粗放式管理,所有权的转变对普通窑工没有影响,几个管家的自主权更大了,也不需要再向他汇报,拿不定主意的事情召集人开会商议解决,只是多了梅峥这个外人而已,很快都各自适应了。

至于外面的人,除了少数人知道曾凡的存在,大部分人只知道山南窑李德志,连知县吕师孟对他都是只闻其名,没见过他本人。

吕师孟尽管对他也很好奇,却放不下知县的架子,一直等着他主动去拜见,可惜等来等去也没能如愿。

八月十五这天晚上,曾凡在书房留下一封信后,悄悄的离开了庄园。

在山中步行了三个多小时,才到达约定地点,在巨石周边转悠一圈,没发现有人来过的痕迹。

他没有停留,继续向南步行,转向山谷右侧上山,沿着后世走过的路径,登上了巨石附近那座熟悉的山头。

这座山并不算高,主体都是花岗岩构成,山坡杂草丛生,却没有太高的树木,山顶和后世一样,只有一些零星草木,还有一块风吹日晒留下的平板巨石,坐在上面休息,可以俯视下面约定的见面地点。

曾凡没有戴手表,凭直觉并对照天上的星宿位置,也能精准感应时间。

约定的时间到了,他没有看到下面有人过来,内心也没有感觉到太失望,这也是预料中的情况。

他相信吕瑶她们不会遇到危险,也不是赶不回来,显然是找到了留下来的理由,不想现在离开。

轻叹一口气,曾凡取出一只陶埙放在嘴巴下方,低沉幽远的埙声响起,连绵不断,回荡在山谷之间。

山间的草木在埙声的回荡中,仿佛被施法一样快速生长,天上的二十八星宿都加快了移动速度。

月升月落,草木荣枯,循环往复之间,十年光阴转瞬而逝。

十年时间,外面的时局动荡,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曾凡离开山南窑的第二年,元军借助回回炮的威力攻克樊城并且屠城,断掉了与襄阳守望相助的屏障,坚守了七年襄阳的守将吕文焕,在外援彻底断绝之后献城投降。

忽必烈在大都接见了吕文焕,封其为昭勇大将军、侍卫亲军都指挥使、襄汉大都督、荆湖行省参知政事,命其跟随伯颜等人征讨南宋。

吕文焕家族兄弟众多,他的兄长吕文德早年被赵葵收入麾下,以抗击蒙古起家,转战江淮、荆湖、四川各地前线达三十余年,多次击退蒙军,被朝廷倚为柱石。

吕文德抗蒙有功,却也并非完人,当初与他同为赵葵部将,共同在四川抵抗蒙军的猛将刘整,被他联手贾似道设计陷害,裹挟泸州十五郡投敌,使四川大半沦陷,刘整也是蒙古军队攻打襄阳的提议者和主要将领。

十几年前,吕家举族从淮西迁移至鄂州,吕文焕兄弟子侄多人追随吕文德入伍从军,门生故旧遍布荆襄,吕文德几年前病故后,吕文焕就是家族职位最显赫的人。

当时沿江诸将多是吕氏旧部,吕文焕的劝降信一到,沿江州郡守军争相投附,偶尔有个别反抗,也根本无济于事。

元军沿江而上,掌权多年的贾似道征集各路精兵十余万,战船三千五百余艘,在芜湖鲁港摆开阵势名为抵抗,实则企图求和纳贡。

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有这样的领导者,将校当然毫无战力,十万大军被贾似道一战葬送,也断掉了南宋朝廷最后的筹码,贾似道也因兵败彻底失势,于贬职流放途中被杀。

襄阳城破一年多时间,吕文焕和伯颜大军直抵临安城外,太皇太后谢道清携不满五岁的宋恭帝投降,偏安江南一百余年的政权彻底垮台。

此后三四年间,在张世杰、文天祥、陆秀夫等南逃旧臣的主持下,先扶立度宗赵禥的儿子益王赵缌在福州称帝,可惜大势已去,在元军攻势下,他们不得不继续逃亡,十一岁的赵缌逃亡途中感染风寒病亡。

随后张世杰,陆秀夫等人逃亡广东,在崖山立八岁的卫王赵昺为帝,元军进攻崖山,一场海战惨败,船上逃生无望的陆秀夫背负赵昺投海而亡,张世杰逃亡过程中溺水而死,南宋最后的抵抗力量彻底烟消云散。

唐朝以道命名地方行政区域,唐太宗时期,按照山川形势划分为关内道、河南道、河东道、河北道、山南道、陇右道、淮南道、江南道、剑南道、岭南道共十道,唐玄宗时期改为十五道,行政划分初期是以便于对广大地域进行监察和管理为目的,并没有常设机构,后期为了便于管理,设置节度使职位统管军政大权,也为后来的藩镇割据创造了条件。

宋朝以路命名地方行政区域,初期领土划分为十五路,元丰八年增至二十三路,并设置转运司掌财税及官员监察,安抚司掌管军事及民政,提举常平司掌市舶茶马及盐铁专卖等事项,提点刑狱司负责司法监察,各机构职能明确且相互独立、相互制衡,以防止地方脱离中央掌控。

金朝统治北方的时候,以尚书省臣前往地方统领军政,称为“行尚书省事”,忽必烈建立元朝后,行政机构承袭金制,并加以改造,派遣中书省臣赴地方执政,作为朝廷中书省的临时派出机构,称为“行中书省事” ,简称行省,平灭南宋后,蒙古以南的行汉法的疆域共分为九个行省。

行省最高官员通常都有中书省丞相或者平章政事的职位,出掌地方军事、行政、财税各项大权,可以任命辖区内的各级官员,尽管仍需中央确认,接受中央监督,实际上算是一方诸侯了。

忽必烈没有赵匡胤的顾虑,行省最高官员有蒙古贵族,也有色目人和汉族将领,有能力有功劳就会任命,行省长官军政大权集于一身。

攻略南宋的同时,身在大都的忽必烈并没有闲着,西北与窝阔台汗国的海都以及钦察汗国的几个堂兄弟缠战不休,东面与高丽开战,随后又进攻日本镰仓幕府,南面以平灭大理后建立的云南行省为基地,攻略缅甸蒲甘王朝、越南占城以及陈氏王朝。

这些战争都不是一帆风顺,大多都是持续多年的消耗战,海量的战争物资大多都需要从中原获取,从北到南,蒙古人统治地域的百姓被极限压榨,早就民不聊生,民间暴动和起义层出不穷,从来没有断绝过,只是彼此不能有效联合,也没有明确纲领,大多数起义很快就会被镇压下去,实力强的也坚持不了两三年。

临安朝廷投降后的几年间,江南各地迅速被蒙古人占领,南北各地的暴动却骤然减少,对于蒙元中枢的大臣和忽必烈来说,没人造反是好事,并没有引起他们太多重视。

崖山海战之后,蒙元得以统治全国疆域,平静的时间过去了两年多。

忽然之间,江浙行省、江西行省、湖广行省、四川行省、陕西行省、甘肃行省、河南行省仿佛商量好了一样,同时爆发了大规模反元起义。

除了偏远的云南行省和辽阳行省以外,九大行省有七个同时发生叛乱,显然是有组织有预谋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