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关三叠》!
正是王羽现在所弹奏的曲子!
在王羽看来,此时此刻再没有哪曲子,比《阳关三叠》更适合弹奏。
而事实也是如此,当蔡邕听到这首琴曲后,顿时泪如雨下,随后遥望南方,过了半晌后,这才方收回眼神。
“子英,不知此曲何名?”蔡邕伤感问道!
“此曲乃是我即兴创作,不过既然在朔方弹奏,就叫它《朔方三叠曲》吧。”王羽摇摇头道,虽然这首曲子,它的原名叫做《阳关三叠》,但与此地太过不符,王羽唯有弃用,选择因地制宜了。
“《朔方三叠》,此曲乃是子英所作?”蔡邕闻言大为感慨,平沙落雁已是神曲,没想到今日又见这朔方三叠,自己还真是幸运啊!
而且,王羽乃少年俊杰,文武双全,更是出生于太原王氏,手握并州大权,未来能有大成就者,必是此等人无疑。
“子英,我知你和琬儿两情相悦,也知道那日的两位姑娘,对你也是情深义重。”
“我不求你把琬儿娶为正妻,只求你以后不要亏待了她,我一家人都交给你了。”蔡邕敦敦嘱咐王羽道,言辞中充满了信任!
“请伯父放心,伯父和琬儿他们在晋阳,就不会有人能够动她们一根寒毛!”王羽一脸郑重道,眼中布满了坚定之色!
“好、好、好,有子英你这句话在,我也就放心了!”蔡邕彻底放下心中的石头后,随即对王羽挥了挥手道:“走吧、走吧……”
“伯父暂且屈身于此,有刘伯坚在一切无忧,不出三年,伯父必得旋返洛阳,恢复名誉。”王羽掷地有声道,此时此刻,他已经下定决心,回京后无论如何,也要想办法为蔡邕洗脱罪名。
“这里也很好,起码不用在勾心斗角了……”蔡邕怅然若失道!
“伯父,此番保重!”王羽一咬牙,翻身上鞍,策马向东,秦琼等人也是向蔡邕抱拳礼别,便跟随其后。
“金陵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便化龙!”蔡邕目送着王羽几人离去的方向,直至再也看不到人影之后,这才发出来了一声叹息,随后抱琴回城。
…………
临戎城,朔方郡郡守府!
“末将朔方太守刘原,拜见主公!”刘原单膝跪地道。
“我等拜见主公!”在刘原单膝跪地后,身后的文武众人也纷纷单膝跪地。
“诸位请起!”王羽见刘原等人单膝跪地,连忙将他们扶起,给与他们以言语上的鼓励,总之就是好好干,以后升职加薪,迎娶白富美跑不了。
“谢主公。”众人感激道!
在一番仪式见面后,刘原便将朔方郡的文臣武将,一一介绍给王羽认识,王羽也一一检测了他们的五维属性。
在这些人中,有八位政治属性达到七十以上,十几位达到了六十以上,还有一位政治属性有84,一问原来的郡丞,此人乃是出自于太原郝氏,姓郝名义,字子孝!
至于武将,朔方也有不少从军中提拔上来的。
比如长史邓进思,朔方司马邓进忠。
王羽对于朔方未来的发展,进行一番安排后,便带着秦琼等人离开此处,往晋阳而去!
好不容易回来一趟家中,王羽自认要待一段时间,尤其是得知母亲秦鸳已经有孕时,他更是开心的无以复加!
就是不知道,母亲肚子里是未来的弟弟还是妹妹!
时光飞逝,转眼间就接近了年关,臧洪他们也被王羽留下,再晋阳过年,顺便带他们参观晋阳城的军营。
在看到并州军的军容后,臧洪这才知道,为什么这是一支百战常胜之军。
…………
除夕之夜!
王羽和家人吃过年夜饭后,就带着李湘,白冰,蔡琬三人,在晋阳城游玩,在这些日子里面,她们三人的关系日益融合!
或许,她们已经彼此认可自己了。
到了深夜,众人回归自己家里面准备休息时,王羽也准备开启了自己的召唤,毕竟那些召唤卡也得隔一段时间使用!
“统子,使用白银随机召唤卡进行召唤!”王羽对系统下达召唤指示道!
【好的,宿主使用白银随机召唤卡进行召唤,召唤开始……】
【叮咚,召唤第一人,安史之乱,史思明,统帅:99;】
对于“安史之乱”,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相对于家喻户晓的安禄山,史思明的存在感确实低得多。
这主要源于两个原因:
其一,就是第二名和最后一名没什么区别;
人们真正记得的只有第一名,安禄山就是这场浩劫的发起者,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而史思明只是亦步亦趋的尾随者。
其二,安禄山的人生更富戏剧性、反差更大:
出身最底层的杂胡,却能实现草根逆袭,在当时世界的最强帝国身兼三大节度使、进封东平郡王;
这样的人生赢家,其后竟悍然造反、残害自己所服务的政权,整个履历充满了话题性,更别提他跟杨贵妃之间的花边新闻。
相比之下,史思明更像是安禄山的影子,他们的人生轨迹几乎完全相同:出身类似、经历吻合、性格接近,连人生的结局也基本一模一样。
其实这安史叛乱中,安禄山只是起了一个带头作用,如果不是唐玄宗的迷之操作,比如斩杀大将高仙芝,催促哥舒翰出潼关决战,安禄山只有失败的下场!
只是,因为唐玄宗晚年的迷之操作,使得长安失守,安史之乱的危害这才慢慢散发出来,而这一切就是史思明的杰作。
可以说,在对后世带来的影响上,史思明甚至犹有过之。
据历史记载,此人骁勇善战,在邺城之战中,他仅用五万军队击破了唐朝的六十万大军
之后,史思明杀死了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自立为帝,继续向南进军,将战火烧到了河南境内,与李光弼在河阳展开激战,双方互有胜负,他甚至一度取得胜利。
只可惜,强中自有强中手,一山更比一山高,在同时代中,他遇到了稳如老狗的郭子仪,以及天然克星李光弼!
但不管这么说,史思明与安禄山发动的“安史之乱”,沉重的打击了唐朝的统治,自此兴盛一时的李唐王朝,逐步没落。
虽然安禄山、史思明只折腾了七八年,但使中原动荡,千万生命死于军乱。
与之而来的就是藩镇割据、宦官专政以及党争之祸,最终把赫赫盛唐,推上了不归之路。
明代史学家王世贞,在《弇州崇论》中曾对史思明有一个非常明确的评价:“史思明亦悍胡也,其才力远出禄山上。”
由此可见,安禄山只是一个叛乱的带头大哥罢了,真正对唐朝造成衰退的罪魁祸首是史思明,只是安禄山锋芒太盛,转移了大家的注意力而已。
试想,以史思明那强大的军事能力,如果安史之乱一开始就是他来进行指挥,那唐朝的危机恐怕会更深,破坏力将会更大。
如果他没有被儿子所杀,那么唐朝恐怕还需要几年时间,那以后的处境也会变得更尴尬了。
《剑桥中国隋唐史》:史思明任叛军领袖后,就证明他是一位杰出的将领,如果不是他的儿子史朝义在761年春,通过与人合谋将他杀害,他很可能推翻唐朝。
只是,历史没有如果,事实是史思明被儿子干掉了。
而且,史思明这个人,实在是野心太大了,王羽一时之间也不知道该不该留他。
他只能看看其他的几人,有没有能力超过史思明的存在!
【叮咚,召唤第二人,隋朝名将,刘方,统帅:95;】
刘方,隋朝时期名将,东魏殷州刺史刘丰之子,秉性刚烈,果决勇敢。
北周时期,起家承御上士,屡建功勋,迁上仪同三司,并参与平定蜀国公尉迟迥叛乱,授开府仪同三司,封河阴县公。
隋朝开皇三年(583年),随从卫王杨爽出征突厥,大破沙钵略可汗于白道,进位大将军、此后先后历任甘、瓜二州刺史,不过尚未出名。
仁寿二年(602年),交趾俚人首领李佛子叛乱,占据了越王故城,并派其侄子据龙编城,别帅李普鼎据乌延城。
左仆射杨素知刘方,有将帅之才,在司徒杨素的推荐下,隋文帝诏命刘方为交州道行军总管,率27营隋军前去平叛。
刘方麾下的部队,不仅军令严明整肃,而且军容齐整,有违犯军令的人必被斩首;
同时,他又对士卒仁慈爱护,士兵患病他亲自抚慰关照,士兵皆愿为之效命,最终平定了交趾李佛子叛乱。
此役,刘方恩威并施,使士卒在人地生疏的恶劣环境下,纪律严明,可谓是团结致胜,不愧是一代名将。
大业元年(605年),刘方迁任驩州道行军总管一职,领军攻打林邑,利用计策,战斗多次,无一败绩,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不过,南方乃是不毛之地,空气潮湿,加之麾下军马由于长途跋涉,连日行军,士兵多肿足,死十之四五,刘方也因此染疾,在途中病逝。
不然的话,以他的能力,或许还能够建立新的战果。
【叮咚,召唤第三人,明朝中期将领,董一元,武力:100;】
董一元,明朝中期将领,大同参将董旸之子,明将董一奎弟!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正月,抗击蒙古部落有功升石门寨参将。
隆庆元年(1567年)九月,再破贼兵,升任副总兵。
万历十五年(1587年)八月,抗击哱拜令其撤退。
万历十九年(1591年)十二月改任延绥总兵官。
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十月,董一元代替尤继担任统帅,巧用计谋铲除了边疆的把兔儿等隐患,俘斩贼军540余人,获得马驼2000余匹。
在董一元的奇袭之下,把兔儿战死,其部属全都作鸟兽散,其他各部也都远远地逃走了,辽东得到了暂时的安宁,维护了明王朝边境的治安。
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第二次抗倭援朝战争中,董一元接连平毁永春、昆阳二座敌寨。
《明史》对他有三个评价:
其一,一元历镇冲边,并着劳绩,与麻贵、张臣、杜桐、达云为边将选云。
其二,董一元白沙埚、墨山之捷,奇伟不下王越。
其三,一元勇如兄,而智略过之。
可见,这是一位有勇有谋,高武高统的名将,光是一个奇伟不下王越的评价,就足以将他推到白银序列。
【叮咚,召唤第四人,明朝末年名将,秦良玉,魅力:102;】
无论是民间艺人们津津乐道的穆桂英、樊梨花之类巾帼英雄,还是因《木兰辞》一诗而成千古传奇的花木兰,其实都并非真实的历史人物。
但这些女中豪杰们的故事,却无疑寄托着人们对女性征战沙场、建功立业的期许和向往。
但是在真实的历史上,在战场上能够脱颖而出、建功立业的女子只是凤毛麟角。
即使是商朝的妇好,这样的统帅级女将,人们也只是从出土甲骨文中,才了解到她的零星事迹。
而煌煌《二十四史》中,以军功而列传的女子,只有一个,那就是大明女武神秦良玉。
她历经大明四代皇帝,忠肝义胆,舍生忘死,更是让大明天启皇帝,亲自为如此忠心的女将军,下达这样的一道恩宠的圣旨:“但凡秦良玉来,必须以礼相待,违者死罪论处!”
而秦良玉,她也没有辜负天启的厚望,为大明战斗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只是让人唏嘘的是,她人生的最后一战,却是和大明的宗室藩王兵戎相见。
她能成为唯一的例外,打破传统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固有歧视,是因为她的功绩实在太耀眼、她的品行也让人根本无可挑剔。
秦良玉是川东忠州人,其家是汉化颇深的苗人。
她父亲秦葵嘉靖年间的贡生,不仅饱读诗书而且武艺超群,在地方上很有威望。
由于出身在这样的家庭,尚在闺阁中的秦良玉,就已学得一身文韬武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