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学了一辈子的佛法经文,又活了这么久,但招提寺的这两位长老,却是从未像今天这样,将佛法和现实结合在一起来思考问题。
是啊,佛说普度众生,那么首先一点,就是要视众生为平等。
可众生生来就不是平等的,人有高矮胖瘦,也有男女老幼;有贫穷富贵,也有健康残缺。
普度了一群人,另一群人可能会不满。
普度了另一群人,其他人可能也会有意见。
而若只是仅仅满足一部分人,少数服从多数,“普度众生”似乎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这么看来,神话中佛陀施展“大普度术”,扭曲控制所有人的心神,使之崇尚佛法,沉溺于极乐净土之中,反倒成了最为合适的方法。
只是那样一来,“佛”与“魔”,也仅仅只有一线之隔了。
两位老僧还陷入震撼之中,久久无法转过弯来,反倒是那位老住持,虽然不懂佛法,不信佛,但其常年操持寺中事务,却是更有生活经验。
“你这说的,倒是有几分道理。”
老住持点了点头,然后对那长老说道:
“净痴师兄,你热衷佛法,常常劝寺中的弟子苦行修持,希望通过肉体的磨练来打磨心灵,寻求超脱,甚至还主动以身作则,坚持朴素生活。
这种修持的行为,当然是很好,但你又是否想过——这寺中的弟子又是否都愿意呢?
那些无法专心出家侍佛,只能靠香火钱和贡品来买个心安的信徒们,是否又能够坚持呢?”
“这……”净痴长老低头默念着佛号,无言以对。
老住持则是叹息着摇了摇头。
“所以明明是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他人,又何必要与美好的形容牵强附会呢?
很多事情,你觉得是好事,是善事,在他人看来,或许就是恶事、坏事。
而他人眼中正确的选择,或许在你看来,也许就是极端的错误。
所以我常常告诫那些寺中的弟子,在外化缘时,对于那些富人,不必过多地劝诫、纠缠。
我等愿意为穷人奔波劳碌,那是我等的慈悲之心,自然是不计得失。
但旁人和我们不一样,何必要强加于他人呢?若是惹恼了他们,说不得还会惹出事端来。”
“阿弥陀佛,住持有大智慧,更有大慈悲。”
山中地藏双手合十,微笑着夸赞道:
“世人皆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却不知相比于此,能够做到‘己之所欲,勿施于人’,才是真的难得。”
无论是山中地藏的前世还是今生,都从来不缺那种打着‘为你好’的名义,从而实施道德绑架的人。
他们或者是坏,又或者是蠢,但无论其根本目的如何,都不可取。
特别是修佛参禅之人,要切忌此点。
概因此种思想已经违背了佛门本意,“佛”是什么?
“佛”是梵语buddha之音译,全称佛陀,意译觉悟者,是福慧两足尊,亦即具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如实知见一切法之性相,成就等正觉之大圣者。
简单的说,佛就是一个大彻大悟的人,一个理智、情感和能力都同时达到了最圆满境地,拥有大智、大悲与大能的人。
而根据“佛”片面的定义,就已经可以看出,“佛”和其他宗教中的“神”是不同的。
佛不是万能的,他也不能赐予我们解脱,让我们上天堂或是下地狱,他只是一个先行者,在帮我们趟开一条道路,展现给我们一个新的可能罢了。
至于我们是否选择跟上他的脚步,走上他的道路,佛其实是不在意的。
不,也不能说是不在意。
或者换句话说,佛陀的心态,可以称之为“常怀慈悲之心,尊重他人命运”。
毕竟佛陀是真正的觉悟者,在他的眼中,所有的人,包括他自己,都具有独立且健全的人格,每一个人的决定,都值得被尊重。
这,才是真正的众生平等!
“佛说普度众生,首先便是要消除差别心,其次则是要消除功利心。”
山中地藏端坐于蒲团之上,做出了最后的总结,或者说是讲法。
“这所谓的消除差别心,不仅要以佛眼看世界,更要以人眼看自己。
平等看世界易,清晰看自己难。
能够准确认知自己,将自己放在与众生同等的位置上,这便能戒骄,戒轻,戒慢,得平常心,自然心。”
“所以主持大和尚说想生存,想报恩,想行善,即便不信佛,也没有丝毫不妥,。
只要怀慈悲之心,能够积德行善,泽爱众生,入不入佛门,懂不懂佛法,其实都没有什么要紧的,一样能够担任住持,继承衣钵。”
“阿弥陀佛,我佛慈悲!”
三名老僧真心实意地念诵了一句,山中地藏则是继续说道:
“也只有消除了差别心,能够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能真正消除功利之心。
概因众生之所以功利,正是因为以己心观他人,得见种种不平,嫉人有,怨己无,从而沉沦欲望,生贪、嗔、痴之三毒。
而若是视众生为平等,人人本性自足,不假外求,则种种欲望自然也就平息了。”
如果说山中地藏前面所言,是肯定了老住持的所作所为,展现了佛法的慈悲与包容。
那么后面这几句,则是他专门说给三位老僧听的。
佛是觉悟者,佛法也并非就单纯的是什么神通法术,而是一种完善自己,让自己心灵得以圆满的知识。
所以修佛参禅,就是强大心灵,认识自身,接纳不足,学会放下。
而面前这三位老僧,却是正如他们法号中所说的那样,各有缺憾,心灵也因此不得圆满。
山中地藏在这招提寺中待了数日,受其照顾,自然也想回报一番,这才借机讲法。
至于三人能否开悟,最终放下执念?
他已经做了自己该做的,佛不度人,唯人自度,一切还得看他们自己的造化和根性。
三名老僧也清楚地感受到了山中地藏的善意,相互对视一眼,点了点头,这才双手合十,齐刷刷地冲着山中地藏一礼。
“法师高义,且学识渊博,蔽寺简陋,佛法不彰,还往法师能常留此间,时时让寺中僧众聆听教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