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听到这儿,社员们不约而同地纷纷抬头,霞光映照下的石窟似乎闪烁着一线灵光,大家朝遥不可及、时空变幻的风云之处远远望去,只看见东晋王朝的蹉跎岁月里,五胡乱华留下的伤痕累累比比皆是,而在偏僻的西北一隅,那些孤独而执着的佛家弟子,站在鸣沙山的断垣残壁上,开启了世世代代用绘画和雕塑来创造莫高窟奇迹的新纪元。根据权威说法,早在印度产生佛教的开端,像莫高这样的石窟往往是用来给和尚们苦苦修炼的地方,完全不存在什么从事美术方面的活动,就算想表达一些具象的东西,也只能拿佛教建筑的零碎构件充当摆设。不知什么时候起,欧洲雕塑的典雅风情传播到恒河流域,在洞窟里雕刻石像,寄托对佛祖的崇敬之情,于是大批工匠施展了他们的艺术才华,一旦这种潮流不知不觉被传播到当时的中国,无疑掀起千层浪。来自印度的释迦牟尼学说到了东汉三国,慢慢的从上流社会过渡到小小的庶民,从西晋的翻译佛经,再到东晋的佛图教化,一点一点,中国的民间百态和世俗烟火,融化了原本西方味儿十足的塑像造型,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土生土长的华夏文明,在这里龙腾虎跃,用特有的方式改变着人们对佛祖的习惯性认识。大概从北魏开始,一直到宋代,莫高窟始终扮演着时代的宠儿,无奈至明朝,海上丝绸之路的崛起,使得敦煌从此变得落寞寡欢,不再引人瞩目。今天我们看到的石窟,假如从建筑实用的角度来说,可分为大像窟、僧房窟、支提窟、佛坛窟、涅盘窟等一系列形态。内部空间最宽敞的可长达三十米,高四十米左右,而且在不少的洞窟外面,保存着唐宋时期的木结构窟檐。在莫高窟的洞里,壁画是独一无二的,几乎覆盖了所有的绘画种类,关于佛的动人故事,美丽山水和娇艳花卉,还有飞翔在天空的佛祖形象,辛勤劳动的普通人民。内行的参观者不难发现,敦煌壁画兼容了欧洲西亚的艺术风格,分布于顶部和四周,弥漫着浑厚雄壮,喷发出气吞山河的热情豪迈。那一个个飞天的姿态,预示了人生的终极目标,飘飘欲仙,幸福安宁,不带任何世俗的功利,只求平凡的与世无争。色彩的追求有时淡雅,有时凝重,有时蜻蜓点水,有时挥洒自如。当时的社会环境鼓励自由超脱,不存在儒学一家独大,牢牢控制着人们的精神世界。纵观不同朝代的作品,我们可以领略盛唐的壮观,咀嚼两宋的柔美,重新审视一下,原来华族的博大精髓,就在这无拘无束的歌舞升平里芬芳吐艳。莫高窟的彩色雕塑把菩萨、天王、力士、金刚等众神刻画得栩栩如生,各种丰富的题材,美轮美奂的技艺,使得塑像与壁画如同孪生姐妹,难舍难分,浑然一体。他们平和的神态似乎在劝导人们,只要心中有佛,就能最终和莲花一道,进入向往已久的一方净土。那将多么幸运啊!因为膜拜她的,是成千上万的飞天后人,是河西、中原乃至全中国的敦煌子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