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 > 第五百二十九章 逻辑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咚咚咚!”

敲门声响起。

“请进。”李谕说。

吴宓、金岳霖、戴芳澜、侯德榜联袂而入,李谕都认得他们。

打过招呼后,吴宓开门见山问道:“先生,以后的数学课会不会更难?”

李谕说:“课程上会多学点内容,如果只是说难度,并不会增加太多。”

吴宓吁了一口气:“那就好,不然真要了我的小命。”

李谕问:“你和前几届一个叫做胡适的学生一样,怎么如此怕数学?”

金岳霖笑着替他答道:“他说代数、几何、三角与他八字不合。”

吴宓立刻说:“那叫兴趣不合。”

李谕也乐了:“又不是在相亲,不管喜欢不喜欢,数学是一定要学的。即便美国的大学,也强制规定数学必须达到及格线。”

吴宓问个最关心的问题:“数学不好就代表愚笨吗?”

李谕说:“那肯定不是!只能说你的兴趣不在这,但话又说回来,没有兴趣不是数学不及格的理由。”

吴宓说:“就是说,只要够努力,数学总能学到60分?”

李谕点点头:“100分很难,但不管有没有数学上的天赋和兴趣,60分只要努努力就一定可以做到。”

吴宓终于放下心:“我真的超级怕数学,每回遇到数学大考,看到数学题目就像‘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必须回寝室换条裤子,才能勉强答出个一二三。”

金岳霖说:“难怪每次数学月考你都要临时回去一趟,没想到这也行?”

吴宓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但要是不这样做,我看那些数学题目更加毫无头绪。”

“大部分数学题目答不出来只是思路没对,可以训练一下逻辑能力,”李谕说,“我给你随便出道经典的逻辑问题试一下,相传古希腊有个国王,要处死一批囚犯。国王规定,每个囚犯允许说一句话。如果说的是真话,就处绞刑;如果说的是假话,就处砍头。但有个聪明的囚犯说了一句话,使国王无法执行他的规定,最终被释放。请问聪明的囚犯说了什么。”

“I beg your pardon!”吴宓说,“您能不能再说一遍?”

李谕只好又说了一次。

吴宓还在冥思苦想:“怎么才能不被杀掉……”

金岳霖早已理清头绪:“囚犯说的是,我必定会被处以砍头。”

“哈?”吴宓还没想明白。

金岳霖给他解释说:“如果国王断定这句话是真话,那么囚犯应处绞刑,这样一来,囚犯说的‘我必定会被处以砍头’就成了假话;而如果国王断定这句话是假话,那么囚犯应处砍头,但他说的‘我必定会被处以砍头’却又成了真话。”

吴宓终于听明白:“还能这样!”

金岳霖啧啧道:“有意思,有意思!这也是数学嘛?”

李谕说:“严格讲,西方人称之为逻辑学。相比数学,会容易许多;但又离不开数学。”

金岳霖说:“那我以后就去学逻辑学!”

吴宓则更加苦涩:“竟然只是简单化的数学?”

李谕说:“如果你将来不想研究理工科,而是专注于文法,也无所谓,多在文法上面下功夫就是。”

吴宓说:“先生有所不知,清华学校里的文科老师,如同……”

吴宓没好意思说出口,但李谕肯定知道他想说的是“如同虚设”。

民国初年的清华,重点全在理工科上,还没有后来大名鼎鼎的国学研究院。

目前清华的国学老师,学校只问有无举人进士头衔,不管是不是优秀教师。

学生上课的情景也挺荒唐,和后世很像。老师点名时,一个学生可以代替很多学生答到。或者过去答完到再溜走,还可以上课时看小说打瞌睡。

台上的老先生则一直高踞讲坛视若无睹。

五四之后,北大已在蔡元培手下突飞猛进。清华的学生彻底不能满足再学旧经学,于是很多人直接跑去北大旁听。

李谕干脆直接给他们挑明:“如果觉得清华的国学课程达不到预期,你们就去别的学校旁听,比如北京大学。”

北大用不了多久就会招募数位章太炎的弟子,这些人在国学上的造诣称得上民初第一流。

金岳霖说:“可惜就是离着太远。”

李谕立即给他们解决后顾之忧:“我会捐给学校十台汽车,其中一部分专门用作往来四九城的校车。”

吴宓高兴道:“不愧是李监督!手笔真大!”

一辆汽车如今少说也要两千大洋,十辆就要2万。

侯德榜说:“我倒想拆台汽车看看它是怎么运转的。”

“我已经考虑到这一点,”李谕说,“所有的汽车配件都会有好几套单独提供,专门用作工科研究,以为将来热衷机械学的人才所用。”

戴芳澜突然问道:“先生,您要不也给唐校长建议建议,在学校里多安置几间更大的生物实验室。”

李谕说:“这个好说,我会叫着唐校长一起去找教育部,把清华的地盘再扩大一倍,增加许多房舍。在教育上花钱不能叫花钱,都是有效投资。”

戴芳澜说:“肯定不会白花,咱们工科追赶洋人虽不容易,但我认为不需要太多银子的生物是个很好的突破口。”

李谕自然赞同:“生物大门类下的一些细分领域,如果潜心钻研十几年,咱们确实可以和洋人争一争短长。”

戴芳澜很有信心:“十几年嘛,那肯定够了!”

李谕本来一直想早点搞定青霉素,不过仔细考虑了一下,还是觉得应该先放一放。

青霉素搞出来不难,难在培养出可以量产的菌株。整个过程需要大量的对照试验,运气成分不能忽略。

关键青霉素的现实意义太大,这反而成了制约李谕的核心因素。

而且青霉素价格太贵,国内消费不起,生产出来就怕给洋人做了嫁衣。

毕竟工科不同于数学物理这种纯理科,工科对经济的影响太大了。

搞搞纯理科可以做到人畜无害,洋人能把你捧到天上;但工科就触动了太多利益。

李谕小心翼翼地搞无线电和汽车,其中汽车基本只研究专利,做汽车产业链上游的隐形知识产权型企业,工业方面还是欧美在做;无线电更是高科技型产业,而且李谕把摩根家族拉了进来,让他们分享利润,不然根本没有搞起来的可能。

青霉素虽然属于生物范畴,但说它一句生物工程不为过吧。

原创出来,没有洋人掺和,李谕在羸弱的民国政府之下,根本没有保护自己的可能。

就算欧美忍得住,日本人也绝对要对李谕动手。

另一方面,虽然一战时可以依靠青霉素大赚特赚,也能拯救一些外伤患者。

但其实一战时期死人最多的是西班牙大流感。

缘起于美国的那场大流感造成了5000万以上的死亡,超过了一战死亡人数不知道多少倍。

全世界也就十七八亿人口。

最后,还有个原因就是抗生素与细菌之间的微妙关系。

众所周知,细菌一直在进化,很容易产生耐药性。

这就导致抗生素成了一把双刃剑,如果控制不好,就是潘多拉魔盒。

所以生物学真心不能随意触碰,必须在建立非常完善的基础后,才可以更进一步。

现在还不如让戴芳澜这些生物学家好好搞搞很有前景的微生物学,打打基础。

除了抗生素,生物领域还有太多未知等着开拓呢,包括生物医药方面。

——

李谕和他们聊了一会儿后,几人便赶紧回去继续上课了。

上午的课程很紧凑,还有一节心理学和一节西洋史。

整体上可以把清华学校当做一所后世的高中看待。

到了下午的国文课程时,李谕专门过去溜达着看了看,很明显能看出来大部分学生从态度上不是很重视这些课程;当然有很认真的,比如吴宓、金岳霖等。

不仅学生,有的老先生也很松懈,甚至有喝过酒来上课的。

反正清华的国学水平提升真的要等陈寅恪、吴宓等人创建国学研究院以后才能提上来了。

四点后,是清华学校很有特色的一小时运动时间,所有的教室、图书馆、宿舍全部关门,强制运动。

就算不想运动,也要在外面散步或者看别人运动。

李谕环顾了一圈,运动的种类非常齐全,比如球类,不仅有洋人很喜欢的网球、棒球、篮球、足球,还有刚刚传入国内没多久的羽毛球、乒乓球。

足见清华对体育注重。

民国初年的清华虽然是理工类院校,但学生相对活泼,没有老气横秋的态度,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运动比较多。

李谕准备把这种模式以后引入上海的大同大学。

往后几十年里,清华大学在运动项目的比赛中往往是乱杀的存在,与上海几所大学的足球赛、篮球赛一直是南北争霸的典型。

此外,还有各位耳熟能详的一些操作早在民国初年就是常态:比如学校为了在运动项目中保持优势,会特意养一批运动能力很强的学生。

当然了,运动本身就是一项积极向上很阳光的事业,没必要因此诋毁。

说白了还是从美国大学学来的,清华基本上完全照搬美国模式,老美的常春藤本身就是体育联盟,清华学生留美后大都进入这些名校,肯定要提前做做准备。

——

对李谕来说,在大学里上课感觉挺舒服,民国局势乱得就像一团麻,只有校园里还有一点象牙塔的纯净。李谕只要有时间,早晚都会开车过来,有时还去附近的园林转转,只是颐和园仍旧是皇室遗产,进不去。

这天早上,李谕开车前往清华园时,突然在道上遇见一辆马车,看形制就是从紫禁城出来的。

李谕开车路过,看到了骑在马上的小德张。

那么马车车厢里必然就是隆裕太后。

小德张也看到了李谕,打招呼道:“这不是帝师嘛!”

李谕说:“德公公,是去颐和园?”

小德张说:“是的。”

马车上的帘子打开,隆裕探出头说:“原来是李帝师。”

“太后。”李谕欠了欠身,稍稍表示了一下尊重。

隆裕仍然感觉很受用:“现在都不把我们娘俩放在眼里,还是帝师懂礼数。”

李谕其实是感觉有点可怜。

隆裕基本就是个背锅侠,业是以往的掌权者作下;慈禧死后的三年,朝中还有个摄政王,隆裕就是个傀儡。

不过最后逊位诏书却是从她手里签订。

许多爱新觉罗少壮派死活不同意签订退位诏书,隆裕都看出来大势已去,气得大骂他们:“彼亲贵将国事办得如此腐败,犹欲阻挠共和诏旨,将置我母子于何地!”

隆裕知道这些少壮派就是嘴巴硬,实事一件都办不了;她又没本事驾驭汉臣,能怎么办?

但那些爱新觉罗们却把罪过都甩她身上,进入民国之后,基本不再见她,此时隆裕身边的人寥寥无几,还不如一些大户人家。

李谕说:“我记得宫里有一辆袁大总统进献的汽车,你们为什么不拿出来用,要比坐马车快捷一点。”

小德张叹道:“如果是别人送的,也就用了。”

李谕很无语袁世凯若送奕匡一辆汽车,奕匡肯定开得毫无心理负担。

隆裕说:“开车还得请专门的司机,而且一辆不够,又要添置三四辆车,宫里现在没什么钱。”

果然是一直长在深宫大院,讲排场对他们来说已经不是毛病,而是习惯。

李谕问道:“优待条例不是每年都要拨付400万两吗?”

小德张无奈道:“今年的只付了一半。”

其实一直到优待条例取消,每年400万都没有足额给付过,最多的时候也就六七成。

后来发布袁大头,从400两变成了400万大洋,大洋的价值比银子又低了好几成。

清宫里太监、宫女还不少,又养着一个小朝廷得发工资,导致如今紫禁城里财政极为紧张。

李谕说:“我有个主意,可以为你们提供一点收入。”

隆裕太后说:“帝师请讲。”

李谕说:“可能会有些冒昧,太后权当一听。”

隆裕叹道:“现在大清都没了,还有啥冒昧不冒昧的,哀家还能把你抓了怎样?”

李谕说:“颐和园是绝景胜地,如果开辟出一部分供游览用,即便门票定到一两银子一次的高价,还是会有很多人买账。”

清帝刚刚退位,国内的人都对皇宫内的生活充满好奇。故宫不能拿出来,颐和园总能考虑一下。

小德张一听就兴奋道:“好主意啊!”

他想的是皇家私产一旦用于游览,自己作为大内总管,就可以在门票上打打主意。

隆裕却沉默了一会儿才说:“哀家已经没多少地儿可以去,要是颐和园都成了景点,我就只能天天守在宫里。这件事容我再思量思量。”

小德张泄了点气:“太后说的是。”

李谕也不多劝,隆裕太后已经时日无多,一年后便会病逝。她死了没两个月,步军统领衙门就开始将颐和园作为景点开放。

到了清华园门口,隆裕太后还要继续前行,李谕便与他们告了别。

他们会路过烧毁的圆明园,不知道这些满清贵族看到后会怎么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