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都市言情 > 四合院之王家小五 > 第一百章 结识胡八一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过完元宵节,王海就和李奎勇坐上火车去农村插队了,王海顶的是一个叫陈剑锋的名,这小子不想去农村挨饿,就跑去跟小混蛋混了,他那插队的材料也就全白送王海了。

坐着火车出了山海关,王海还以为这是要去北大荒棒打狍子瓢舀鱼呢!结果那火车是越开越偏。

四天五夜后的一个早晨,火车在一个叫做科右前旗的车站停下了,王海跟人一打听才知道这儿是内蒙,周围那起伏连绵的大山就是大兴安岭。居然跑到内蒙来当弼马温了,这把王海雷的那是外焦里嫩的。

王海他们这一车的知青坐了四天五夜的火车,一个个被折腾的,下车后站那儿就没一个不摇的,毕竟这年代的火车那是真火车,烧煤的,一路上到个大站就停下加水加煤。

而且这时代火车根本就没有什么减震技术,开起来就跟那拖拉机似的,非常颠。在这样的火车上颠个四天五夜,下车后你要还能站得稳,那才叫人才呢!

知青们这个身体状态,当地负责接收的干部,很贴心的在车站外,安排了上百个蒙古包供知青们休息。

睡了一觉,醒来后王海的身体恢复了一些,去伙房那儿排队领了两窝头一碗肉汤,王海就一边吃饭,一边开始打量起这座火车站。

这座火车站是东洋风格的岛国建筑,主楼是由砖、木材、花岗岩、钢筋和水泥混合建造的两层建筑物。底下一层的外壁周围是用花岗岩砌的乱插石墙,楼顶则用赭色的水泥覆盖。

看看这座火车站,王海感慨了一下当年建设东北的辛苦。

当时名义上控制东北的伪满洲国,是仅次于美苏英的世界第四大经济体,他的重工业产量,比如钢材、机械制造等都占到了全亚洲的百分之九十以上。

看着眼前这个很有特点的车站建筑。如果当时岛国人不要那么急,不要那么贪心不足蛇吞象,安心的经营好他们的群岛、半岛以及东北。

那么毫无疑问,凭着岛国人的聪明以及严谨,再加上半岛和东北的人力,自然资源。岛国现在一定是个可以和漂亮国分庭抗礼的超级强国。

吃完饭,欣赏完东洋风格的建筑,天气太冷,王海也就又钻回蒙古包了。

到傍晚时上面组织知青来开大会,照例是领导先做一番康慨激昂的动员,然后说正事,也就是开始念名单,分配知青们的去处。

在念到王海现在的名字“陈剑锋”后,王海居然还听到了在他名字后是“胡八一”“王凯旋”这两个名字,这把王海给吓了一跳,一个名字重名正常,可两个……。

想到这里王海不禁开始向四周打量,看能不能找到“黄爷”,要知道“黄爷”可是王海后世很喜欢的一个演员。

可这会儿火车站前的空地上站着差不多有千把人,这上哪儿找“黄爷”啊!

开完大会就是同去一个地方的人集中开小会,这一下子王海看到了“黄爷”,也看到了陈帅哥。

这会儿这两个日后的生死兄弟似乎还不认识,离着很远站那儿。看着“黄爷”、陈帅哥,王海想起了自己的兄弟李奎勇,刚才光顾着找“黄爷”了,倒是把自己的这个兄弟给忘了,只是似乎隐约听过李奎勇跟自己说,他分到哪儿了!嗨,不管了,等开完会,回蒙古包再兄弟相谈吧。

王海这想法是好的,可现实是无情的。各队正开着会呢,一辆辆的卡车就接二连三陆续的开过来了。每停下一辆卡车,上级就会安排一队人去拿行李上车。

怎么这大晚上的拉人啊!于是忍不住好奇的王海就问身边的接收领导,领导回答他说那些卡车都是部队的,人家白天有自已的任务,也就晚上来发挥一下风格,帮着运一下知青。

明白了为什么是晚上来拉人后,王海就向领导请假,说自己想去找一下自已一起来的同学。

可他这一要求,马上就被领导严词拒绝了,领导说如果每个人现在都去找自己的同学朋友,再来一场热烈的告别,那这现场还不乱套啊!

之所以提前把知青们都按目的地分开,就是为了能一队队的快速清场,既不会搞错人也不会少人。

听领导这么一解释,王海也明白了,人家分地方的时候把象王海和李奎勇这样的熟人都分开,恐怕就是为了防止这些熟人在一个地方拉山头搞团伙,上面不好控制。

而运人走的时候也提前把各队分开,一队队的清场,恐怕也是为了防止有人混水摸鱼,暗中凑一块儿上车。

知道了上头的“良苦用心”,那王海也就没什么好说的了,安心的等着命运的安排吧!

两辆卡车颠了两个多小时,把王海他们三十几个知青和两个带队干部运到了一个山场团部。

知青们一下车,人家也不招待欢迎什么的,直接念名字,每念完几个名字就指着一辆马车,让知青们坐马车走。

也许是主角光环吧,王海不出意外的跟胡八一,王胖子他俩分在了一起,他们这组一共七个人,四男三女。

男的除了王海,胡八一,王胖子外,还有一个叫祝俊的。三个女的分别是徐小芳,姜小燕和蔡紫红。

现在东北正月,晚上那气温都零下十几度,七个知青一到马车前,人家赶车大叔就很贴心的一人送上件羊皮袄子,狗皮帽子。

王海七人这时候冻的不行,也顾不上什么客气的,拿起来就穿好戴好,然后就上了人家的马车。

这一路上,王海等人吹着西伯利亚的冷风,身子缩成一团,牙齿冻的“咯咯咯”打架,也就没人说话。

马车也不知跑了多久,反正王海缩车上,感觉是过了一个世纪。马车这才在一个小山村里停下,王海下车粗略一看,这村子有个二三十户人家的样子,周围现在都是一片白茫茫的群山,山的轮廓在晚上也看的很清楚。

赶车大叔将王海他们七个知青领到一处石头垒成的小院,告诉他们这里以后就是他们知青的知青大院了,让他们自己商量着住,其它事情等明天听支书的安排。然后这个赶车大叔就赶着马车走了。

王海打量这个院子,一面是院子大门和石头围墙,其他三面是正屋和两侧厢房。

这种房屋结构,该怎么住也没啥好商量的,毕竟这个六零年代,可不是新千年后那个五十岁大妈都敢开口要几十万彩礼的年代,这个六零年代的女人在男人面前,她们都会很自觉的把自己放在从属的位置。

所以三个女知青看也没看正屋一眼,就很自觉的去挑了一间厢房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