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城外的考场内,当考生们看完考卷上的提示后,对这种区别于以往科举的考题,都感到非常的心意。
上午考的传统文科,总共也就十道题,前九题每题七分,最后一题三十七分。
但每道题的答桉,并非只单纯的给零分和十分,而是会综合考生的答桉进行一个评判。
全部答对,自然是给满分,但答对一半,也是有分的,越接近正确答桉分数就越高,字写得漂亮,同样也是加分项。
而十道题,前六题都是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等启蒙书籍中选取一二段,考生只需默写下一段即可,另外三题考的则是一些简单的历史,地理和一些自然常识相关的知识。
最后一题则是按题名写一篇短文,只要不跑题,散文诗词都可以,用白话文描述也行。
这样的考卷,可以说只要接受过启蒙的七八岁孩童,会默写那些书籍,及格简直就是十拿九稳。
所以此刻,无论是男子考场还是女子考场,看着这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考题,所有人心中都是狂喜。
那些少男少女,和二三十岁的妇人们反而占据了优势,前者启蒙没多久,对这些启蒙书籍最熟悉,后者则是在教育子女时又温习过一遍。
反倒是那些正正经经的读书人,对这些启蒙书籍忘了大半,但就是再忘记也总归记得一些,加上字写得漂亮,在凭借三道历史地理题,以及最后一题,只要发挥好一些,想要考及格也不难。
有些考生按照上面的提示写好了姓名,性别,籍贯以及编号后,短短半个时辰就答完了上面所有的内容。
当然也有一些有才华的夫人小姐才子们,答完前面九题后,便认真的思考第十题,想要写一篇锦绣文章,有的甚至打算做一首诗或者词。
答题的时间只有一个半时辰,随着一声炮响,各考场监督的士兵便宣布考试结束,所有考生原地坐好,不许再动笔,然后士兵们便当场挨个的封名,收试卷。
收完试卷后,就立即再次发卷,然后继续答题,根本就没有休息时间,中途上茅房更是不被允许,没办法,人手不够,条件不允许。
发完第二张试卷后,时间已经过了正午,第二张试卷考的自然是算学,上面密密麻麻的简易数字和符号,让所有考生一时都未适应过来。
【讲真,最近一直用野果阅读看书追更,换源切换,朗读音色多,.yeguoyuedu 安卓苹果均可。】
好在这两年来,准备参加科举的,对十个数字和符号都已熟悉的不能再熟悉,就是临时决定参加的那些小姐夫人们,几个月下来也都掌握了十个数字和相关的符号。
而只要掌握了十个数字和符号以及简单的公式,这张算学试卷,比起文科试卷来,更加的简单。
算学试卷同样只有十道题,全是一些简单的加减乘除法,和两道应用题,以及一道求图形面积的题,都在百位数以内。
比起文科试卷,考生们都是默默的答题,答算学试卷时各考场则是热闹无比。
有的闭着眼背诵乘法口诀表,有的掐着指头计算,也有的在草稿纸上列算式运算,更多的还是拿出了算盘,噼里啪啦的拨个不停。
不过用算盘的这类人,大多都是酒楼的掌柜,大户人家的账房和一些夫人,主要还是习惯使然。
而其他人不会用算盘,大多选择背诵乘法口诀表,或者直接在草稿纸上列算式。
因为皇家报纸上早就将乘法口诀表,和相关的公式,符号都刊登过。
数学考卷就比文科考卷严谨多了,答桉只有对和错两种,分数也要么是满分和零分,字的漂亮与否也影响不到得分,所以所有人都是非常谨慎,每道题都经过了再三计算,最后才将答桉写在考卷上。
最终这场大明朝规模最庞大的院试,总共也只持续了三个多时辰便宣布结束,考生们离开考场后,脸上大多都带着喜悦,显然对自己的发挥都非常满意。
当然也有一部分真正的士子,相互吐槽考题实在太简单了,除了文科最后一篇文章,其他的题目让他们的才学完全发挥不出来,心中别提多郁闷了。
而此时两千多驻军则是忙着封存试卷,徐州的所有官吏们见没有出什么乱子,也松了口气。
第二日一大早,十名御林军就押着大量的试卷,匆匆的返回南京。
徐州本地的考生,也开始散去,而外地的考生,则不得不继续留在徐州,一边等待成绩,一边准备参加接下来的乡试甚至是会试。
因为年初朝廷发布的公告,就已经说明了二月初一,七省各州府统一进行院试,五月初一各省统一进行乡试,九月初一在南京进行会试,今后每年也都是如此。
也就是说,只要你有实力,完全可以参加院试后,接着又参加乡试,然后再参加会试,来一个三级跳。
而经过院试的考试后,大多数人对接下来的乡试,都充满了信心,甚至对会试中进士都有很大的把握。
在这种气氛下,哪怕明知道乡试的题目要难的多,除了一些财力不济的平民子弟,打算再好好的学习一年,几乎八成的考生都打算继续挑战乡试。
朱慈烺带着人抵达徐州时,院试已经过了三日,心中也是颇为遗憾,在徐州也只是停留了两日,便沿着运河继续南下前往南京。
抵达南京时,已经到了二月中旬,江南各地区的试卷已经集中到了礼部,礼部的官员正在日以继夜的批阅,而各省的试卷也在源源不断的送来。
朱慈烺这次并没有选择大张旗鼓进城,抵达南京后,只是带了十人乔装直接前往皇宫。
因为此时的南京城早已人满为患,如果他这时候选择大张旗鼓的进城,绝对会引发大规模的混乱。
南京作为大明最大的一座城池,此次参加乡试的人数也是最多,整个应天府,足足有三十万人来南京城外参加院试,所以哪怕城中的客栈酒楼无数,依然住不下。
不过虽然考生最多,但南京考场的条件却是最好的,先不说光南京贡院就能同时容纳两万人考试。
而四座刚建好的书院也是空的,每座书院挤一挤的话,同样能容纳两三万人考试,加上城外的军营也可以临时空出来,所以基本上都做到了室内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