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隆万盛世 > 第1368章 船引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时间一晃眼就是一个月,四九城已经入冬,虽然还没有飘下鹅毛大雪,但见天的温度不断往下掉,许多人都穿上了棉衣御寒。

魏广德早就回到内阁办差,毕竟大军已经派出去了,剩下就是看几个领兵大将的临场发挥。

战场瞬息万变,京城再想需要控制指挥已经不现实。

“善贷,红土堡还没有消息传回来吗?”

魏广德刚票拟好一份奏疏,张居正已经迈步进来,问道。

“叔大兄,来,请坐。”

魏广德急忙起身迎上去,请张居正坐下。

“这都一个多月过去了,辽东和蓟镇都没有消息送来,我急啊。

你应该也知道了吧,外面市井已经开始流传各种消息了。”

张居正坐下,开口就说道。

“虽然消息满天飞,但至少京城并没有惊慌,大家还是各司其职,各顾各的生活。”

魏广德乐呵呵说道。

京城里乱传的消息,其实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了。

京城的百姓,似乎也不再担心蒙古人会打进长城来。

一是大家都知道,蒙古人的王,也就是俺答汗是受了册封的顺义王,只要没有传出顺义王造反的消息,老百姓似乎就不担心蒙古人会威胁京城的安危。

至于第二嘛,自然是战火似乎在辽东,离着京城远得很,自然就更不用担心了。

如果是在蓟镇甚至宣府打起来的,怕是附近那些富户早就坐着马车、牛车奔城里来避难来了。

现在没看到有难民,自然就说明不在京城附近,也就不需要紧张害怕了。

只不过毕竟是和蒙古人打仗,一开始大家不当一回事儿,可时间过去半个月以后,迟迟没有战报送来,市井流言不可避免还是多了起来。

“没消息其实也是好消息,真要是前线不利,那早就有人送战报回来了。”

魏广德不以为意说道。

开玩笑,他现在算是手上精锐尽出,这次的仗要是真打败了,他魏阁老的位置怕是都要摇晃。

马芳、戚继光的组合,还有董一元,可不是他手上能打出的底牌吗?

真的再调援兵的话,也只有万里之外的李成梁和俞大猷两个能打的了。

不说能不能召回来,怕是等他们回来,京城保卫战都不知道开打多久了。

魏广德有信心,张居正其实也有一定把握,不过流言听多了,所以今天想起,干脆就直接过来问问情况。

“我估计现在红土堡那里已经开打了,战报应该很快就会送回。”

魏广德笑道,“半月前马芳和董一元都先后送回过一份战报,因为他们距离红土堡已经不远,包围圈算是已经完成了。”

“那你给我交个底,把握大不大?”

张居正开口问道。

正这档口,芦布端着茶水进来,魏广德就没直接回答。

等他出去后才说道:“如果最先交战的是董一元部,六成胜率。”

魏广德略微低头思考后又说道:“如果是马芳部,七八成胜率还是有的。

但如果最早接战的是戚继光部,十成不敢说,九成还是有的。”

兵部对此战的布局,早就用机密文书发往三军,三个方向同时向红土堡进军。

这其中必然涉及到一部会先于黄台吉交战,或者率先推进到红土堡城下。

这样的交战,如果是戚继光的重火器部队,自然胜率极大,火器足够重创蒙古人,甚至轰开城墙。

别以为戚继光的车营就只带佛朗机炮,实际上也有将军炮,也就是提前版红夷大炮。

这东西砸城墙的威力还是很大的,比佛朗机炮大得多。

而且,现在明军明显从冷兵器部队向热兵器部队改变,戚继光无疑是使用火器的佼佼者。

董一元和马芳,多少还是没法和戚继光相比的。

“任何一部只要粘住他们,其他方向两军就会扑上去,除了北逃断无其他办法。

这是什么时候,辽东那边怕早就下雪了,往北走,冻都不知到冻死多少人。”

魏广德笑道。

“如此就好,我也可以安心。

对了,要是兵部有消息送来,若是夜里,也安排人给我府上递话。”

张居正开口说道。

“好。”

魏广德一口就答应下来。

还是那话,夜禁只针对百姓,对官员其实没有禁忌。

当然,如果带的人多了,值夜官兵也不敢放行。

只是几个随从,谁也不会过问。

下午散衙回到家里,魏广德走进后院,夫人就迎了上来。

“老爷,今日我去定国公府上,已经悄悄把消息透露了一点出去。”

魏广德摘开玉扣,将玉带递到她手里,随后就脱下一身官袍。

“嗯,说了就说了吧,松江府那边有消息传回来没有?”

魏府派去松江府的人离开已经一个多月,算起来到那边应该有半个月了。

这些人,自然是为魏家采买当地房产、田地的,都在县城附近。

“随着倭患消失,听说南边土地价格又涨起来了。”

魏广德又说了句。

“听说是已经恢复到嘉靖朝二十多年的价格了,一亩上等田地要十五两银子,之前最低才五六两。”

徐江兰管着家里大事小情,所以对这些比较了解。

“十五两,也不算贵,我记得去年家书,说江西田地价格都二十两一亩了。”

魏广德不以为意,十五两的价格,这要算产出的话,肯定是算不过账的。

买田地,想靠着收地租、农产品赚钱,那是想都别想。

其实土地在这个年头,更多还是用来做资产配置。

有钱人家银子太多,又没有其他渠道使用,所以要么就是买地,要么就是挖个地窖把银子藏起来。

“钱带够没有?”

魏广德又问了句。

“那里离南京不远,我写了书信一封,若是钱不够,就直接去南京魏国公府上找我大哥借。”

徐江兰很随意的说道。

魏国公府上,就算一时半会儿没那么多现钱,以公府的面子,直接在南京借上几十万两银子也是没问题的。

“这次家里带去了几万两,南京本来就有产业,我也让他们调集一些银子,还有就是江西老家那边,让他们也送银子过去。

应该是没问题的,以魏阁老的牌子,难道还怕我们赖账不成。”

说到这里,徐江兰不免掩嘴轻笑。

魏广德投资赚的银钱,很多没有送到京城,而是直接水路运回江西老家存放。

特别是海贸的利润,根本就没往京城送。

京城这地儿,真要一车车银子往家里搬,怕不是一天时间就闹得满城风雨。

“对了,你和老妇人说的时候,她们有没有注意到?”

魏广德随口问道。

这时候他已经换好便服,看着丫鬟叠好官袍收起来。

“放心,老夫人当时眼睛就亮了。”

说到这里,徐江兰又是掩嘴轻笑不止。

“这么说,说不定今晚就要上门了。”

魏广德笑笑说道。

“对了老爷,说起来,今儿老夫人还在说定国公府上开销大的很,就算听你的,参股很多商会,银子赚得多,可花销也增大了许多。”

徐江兰随着魏广德在屋里正堂坐下,继续说道,“你可得小心拉他们进来,结果抢了你的生意才是。”

大明朝沿袭旧时规矩,男主外女主内,一般家业都是当家主母在打理。

至于管家、管事,都是当家主母安排的活计,所以实际上这些女人似乎对银子更加热衷。

不仅花钱厉害,捞钱也是厉害的很。

徐江兰之前采买了不少首饰衣妆,实际上就是这些女人相互攀比之下买的。

“这生意大得很,一家根本吃不完。”

魏广德很无所谓道,就怕他们不加入,加入了才好,直接把大明带入工业时代去。

只有投资人多了,才会相互竞争,刺激生产力发展。

技术革新,其实就是这种竞争中产生的。

从手工业到工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魏广德可是知道,工业时代正常情况下,起码还要上百年以后才会到来。

因为手工业发展达到极致,限制经济发展,于是才有了人投资改良蒸汽机,以蒸汽机动力拉开了人类的工业革命序幕。

那应该是十八世纪的事儿了,现在貌似早了太多,估计顶天十七世纪初。

魏广德确实不能确定当下到底是属于什么世纪,因为这个时候公元纪年还没有产生。

如果西方已经开始使用公元纪年,以大明此时和西方的接触,魏广德当然是会清楚年份的。

实际上,公元纪年产生于几年后,由意大利医生数学家、天文学家里利乌斯对儒略历加以改良得来,并在1582年获得时任罗马教皇的格列高利十三世批准颁行,因此公历也被称为格里历。

有教皇推广,自然很容易被西方国家接受,再就是传入中国。

所以,魏广德要知道准确的公元纪年,还得至少等上数年,甚至十年以上也未可知。

.......

夜晚来临,华灯初上,魏府一处花厅就被烛火照的灯火通明。

魏广德此时正在这里接待连夜到访的京城勋贵代表,自然是定国公徐文璧,英国公世子张元功和成国公世子朱应桢。

张元功代表张溶来此,因为此时张溶年纪不小,最近身体不好,所以有其子代劳。

而朱应桢则是只有十六岁,因此成国公一直空悬,还要等上两年,当他满十八岁时才能正式袭爵。

不过,以世子身份,此时的朱应桢已经算是接管了成国公府上所有关系。

“善贷,应桢的爵位就真的不能提前一些吗?都空了好几年了。”

说话的是徐文璧,也就是他说话才比较随意些。

“前朝定制,必须满十八袭爵。”

魏广德一脸苦笑看着朱应桢说道。

“文璧兄也不用为难魏阁老,那几年都等了也不急在一时。”

朱应桢只是冲魏广德笑笑,说道。

“得,那就这样。

善贷,此次过来,我们其实也是代表着勋贵来的。

你应该知道,诉苦的话我就不说了,就问一句,朝廷是不是在月港之外又有再择一地开海的打算?”

徐文璧这才把今晚他们过来的目的说了出来。

下午的时候,京城一帮勋贵就已经聚在一起商议此事。

别看平时大家各有各的派系,可在遇到对大家都有好处的事儿,成见还是可以放下的。

为了勋贵利益,魏国公都可以和诚意伯在南京演双簧给皇帝看,就更别说京城这些勋贵们了。

平时大家斗来斗去,也就是演给宫里和文官看的,谁能斗倒谁啊?

斗倒了,又有什么好处。

实际上,这些年大明的皇帝,也是对成国公、英国公和定国公府上轮流施恩,反正不会独宠一系。

嘉靖朝那会儿是成国公朱希忠,之后就是隆庆朝的英国公张溶,现在排队应该轮到徐文璧受宠了。

实际上,现在徐文璧已经不止是定国公一个空衔,而是掌着右军都督府和后军都督府两个军府,加太师。

这么受宠,其实看看前面说的成国公没袭爵,英国公张溶老迈就能理解原因。

虽然勋贵集团被文官压制的很厉害,但京城的军权,皇室还是更愿意交到勋贵手里。

“不算是朝廷,只是许多人有这个意愿,我也在筹划此事。”

虽然他们来的有些早,但魏广德也没有隐瞒,毕竟这其实是一部分文官的诉求。

“开的何地?”

徐文璧双眼一亮,急忙追问道。

“松江府,靠海择一地建港。”

魏广德直接说道。

“魏阁老,这次松江府船引会发多少出来?”

海贸,自然还是要海船来跑,所以船引其实才是所有人最喜欢的。

只要能分到船引,想不发财都难。

船可以坏掉,但船引不会。

魏广德看到三人灼热的目光,笑笑说道:“这次要的人多,我计划多发一些,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嘛。”

“嘶......太多了也不好。”

张元功开口说道。

从徐江兰把消息透露给他们,他们就知道肯定有他们的份儿。

所以这时候,他们追求的不是多发船引,而是少发,这样才能保证船引的价值。

“呵呵,你们呐.....”

魏广德摇摇头笑道:“早前月港开海,你们都不愿意插手,其实不止你们,许多人都是如此。

之后看到月港赚回来白花花的银子,一个个就后悔的不行,还有不少人上奏请求关闭月港的。

好在圣天子在位,才没有出现这样的事儿。

想要参与的人太多,若是不雨露均沾,开港之事怕是会一波三折。

与其如此,还不如多发些,大家都能分到。

至于赚钱嘛,大明商品根本不愁卖。”

魏广德很肯定的说道。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