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锦衣长安 > 第二百四十七回 查问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韩长暮转头看到姚杳一脸狐疑的模样,微微笑了笑:“阿杳,这是福贤法师,从前是建元寺的方丈。”他转头对福贤方丈道:“大师,这是京兆府的姚参军,与我一起查案。”

姚杳了然,建元寺乃是剑南道名寺,韩长暮自然是认得他的,她缓行几步,行了一礼:“福贤方丈。”

福贤方丈也笑了:“大人不必客气。”

三人分别落座,姚杳又打量了福贤方丈一眼,突然灵光一闪,想到了那手卷乃是福慧大法师所书,福慧,福贤,听这法号像是师兄弟,在看看这福贤方丈的年纪,就更像了。

韩长暮将来意仔细说了一遍,才将那卷法华经拿出来,交给了福贤方丈:“大师您看看,这是不是寺中之物。”

福贤方丈接过经书,缓缓卷开,低垂着眼帘,长了厚厚的发黄的老茧的手指缓缓在字迹间滑动:“不错,的确是福慧师兄的那卷手迹的摹本。”他的手指点在其中的几个字上:“大人请看,这里,这里,还有这里,这些地方,都是福慧师兄写字的习惯。”

韩长暮随着福贤方丈的手望去,他并不知道福慧大法师的写字习惯,也没有注意到这些字的特殊之处,他只是记忆超群的记住了那幅绣品的字迹。

经福贤方丈这么一提,他也看出了这些字和他素日所写的不同之处,虽然极细微,但很有特点。

韩长暮沉声又问:“那么,大师可能分辨出这卷经书是何人所写,又是何时因何原因给了瑟瑟楼的掌柜。”

福贤方丈点头道:“大人稍等,老衲去叫知善进来,寺中的这些事务,一向是由他来打理的。”说着,他便起身去开门。

韩长暮道了声谢,却又急急叫住福贤方丈,面露迟疑:“大师,还有一事。”

福贤方丈脚步一顿,又坐了回去,含笑问道:“何事,世子但说无妨。”

他将称呼从疏离的大人又改回了熟悉的世子,便是告诉韩长暮,没有什么不能问的,而他也没有什么不能说的。

韩长暮了然,将那本残卷和捐书名录拿了出来,把瑟瑟楼一案的来龙去脉仔细说了,没有半点隐瞒。

姚杳看着二人这副捻熟的样子,抿了抿嘴,原来韩长暮也是有相信的人的。

韩长暮说的坦白,细节也没有遗漏,说完后,他一脸凝重的望着福贤方丈。

福贤方丈亦是一脸凝重,一边翻着那本残卷,一边近乎于喃喃的低语:“这几个阵法虽说写的是佛家阵法,但只有所需物品是佛家法器,旁的与佛家阵法全无任何关系,且阴损狠毒至极。”他微微一顿,直言不讳道:“如世子所说,此书是十五年前荐福寺所捐,那就有些不对了,荐福寺怎么会捐这样一本书给藏书阁。”

韩长暮也觉得十分奇怪,问道:“大师,您可知道这本书的名字?这本捐书名录里,可有这本书?”

福贤方丈微微摇头:“老衲从未见过这样一本书,就连书中的阵法,也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

气氛一时间变得凝重了,书的来历查不到,缺失的部分无法补齐,不知道究竟写了些什么,这线索竟然就断了,案子也停滞不前,韩长暮二人有些气闷,半晌无人开口说话。

姚杳想了半晌,问道:“大师,敢问当年捐书的经手人是谁?”

福贤方丈愣了一下,遗憾的叹了口气:“老衲是三年前来的荐福寺,十五年前,老衲还在建元寺,对荐福寺之事一无所知。”

姚杳的眼睛暗了暗,可真是查什么断什么了。

福贤方丈却又开口道:“不过,知善自有在寺里长大,对寺中的事务都十分熟悉,或许会知道些什么,老衲去叫他进来。”

韩长暮和姚杳对视一眼,心里生出点希翼。

知善一直就守在静室外不远的地方,既听不到静室里在说些什么,也能随时看到福贤方丈的招呼。

他看到静室的门打开了,福贤方丈冲着他招了招手,他赶忙跟着走到静室中,行了个礼:“方丈。”

福贤方丈沉声开口:“知善,这位韩施主是内卫司的少使,奉圣命查案,牵扯到了荐福寺,有些细节,要查问你,你定要一五一十如实详说。”

知善畏缩了一下,他身在荐福寺,掌管寺中俗务,自然知道内卫司是干什么的,也知道那地方有多厉害,更知道少使是天子近臣,得罪不得,他艰难的扯出一丝苦笑:“是,弟子定然据实回禀。”

韩长暮察觉到了知善的紧张,温和道:“知善师父,你莫要怕,本官只是有些事想要询问一二,不会苛责于你的,坐下说吧。”

知善点了下头,却不敢坐,只恭恭敬敬的在一侧站着。

韩长暮也不多做勉强,沉声发问:“知善师父在荐福寺多少年了。”

知善的眼睛暗了暗,声音微微有些低沉:“小僧是被遗弃在山门,寺中人抱回来养大的,在寺里快四十年了。”

韩长暮微微颔首,又问:“那么十五年前的事情,知善师父可还记得。”

知善愣了一下,十五年前,那不是当今圣人登基为帝的第二年吗,他偏着头,圣人登基,百废待兴,事情都乱糟糟的,这位大人问的没头没尾的,他能记得什么事。

韩长暮知道自己问的笼统,笑了笑:“知善师父,十五年前,荐福寺是不是捐了一批典籍给藏书阁。”

这件事情知善记得清楚,点头道:“是有这么回事,当时寺中缺人手,典籍数量又十分巨大,小僧还被调去了藏经阁帮着做些杂活。”

韩长暮大喜,和姚杳对视了一眼,急切的追问道:“当年经手此事的人除了你,其他人可还在寺中。”

知善偏着头想了半晌,蹙着眉仔细回忆道:“十五年前正兵荒马乱,寺中的僧人并不多,若非如此,也不会调了小僧过去帮忙,小僧记得藏经阁里只有三个僧人,好像都出寺了。”

韩长暮皱了眉头,不甘心的追问道:“知善师父确定这三人都出寺了吗?”

知善点点头:“大人有所不知,那几年兵荒马乱,大靖寺院中的僧人也多有离散,许多寺院都断了传承,圣人登基后,便下旨从几大皇家寺院中选了僧人,去重建各地寺院,也就是那个时候,荐福寺的僧人便走了大半。”

韩长暮深深透了口气,十几年前,是有这么回事,他也是记得的,若非如此,他又如何会认得福贤方丈。

福贤方丈适时开口:“世子,这件事是确有其事的,老衲当时也是奉圣命,前往剑南道建元寺,才会与王爷和世子相识。”

韩长暮点了点头,又问:“那么,知善师父可知道藏经阁中的那三人,后来都去了哪些寺院吗?”

知善苦恼的摇头:“小僧不知,十几年前,小僧还未执掌寺中俗务,只是在客堂做杂活的,这些事情小僧并不清楚。”

韩长暮也没了法子,但想到知善也曾在藏书阁料理过捐书之事,便道:“知善师父,这本书是藏书阁里的残卷,说是荐福寺所捐,那一本是当时捐书的名录,劳烦知善师父看一下,这本残卷是这名录中记载的哪一本书。”

姚杳闻言,赶忙将名录和残卷一并交给了知善。

知善捧着沉甸甸的两卷书,就像捧着滚烫的山芋,惹祸上身的他谨慎点头:“小僧尽力而为。”

那名录十分重,绕是知善不敢坐,也得坐下慢慢翻看了。

他先看了残卷,这知善执掌寺中俗务,平日里格外忙碌,但佛法显然也没有荒废掉,他仔细看完了那本残卷,脸色已经阴沉的十分厉害了,但他没有开口说什么,伸手去翻那本名录。

那名录繁多,他又看的仔细,时间便这样静静的流淌了过去。

姚杳抬眼看了看窗外,日光越发明亮,该用午食了,看这个架势,下午怕是没什么时间去安王府了,只能等明日了。

韩长暮像是知道姚杳在想什么,低声道:“不妨事,晚间去安王府也可以的。”

姚杳抿了抿嘴,点点头。

风过竹林,沙沙声透窗而入,静室中有说不出的气氛,让人心生安宁。

门外突然传来叩门声,福贤方丈说了个进字,便有四个小沙弥提着食盒进来,不声不响的搁在食案上,行了个礼,便缓缓退了出去。

福贤方丈亲自揭开食盒,将斋饭摆在食案上,笑眯眯道:“世子,姚参军,用饭吧。”

姚杳道了声谢,帮着摆竹箸。

韩长暮倒是毫不客气,打趣了姚杳一句:“这荐福寺里的素斋是一绝,这回你可有福气了。”

姚杳嘁了一声:“是啊,卑职是沾了大人的光。”

福贤方丈看着二人斗嘴,脸上的笑意更深了,突然想起一件事,转身打开抽屉,拿出一张纸放在手边,沉声问道:“世子,王妃的病可有起色了?”

韩长暮的目光一暗,竹箸停在碗口,半晌没动,哀戚低语:“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