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大唐极品闲人 > 第一章 永徽八年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金秋十月,又到了一年农忙的时候了,田野之中,一派忙碌的景象,方今天下,四海升平,国富民安,百姓的日子也愈加富足。

杜陵,杜睿早早的便出了门,他在杜陵已经隐居多年,如果不是如今杜家商社开遍了大唐的每一个角落的话,或许人们都要忘记了这位曾经的大唐名臣。

对现在的日子,杜睿绝对称得上满意,既没有因为远离人们的视野,感到寂寞,也没有因为要被人们遗忘,而失落,相反他倒是十分享受现在的生活,每日里教导子女,娱情裕兴,没有了国事烦心,倒也逍遥自在。

不过虽然远离了朝堂的纷争,不过这些年大唐发生了什么事,都不曾瞒过杜睿的耳目,大唐的一举一动,朝廷的每一个政令,杜睿都是一清二楚。

西陲边疆安定,易布拉西默罕默德去年因病而亡,穆阿维叶与哈乃菲叶因为帕雷瑟地区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争夺,得了苏麟协助的哈乃菲叶最终成为了胜利者,伊斯兰王国的疆土也得以扩大。[

穆阿维叶因为和拜占庭帝国反复相争,被极大的牵扯了精力,现在也是力东进了,同样拜占庭帝国的日子也不好过,这几年国都君士坦丁堡,被数次围城,几度都险些陷落。也亏得了皮纳尔严防死守,再加上有猛火油那等神兵利器,才最终挽救了危局。

西疆安定,大唐的主要精力也就全都被放在了开拓海外领地之上,南亚群岛早已被大唐扫荡一空,澳洲大陆如今的大唐移民也已经超过了百万,前年之时,李承乾正是下诏,将澳洲大陆设为澳洲道,共分为一十八州,首任澳洲道都督便是杜睿的土地冯毅。

澳洲的开发,为大唐向美洲进军提供了条件,虽然当下前往美洲还十分困难,然而总归每年也有几趟往来的船队了。

杜睿料想,等到日后欧洲的那位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时候,美洲大陆上的唐人,早就已经生根发芽,成为那片土地的真正主人了。

虽说杜睿如今远离了朝堂,然而能亲眼见证大唐这般辉煌,华夏文明这等繁荣昌盛,传扬四海,他也是倍感欣慰。

杜睿现在也学着人家蓄起了胡须,只是鼻子下面那么一撇,他原本就生的好相貌,如今更显得多了几分成熟男人的魅力。

杜睿骑着马,行走在田间地头,看着百姓们一派忙碌的景象,也是不禁充满了喜意,西征归来之后,杜睿的封邑再次增加,如今整个杜陵都几乎成了他的私人领地,再加上,承袭了杜如晦莱国公爵位的十八子杜学良的封邑,杜睿现在虽然说是官一身轻,但是若论显贵,放眼大唐,除了皇家,也没有人能与杜家相比了。

杜睿一身白色武士装,儒衫他是穿不惯的,虽然顶着一个大唐文坛泰斗的名号,然而杜睿还是更习惯做一个武人。常年不曾征战,就连胯下这匹当年太宗皇帝御赐的白龙驹也懒散了许多。

这次出门,倒也浩浩荡荡,就连最为年幼二十二子杜定藩,杜睿都带上了,平日里这些毛头小子被杜睿严加管教,也没多少可以出外散心的机会,如今好不容易得来了机会,一到了外面,就撒开了欢。就连平日里最为稳重的杜学武,也是难掩满面的兴奋之情。

如今杜睿的长子杜学文都已经十五岁了,仔细算来,杜睿来到这大唐也已经整整二十六年,当年一个十岁的孩童,现在都年近四旬了。

“爹爹!你看!”

最小的儿子杜定藩手里攥着一只青蛙,献宝一样的递到了杜睿的面前,杜睿看着也是一阵笑。

一旁的长子杜学文看上去满腹心事,杜睿见了,笑问道:“这两日看你似乎有心事,练武之时也是神思不宁,不妨说出来,为父也好为你排解一番!”

杜学文虽然名字带着一个文字,却最好武事,而且极有天分,连《论语》都背不下半册,可要是说起兵书战策却头头是道。与他相反的是杜学武,名字中带着一个武字,却生性温文尔雅,小小年纪,诗词歌赋做起来四平八稳,连杜睿都赞叹不已。

杜学文正想着心事,突然听杜睿问起,微微一愣,好半天才仰着头说:“爹爹!孩儿想去辽东找姑丈从军!可是又怕爹爹和娘亲不准!”

从军!?

杜睿闻言,不禁一愣,随即笑道:“好生的怎的想起了要从军!而且还非要去辽东!?”

杜学文见杜睿没有当即反对,心中不禁有些兴奋,连忙道:“爹爹不是时常教导孩儿,男子汉大丈夫应事事以国为重,效命沙场,建功立业,方显男儿本色吗?孩儿想去从军,也像父亲一样,做个纵横四方,百战百胜的大将军,为大唐开疆拓土。”

杜睿闻言,心中也是暗喜,自己的孩子有这般志向,做父亲的哪能不高兴,杜睿虽然文武兼备,但是他最得意的还是当初东征西讨,南征北战,立下的盖世功勋。[

每一个父亲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继承他的事业,杜学文自小便立志从军,当初年仅三岁,杜睿第一次问他志向的时候,杜学文就曾操着童声,大声言道:“愿为将,纵横沙场,斩敌酋虏,立不世功勋!”

杜睿当时只以为那是孩童的戏言,却没想到杜学文居然当真以此为目标,这些年来,勤练武艺,从来不曾间断,还时常向杜睿讨教战场上的事情。

虽说战场风云瞬息万变,便是杜睿也不能保证自己一直虞,可是杜学文既然有这样的志向,杜睿也不能去打击他。

杜学文既然将走上了武人的这条路,那么对一个武人来说,证明他们生命价值的地方,就是战场。

杜睿子嗣众多,单单是儿子就有二十二个,在这一点上,坐拥江山的李承乾也比不了他,这两年李承乾虽然也开始广选秀女,充实后宫,可子嗣却并不多,武京娘又给他添了一儿一女,三子李显,长女安云公主,后宫的一个嫔妃也给李承乾生下了一个皇子李正。

子嗣众多,紧接而来的就是教育问题,杜睿并不想自己的儿女将来吃他的老本,在出几个纨绔子弟的话,杜睿的一世英名,可就毁于一旦了。

所以这几年来,杜睿除了教导身边仅剩下的学生李象,就是教育自己的儿女,好在儿女们都十分争气,一个个在文学,格物,天文,地理,或者武艺上都有所长进。

今日杜学文突然提出来要去辽东从军,杜睿虽然意外,但是心中也并不十分反对,当然如果现在杜学文已然成年的话,说不定杜睿当即就答应了,至于事后安康公主如何和他吵闹,那就不在他的考虑之中了。

对待子女的问题上,杜睿一向都比较强硬,女儿还好说,杜睿只是希望她们能生活的幸福快乐,但是儿子就不一样了,杜睿可不想杜家在他之后出来几个纨绔子弟,将杜家的家业给败坏光了。

因此杜睿始终都认为,在儿子的教育问题上,不应该太过于束缚,应该让他们多摔打摔打,多历练历练,方能成才。

杜学文见杜睿好半天也不说话,心中不免有些惴惴,道:“爹爹!难道你不肯答应!?”

杜睿摇头笑道:“并非是爹爹不肯答应,只是爹爹不明白,你为何要去辽东找你姑丈从军!?”

杜学文道:“还不是薛讷,前些日子,他给我写信,说是如今朝廷要向北开疆拓土,他还比我小两岁都已经上过战场了,眼下大姑丈那边没什么仗打,孩儿就是去了,也没有用武之地,还是三姑丈那里好,听说北边的那些通古斯野人十分彪悍,孩儿也想上战场与他们过过招!”

大唐向北扩展的计划,杜睿是知道的,这个计划去年就已经制定出来,提出计划的正是当初永徽第一科的状元田迎,如今田迎在朝堂之上十分受李承乾的信任,为官五载,已经坐到了兵部侍郎的位子,封爵翼城县伯,算得上是朝中后起之秀之中的佼佼者。

而被他寄予厚望的狄仁杰相比较而言就要稍差了一些,不过却也官至大理寺丞,算是在他以法治国的理想道路上前进了一大步。

大唐向北扩张,这在杜睿看来,也算是适合,毕竟在后世亚洲北部可是一个资源储备极其丰富的地方,纵然现在因为天气寒冷,那里还不适合中原人居住,但是现在占下来,等到以后自然有用的着的地方。

而且那些拦路的通古斯人,现在还不成气候,不像日后明末之时的野猪皮那么难对付,现在就将其诛灭,也算是一劳永逸了,省得日后中原势微,他们来扰乱华夏的锦绣江山。

不过,杜学文所请之事,杜睿想了想,最终还是摇头道:“这件事暂且还是不要再提了,你现在年纪还小,战场之上,风云变换,其惨烈程度,不是你能想象的,你现在年纪小,本事也未练成,还是等上几年再说吧!”

杜学文闻言,心中不服,不肯罢休道:“爹爹说孩儿武艺尚未练成,可是兄弟之中,他们就没有一个打得过我的,就连那些护院的教师也不是我的对手!”

杜睿看着杜学文那倔强的模样,不禁哑然失笑,道:“你的兄弟们年纪都比你小,自然不是你的对手,至于那些护院的教师~~~~~~~~~”

剩下的话还用杜睿说吗?

杜学文是杜睿的嫡长子,未来要继承的是杜睿的爵位,以及大部分家业,那些护院教师,虽然就连杜睿都不会当成奴仆使唤,可是在这个年代,他们终究是下人,和小主人动手,他们谁有这么大的胆子,敢出狠手,还不是拳来就倒,腿来就躺。[

没想到杜学文居然看不出来,还当真以为自己天下敌了,杜学文的武艺都是杜睿悉心调教出来的,虽说在同龄人当中,绝对称得上是佼佼者,但是那点儿手段,要是放在战场上,明显不够看。

杜睿知道,自己这个长子早晚都是要走从军这条路的,军人上战场那是在正常不过的,他之所以没教给杜学文那些在战场上杀人的招数,是因为,那些东西是根本就教不出来的,只有在战场上拼杀过,在尸山血海之中闯荡过机会的人才能掌握。

杜学文的武艺有他的调教也算是不错了,可要是以命相搏的话,杜学文或许都不是一个普通唐军将士的对手,因为杜学文学的是如何打败对手,而那些将士学的是杀人的伎俩。

杜学文知道杜睿是不放心自己,更是满心的不服气,他觉得自己也已经长成为男子汉了,可是在杜睿这个做父亲的眼中,却依然还是个孩子,这让小小男子汉的自尊心遭受到了极大的挑战。

“爹爹只道孩儿年幼,尚且经不起风雨,可是当初爹爹第一次跟随当今圣上还有卫国公出征突厥的时候,不才年方十岁,比孩儿都要年幼,既然爹爹能行,孩儿自然也行!”

杜睿闻言,笑得更开心了,他虽然不大赞同杜学文这么年少就从军,但是杜学文能有这番志向,他还是很欣赏的。

“你要想从军也行,不过你要先答应爹爹一件事才成。”

杜学文见有了希望,连忙道:“爹爹快说,孩儿不答应!”

杜睿一笑,道:“那你就先去考明年的武举去吧!只要你能考中了武状元,你要去什么地方,只管随你!”

杜学文闻言,立刻跃跃欲试起来,道:“爹爹说得可是当真!”

杜睿笑道:“自然是真的,难道爹爹还会骗你不成!”

杜学文尚自不肯信,道:“爹爹!君子一言!”

说着还伸出手掌,要与杜睿击掌为誓,结果被杜睿一巴掌拍在了脑袋上。

“滚蛋!”

中国历史上的武举制度创始于唐代,兴盛于明清两代,特别是在清代。明朝武举创制甚早,但制度一直没有确定下来。清代情况大不相同,重视程度大大超过明代。加上国家大力提倡,制度日益严密,录取相对公正。因此,民间习武者对武举考试趋之若鹜。

唐代武则天始创选拔武将的武举考试,至清朝时改称武科,历史上武举一共进行过约五百次,相对于文科举,武科举较为不受重视。历朝的武举时而被废,时而恢复。而武举出身的地位亦低于文科出身的进士。

杜睿改革变法,武举自然也就应运而生,武举主要选拔将才,每三年一考,由兵部主持武举考试,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摔跤等。当然武举不能只有武力,还要考问军事策略,比如孙吴兵法等。

杜睿还提出“先之以谋略,次之以武艺”,把军事谋略置于军事技术之上,如果在答策的笔试中不及格,便不能参加武试。初期的笔试考三题,试策两题,另一题默写武经。

武试则最少要求骑射九矢中三,步射九矢中五为合。之后比力气,包括拉硬弓、舞刀、举石。弓分八、十、十二力;刀分八十、一百、百二斤;石分二百、二百五十、三百斤。

和文举一样,武举也分为几个阶段进行,首先是童试,考生在所居住的县府进行,考中者为武秀才。此后为解试,在州府进行,考中者为武举人。在后为省试,在长安进行,考中者为武进士,最后为殿试,省试后已取得武进士资格者,再通过殿试分出等次,共分三等,称为“三甲”。

一甲是前三名,头名是武状元;二名是武榜眼;三名是武探花。前三名世称为“鼎甲”,获“赐武堤及第”资格。二甲十多名,获“赐武进士出身”资格。二甲以下的都属三甲,获“赐同武进士出身”资格。

殿试的规格很高,由皇帝亲自主考。考试揭晓后,在承天门前唱名,兵部门外挂榜,并赐给武状元盔甲。然后由禁卫军护送武状元归第,炫耀恩荣。此后在兵部举行盛大的“会试宴”,又赏给武状元盔甲、腰刀等,赏给众进士银两等。

殿试以后,通常立即由兵部授予官职。武状元授正三品的参将,武榜眼授从三品的校尉,武探花授正四品的都尉。二甲授正五品,三甲授从五品。

除了通常每三年举行一次武举,每科录取人数也有定额。但常科以外,还时常增设所谓“恩科”,常额以外,也增加一点“恩额”。这类“恩科”、“恩额”都由皇帝直接掌握。非笼络人心,吸收更多的武勇人士为朝廷效命。

不过唐初的军事职位开始多半由世荫承袭,再加上由行伍逐步提拔起来的,武举选将只是个补充形式。

历史上的武举在宋代以前并没有“武状元”之设,首名武状元产生于宋神宗时,为福建人薛奕,后与西夏作战时战死。历史上着名由武举出身的武将尚有唐代的郭子仪,北宋徐徽言等等。

大唐的第一次武举是在贞观十一年,当时太宗在杜睿的建议下颁布诏书,“白屋之内,闾阎之人,但有文武才能,灼然可取,诏天下诸州宣教武艺”。

自太宗皇帝设武举以来,到如今也有二十年的时间了,七科的武考生如今遍及天下,其中很大一部分,已经成了大唐边疆的中流砥柱。

武举制度没落则是在后世的鸦片战争以后,频繁的御侮战争中,显露出武举人材不能适应新的战争,除了长矛大刀与坚船利炮之间的差距外,更重要的还是基本素质和军事思想上的差距。

然而朝野上下株守陈规,玩岁愒日,武举考试竟一直被延续下去。直到光绪二十一年,荣禄首先提出废止武举考试,他说:“自火器盛行,弓矢已失其利,习非所用,与八比试帖之弊略同。积弱之端,未始不由于此。”

他主张各省创设武备学堂,以西洋军事课程培养新式军人。然而荣禄的倡议并没有得到大多数朝臣的响应。

一拖便是几年,光绪二十四年照例举行武举会试,那是华夏历史上最后一次武会试。不久,要求改革的呼声又一次响起来,“内外臣工请变更武科旧制,废弓、矢、刀、石,试枪炮。”然而依旧未能实行改革。

直到光绪二十七年,武举制度才终于被宣布废止。可惜这已经太晚了,仅仅十年后,满清帝国便宣告灭亡了。

虽然注定武举是要没落的,可是就目前而言,武举和文举一样,都在承担着为国选才的这一历史重任。

杜睿让杜学文去考武举,原本只是为了难为他一下,没想到杜学文倒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有股子冲劲,居然一口应了下来。杜睿看着兴冲冲去找兄弟们玩闹的长子,也是哭笑不得。

“老爷!这事回去让夫人知道的话,怕是~~~~~~~~~~”冯照小声提醒了一句,他如今也有五十余岁了,不过依然英气勃勃,丝毫不见老态。

杜睿摆了摆手,道:“算了!孩子大了,这个国家的未来必将是他们的,由他们去吧!”

冯照闻言,笑道:“说起来同样是兄弟,可是大少爷和四少爷的性情居然相差这么武,可是到头来该学文的去学了武,该学武的却学了文。”

杜睿也是哑然失笑,说起他的众多子嗣当中,他最为看重的就是长子杜学文和四子杜学武了,一个可以继承他的武艺,一个可以继承他的文采,说起来,他倒也是须担心后继人了。

正想着,转头正好看见四子杜学武站在道旁,看着远处劳作的百姓,也不和兄弟姐妹们一起玩耍,只是站着看。

杜睿下了马,走到近前,笑道:“你们兄弟姐妹难得出来一次,怎的不和他们一起玩,自己站在这里看什么!?”

杜学武见是杜睿来了,脸上露出了不似少年郎的淡淡笑容,指着远处道:“父亲!您看那些百姓,他们每日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所求不过是三餐温饱而已,可是父亲觉得他们当真想到了他们要的是什么了吗?”

对这个儿子时不时冒出来的奇特想法,杜睿也早就习以为常,笑道:“那你觉得他们最需要的是什么?”

杜学武皱着眉,好半天才道:“父亲!孩儿觉得他们现在最想要,也最应该要的是说话的权利。”

“哦!”杜睿闻言,也很感兴趣,道,“你来仔细说说看!”

杜学武得了杜睿的鼓励,更加胆大,接着道:“孩儿觉得现在朝廷虽然施行科举,为天下的寒门子弟创造了一个可以跻身朝堂,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可是即便是再贫苦家庭出来的学子,他们当了官之后,也终究是官,可是百姓呢?有谁真正关心过他们在想些什么?”

杜学武虽然语气平淡,但是传到杜睿的耳中,则不免引起了滔天巨浪,看着杜学武,杜睿暗道:这个儿子也太妖孽了吧!

“学武!你说得这些都是谁教你的!?”

杜学武老老实实的回答道:“自然是父亲教的!孩儿每日里跟着父亲读书习字,自然是跟着父亲学的!”

杜睿闻言,不禁一阵纳闷,他教给的,他什么时候教给的?

在这个万恶的封建社会,杜睿即便是名满天下,可也不敢当真将这些足以被视为疯狂的想法灌输给自己的孩子啊!

“我什么时候~~~~~~”

杜学武道:“父亲难道都忘记了,当初父亲曾经教过孩儿‘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真正解释,还有父亲曾对孩儿说过,‘绝对的权利,就等于绝对的腐化’,孩儿便想到,如果皇帝和官员们的权利不是那么大,有那么一个官署可以监督他们的话,那么会是什么样子,有了监管的,那些官员会不会就减少了犯错的机会,而皇帝是不是也就能避免成为炀帝那样的昏君呢!”

杜学武说着,见杜睿的脸色变得越来越僵硬,也不禁有些胆怯,他说到底还只是一个十几岁的孩子。

“父亲!孩儿说错了,惹您生气了吗?”

杜睿闻言,这才反映过来,看着杜学武不禁满脸的期待,道:“不!你说的很对,想的也很对,不过,学武!今天你对爹爹说得这些话,可不能随便对外人提起,明白吗?”

杜学武闻言,似懂非懂的点点头,道:“是不是孩儿的话让您很困扰呢!?”

杜睿笑道:“不!爹爹说了!你方才说的都很对,不过你想法当中的那些事情,现在都还很难实现,你可以等待,或者努力,将未来的大唐改造成你想想的那样!”

杜学武得了杜睿的夸奖,脸上不禁露出了喜意,在大观园之中,虽然每个长辈都很疼爱他,兄长,姐姐也都很照顾他,但是杜学武还是经常不自觉的感到自卑,因为他知道自己和别人不一样的,他的母亲是一个夷人,或许他从来都没觉得自己的母亲有什么不好的,但是他还是觉得和兄弟们的差异,让他很自卑。

正是因为这小小的自卑,让他格外重视杜睿这个做父亲的对他的看法,平日里,只要能得到杜睿的一句夸奖,他就能高兴上好半天。

“父亲也觉得孩儿想象当中的那种大唐是好的吗?”

杜睿点点头,道“自然是好的,如果有一天,你真的能实现你的理想,爹爹也会为你感到骄傲的!不过学武,你要记住,既然有了理想,就要努力去实现他,不要对任何人和事低头,你的理想才是最重要的!因为那关系着天下千千万万大唐百姓的福祉!”

杜学武虽然不能完全明白杜睿的话,但还是点点头,若有所思的说道:“是不是就像父亲当年为了变法,而得罪了天下的氏族大家一样,面对任何艰难险阻,也绝不低头,决不屈服!”

杜睿摸了博杜学武的头发,笑道:“对!心中记住就好!好了!去和你的兄弟姐妹们一起玩,不要让他们觉得你在排斥他们。”

杜学武闻言,低着头,道:“孩儿没有排斥他们,只是~~~~~只是孩儿觉得自己和兄弟姐妹们不一样,我担心他们不会愿意和我在一起!”

杜睿看着杜学武,这个十多岁的小混血儿,要是以未来人的审美观念比较的话,绝对是个能让数少女疯狂的小帅哥,即便是放在当下,他的面相也足以让很多男子感到自卑。

“放心吧!他们是你的兄弟姐妹,你们未来要永远都在一起的!去吧!看!你大哥正对着你招手呢!”

杜学武看过去,果然见到杜学文在对着他招手,略一迟疑,感觉到了杜睿鼓励的目光,脸上顿时洋溢起了灿烂的笑容,朝着他的兄弟姐妹们跑了过去。

“老爷!四少爷方才说出的那些话,老仆听着都觉得胆战心惊!可是老爷为何~~~~~~”

杜睿转头,看着冯照,笑道:“你是在奇怪我为什么要鼓励他,对吗?”

冯照点点头。

杜睿看着在一起嬉闹的孩子们,笑道:“因为学武说的是正确的,而且我觉得未来的大唐,就应该像学武说的那样!冯教师如果不信,便拭目以待!”

冯照讪讪的一笑,道:“信!老仆自然相信,要是大唐真能像四少爷说得那样,自然是好的,可是如果连圣上的权利都要被限制的,那天下究竟谁说了算!”

杜睿畅快的笑道:“这天下本来就应该天下人说了算,史记有言,厉王失政,召公,周公二相行政,号曰‘共和’,这天下的事,要是能所有人商量着来办的话,也就没那么多乱七八糟的状况了!”

杜睿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居然没来由的感觉到了一阵畅快,此前他只是想着要让大唐强盛,为后世的华夏子孙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就算是日后太宗的子孙失德,大唐不复存在了的话,至少汉人的江山不会变,当全天下都插满了大唐龙旗的时候,就算是再次烽烟四起,群雄逐鹿,那也变成了兄弟之间的家事。

可是方才杜学武的一番话,突然给杜睿开了一扇崭新的大门,或许杜学武说得那个大唐,他未必能看得到,不过只要他能埋下种子,总有一天会实现的。

绝对的权力,必然导致绝对的,要遏制,就要从权力的分散和监督工作上狠下功夫。一方面,要分散权力,权力过分集中就容易产生。另一方面,要加强监督。首先要加强内部监督,尤其是同体制内的监督,健全内部监督机制才能遏制猖獗的势头,其次要加强外部监督,政府要严格落实政务公开制度,接受各界的监督,外部监督的威力和效率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权力是双刃剑,世人所追逐的也不过就是权利二字,权利用得好可以为百姓办好事,用得不好,则误民误事,甚至滋生。要想避免这类事情的发生,就要给权力戴上紧箍咒,权力运行领域都要有制度有规范,让权力只能用来为公,而不能谋私。

这才是杜睿想要的一种社会制度,也是他内心所期盼的,他希望大唐能够万世永昌,永远的存在下去,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用另一种权利,来制衡权利。

华夏历朝历代的君主,不是将权利看得极重,汉代尚且实行丞相负责制度,相权与君权之间在艰难的寻找一个平衡点,但是越到后来,权利就越是集中,一直延续到明代的时候,才出现了内阁制度。

当然这个内阁制度,完全是明成祖想要将权利集中在他一人之上,废除了丞相之后,繁衍出来的一个完全违背了他意愿的产物。

过去,宰相拥有决策权、议政权和行政权,明成祖成立内阁以后,把原来宰相拥有的决策权牢牢把持在自己手中,议政权分给内阁,行政权分给六部。地方上分三司,分管司法、军事、行政,直接对六部负责。

在明成祖掌控之下,内阁与六部各司其职,国家最高行政命令从紫禁城发出,通过全国1936处驿站,全长公里的驿道,层层下发到帝国每一个角落。

后来,明宣宗时期形成了更为完善的政务流程:全国大大小小的奏章,甚至老百姓给皇帝提出的建议,都由通政使司汇总,司礼监呈报皇帝过目,再交到内阁,内阁负责草拟处理意见,再由司礼监把意见呈报皇上批准,最后由六部校对下发。

内阁大臣的建议是写在一张纸上,贴在奏章上面,这叫做“票拟”。而皇帝用红字做批示,称为“批红”。

中国式的内阁诞生,虽然将权利变得更为集中,然而却也让天下的各个阶层都拥有了监管朝政的权利,这不得不说是一个进步。

但是如果让杜睿选择的话,他不会选择这种中国式的内阁,他会选择一种更加完善的制度一一三权分立!

所谓的三权分立是西方国家的政治纲领,其核心是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相互、互相制衡。三权分立具体到做法上,即为行政、司法、立法三大权力分属三个地位相等的不同政府机构,由三者互相制衡。

分权的目的在于避免独裁者的产生。就像当今的华夏大地,皇帝以至地方官员均集立法、执法、司法三大权于一身,容易造成权力的滥用。三权分立则是为了避免这一现象的诞生。

在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政体当中,也分为美国的总统制,和英国的议会制,很显然所谓的总统制,肯定不适合大唐,那么也就只有英国的议会制度可以了。

不过英国的议会制度也不是完美的,首先议会制度本身就不是三权分立,他的显着特点就是,立法权与行政权不分立。议会不但是国家的立法机关,而且是国家的权力中心。行使行政权的那些人来自议会,包括总理也是由议会举的。他们既属于立法部门,又属于行政部门。也就是说,立法权与行政权在实质上是合一的。两种权力不但共生,即产生议会成员的选举也间接是产生总理的选举,而且共灭,即总理必须保持议会大多数成员的支持,否则要么下台,要么解散议会而重新举行大选。不但如此,一般而言,议会制是没有任期限制的,只要获得议会多数的支持,总理就可以永远干下去。在议会制下,政府由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组成,并对议会负责。英国是典型的议会制国家。在议会制下,政党政治实质上是主宰议会政治的幕后之手,“议会至上”实质是“执政党至上”。

杜睿当然不想大唐的朝廷陷入类似于明末时期那样的党争之中,三权分立制度要经过不断的完善,使之可以附和大唐的国情这才是最重要的。

而要想完成这一目标,可是比当初变法要困难的多了,当初变法,是与大唐的世家豪门为敌,敌人虽然强大,但好在还有太宗皇帝的支持,而这一次则完全不同了,那可是要与整个大唐的贵族阶层为敌,甚至是皇帝都在他改革的对立面上,困难程度可想而知。

或许穷尽杜睿一生的心血都没办法完成,不过没关系,在他众多的子嗣之中,他已经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属于大唐未来的希望。

杜睿完不成,他还有儿子,儿子还有儿子,就好像愚公移山一样,只要坚定了一个目标,锲而不舍的努力,总有一天,就像方才杜学武言语之中的那个大唐,终究会成为现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