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2015年1月20日,京城的天空飘着细雪,伍号别墅的书房内却暖意融融。智能壁炉跃动的火光映在全息投影上,我面前悬浮着洪影传媒等三家传统影视公司的贷款申请资料,红色批注在数据间闪烁——“设备陈旧率78%”“近三年亏损超5000万”。

“沈总,这三家公司的负债率都超过90%,”助理小林推了推眼镜,“按常规评估,根本不符合贷款条件。”我轻点桌面,调出星宁仓库的设备清单,成排的量子摄像机、全息录音棚设备在虚拟画面中泛着冷光:“把我们淘汰的二代设备翻新,借给他们。记住,这些‘二手货’的性能,也比他们现在用的器材领先十年。”

三小时后,洪影传媒的会议室里气氛凝重。创始人洪建国盯着桌上的贷款合同,手指在“800万无抵押低息贷款”的条款上反复摩挲。“沈总为什么愿意帮我们?”他喃喃自语。话音未落,手机突然震动,星宁短视频App推送了一条特别视频——画面中,我站在星宁影视基地的量子摄影棚内,身后机械臂正精准操控着16K摄像机。

“各位同行,”我的声音透过屏幕传来,“影视行业不该是零和博弈。星宁愿意开放短视频平台的百亿流量池,为你们的作品提供宣发渠道。”视频切换至星宁的AI剧本评估系统,“只要上传剧本,我们的AI能在30分钟内生成市场分析报告。”会议室里响起此起彼伏的抽气声,洪建国的助理低声惊呼:“这技术,我们连想都不敢想!”

三天后,首批翻新设备运抵三家公司。在洪影传媒的器材库,工作人员围着崭新的量子摄像机惊叹不已。“这是星宁去年淘汰的型号,”技术主管抚摸着流线型机身,“但它的动态捕捉精度,比我们现役最贵的设备还高3倍!”更令人惊喜的是,星宁派来的工程师团队现场教学,手把手演示如何将设备与星宁的云端剪辑系统对接。

星宁短视频App同步推出“传统影视焕新计划”。首页黄金位开设专题频道,滚动播放三家公司的预告片;平台的AI算法精准推送,将一部积压两年的文艺片推送给2000万潜在观众。“点击量破亿了!”洪影传媒的宣传总监举着平板冲进办公室,“有网友说,这画质和运镜,像是用了星宁的‘黑科技’!”

这场帮扶行动很快引发连锁反应。影视行业论坛上,#沈知意拯救传统影视#的话题阅读量突破20亿。某资深影评人发文感慨:“星宁不仅输出资金和设备,更在输出‘降维打击式’的行业标准。当传统公司用上‘二手顶配’,才真正看清与头部企业的差距。”

而在星宁的战略版图中,这只是布局的一环。我召集团队开会,全息投影上,短视频App的用户数据疯狂攀升:“开放平台接口,让三家公司的艺人入驻星动短视频,打造专属Ip。”我指向虚拟屏幕上的流量曲线,“用户想看明星的幕后故事,我们就用直播带他们走进拍摄现场。”

一个月后,洪影传媒的转型之作《破茧》在星宁短视频平台独家首播。量子摄像机拍摄的4K画面、AI优化的音效,搭配平台的互动弹幕功能,让观众直呼“像是在电影院看大片”。播出当晚,在线人数突破5000万,打赏金额超过制作成本的两倍。洪建国红着眼眶给我发来消息:“沈总,我们终于活过来了!”

深夜,我站在别墅露台上,望着城市灯火。手机不断弹出行业动态:又有五家传统影视公司递交合作申请;星宁短视频的用户日均使用时长突破120分钟;甚至有国外影视机构发来邮件,希望引进“星宁帮扶模式”。老祖宗说“达则兼济天下”,当星宁用技术与资源搭建起行业桥梁,收获的不仅是口碑,更是推动整个影视生态革新的磅礴力量。这场始于800万贷款的救赎,终将成为改写行业规则的序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