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三国:小乔传 > 第140章 丹杨借兵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想不到我的乔乔竟有此等智慧。”他眸光灼灼,赞赏之意丝毫不掩饰。

“莫取笑我了,不过是见着你的那些行动,连蒙带猜罢了。”

“能蒙得这般准,倒也需要智慧。”

说罢,他握住了桥霜的手,眸色深深。

继续说道,“日后我不在你身边,你自己需得谨慎些,我会让王洵留在寿春,你有事自可去寻他。”

触及他温热的掌心,桥霜心头微颤,眼含秋波,回望着他,答道:“好。”

她忽又想起什么,紧接着开口道,“还有一事,我想与你商议。”

“何事?”

桥霜将心中疑虑道出:“我父兄眼下效力于袁术,只是袁术此人心术不正,若他日出了什么事,我只怕父兄会受牵连。”

周瑜闻此,略加思忖后,答道:“你可知,桥将军与子景已同伯符达成共识。”

“如今于袁术麾下效力,只是暂时的。”

“到底伯符手中并无实权,亦无据点,若贸然将桥将军带走,必会引起袁术的猜忌,届时定然会有一场血战,只怕伯符羽翼未丰便要被折断了。”

听到这,桥霜张了张嘴,似乎想说什么,但最后还是什么也没说。

周瑜说得没错,在这个乱世当中,弱者博弈本就难上加难。

再者,她的父兄皆有自己的想法,绝非她一个小女娘便可左右的。

周瑜见她情绪瞬间低落了下来,知她定是还在忧心。

随即语气坚定道:“身处乱世,许多事本也身不由己,但我会尽我所能,护你桥家周全。”

桥霜抬首与他对视,心中却是五味杂陈。

……

来到城门处,递交文书后,马车不疾不徐,穿过街巷,停在了庄严的太守府前。

江篱上前与他们打了招呼,便有府衙出来引着他们进去了。

一行人穿过游廊,这才到得堂屋处。

周尚与其夫人薛氏早已在里头候着了,见他们一行人到来,便热情上前与周瑜叙旧。

周瑜深深拜了一礼:“叔父,叔母。”

周尚见状,连忙上前将他扶起:“公瑾快请起,不必拘礼。”

“叔父已是好些年未见过你了,如今竟是生得这般气度不凡,真替兄长欣慰!”

周瑜起身问候道:“叔父与叔母近年来可安好?”

“都好,都好,兄长眼下身子可好?”周尚侃侃而谈。

周瑜闻言,面色骤然沉重了起来。

周尚察觉出了他的异样,连忙追问道:“可是出了何事?”

周瑜突然跪拜在地,从袖笼中取出书信,高举额前。

“叔父,瑜今日前来,实有要事相求于叔父,还望您一观。”

周尚眸中略闪,面带疑虑地接过书信。

待阅完书信后,顿时满腔悲愤,捂脸痛哭了起来。

“兄长他竟然竟然病入膏肓了……”

薛氏在一旁听闻此噩耗,连忙上前扶住周尚,亦是悄然落泪。

周瑜见状,因怕周尚失态,立刻回了身,用眼神示意江篱带着桥霜先去客屋歇息。

桥霜心领神会,连忙悄声退下了。

薛氏见状,知他二人有要事商谈,便也一边拭着泪,一边施礼退下了。

只留下他二人在堂屋内。

待周尚情绪稍稍平复后,周瑜这才红着眼眶抬眸看向周尚。

“叔父,请莫要为此伤了身体,此非父亲所愿。”

周尚悲痛道:“快起来吧,我的好侄儿。”

“我与兄长虽许久未见,但时有书信往来,可他倒好,身子已有大病,却从不与我提及半句,若此番真出了大事,我岂非连兄长最后一面都见不上了。”

周瑜起身扶着周尚道:“叔父,您也知父亲性格向来如此,若非出了大事,他亦不愿劳烦各位叔伯。”

周尚扶额长叹道:“兄长便是如此性子,若真出了事,使我无法与他再见一面,定要叫我悔恨终身。”

周瑜蹙眉:“眼下乱世当道,人人自危,我等周氏一族昔日辉煌早已不在,父亲为此耗尽心血,心力交瘁,得了重病却不及时医治,这才落下了病根。”

听见这话,周尚眸光闪了闪,骤然敛下情绪,垂首沉思,负手在屋内踱步起来。

周瑜在一旁安静候着,不发一言。

半晌后,周尚停下脚步,不紧不慢对周瑜说道:“兄长信中所言之事,你作何打算?”

周瑜拱手一礼,端正道:“叔父,您先前应有所闻,袁术攻庐江一战。而此战,实则是我与孙策一同前往的,我与他二人乃总角之好,胜似骨血之情。”

周尚双目一嗔,惊道:“竟有此等事,当初坊间皆传闻,这孙坚之子孙郎,秉承父志,有乃父之风。”

“就连如此易守难攻的庐江城都被其攻占了,陆康那老谋深算的老匹夫竟也不是他的对手。”

“如今这刘繇便是畏其名声,这才将其舅父驱逐,让我来担下这太守之职。没曾想你与那孙家儿郎竟有此等渊源。”周尚捋须,摇首叹道。

周瑜继续道:“如今刘繇据于此,袁术久攻不下,是以他已决定令孙策接下攻城之要务。”

“想来那刘繇理应得到消息了,他本就惧怕于孙策之威名,眼下定是焦头烂额了。”

他拱手向天道:“我父已然年迈,瑜自当为父分忧。我与父亲已决意倾尽所有,招兵买马,辅孙策攻下江东诸郡。”

他语气慷慨激昂,令周尚一时竟有些侧目。

少顷,周尚又垂首,默然陷入深思当中。

周瑜短短几句话,却已迫他不得不作出选择。

他与周异同出一脉,倘若周瑜参与攻城一战,刘繇定会对他有所怀疑,届时定也难保其身。

若他对周瑜借兵一事置若罔闻,甚至通风报信于刘繇,虽眼下得此功绩,但那孙氏儿郎与袁术皆非善类。

来日待他们攻下江东后,他只会成为弃子。

再观周瑜,眼下此等气度,言语间又颇有些分寸与谋略,若此番他借兵于周瑜。

虽冒着被刘繇驱逐之风险,但他与周氏一族同仇敌忾,又施恩于孙氏,来日有此靠山,便无需再畏畏缩缩了。

思忖良久后,他终是抬头看向周瑜。

“叔父愿借兵,助尔等攻下江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