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洲·冰盖边缘
极光仍在流淌,像被风吹散的颜料,将整个夜空染成流动的翡翠色。我和明月坐在急速融化的冰崖边,双腿悬空,脚下是正在苏醒的古老海洋。
她的指环在发光。
不是反射极光的那种亮,而是从内部透出的、带着温度的柔光。当我的指环与之相碰时,全息投影突然在面前展开——是父亲和苏振邦年轻时的影像,他们站在某个实验室里,背后黑板上写满尚未完成的公式。
?「如果你们看到这个,说明我们的最后一道保险生效了。」? 父亲的声音带着笑意,?「指环里有我和苏振邦三十年来的全部研究,包括可控核聚变的最终解。」?
影像切换成苏振邦严肃的脸:?「但记住,技术就像火焰——」?
?「——能照亮厨房,也能烧毁森林。」? 父亲默契地接话,两人相视而笑。
明月突然抓紧我的手。投影右下角的时间戳显示这段影像录制于2005年2月14日——正是他们\"决裂\"的前一周。
?03:17?
?中国南极科考站「长城站」?
老式收音机里传出断断续续的新闻:?「……联合国紧急通过《南极技术公约》……正南能源宣布公开所有专利……」?
俄罗斯籍的站长老伊万给我们端来热腾腾的红菜汤,眼镜上的冰碴随着他粗犷的笑声不断掉落:\"哈!我就说冰层下怎么总有怪声!\"他指着窗外正在集结的各国破冰船,\"现在全世界都想捞点威尔逊的碎片。\"
明月突然放下汤勺:\"不对。\"
她调出手机里刚接收到的气象图——南极洲周边海域的温度正在异常升高,但热源分布却呈现精确的几何图案。
\"是父亲。\"我碰了碰指环,\"他在用残存的量子态重组洋流。\"全息地图上,那些热源恰好连成两个巨大的字母:?S?和?L?——苏振邦和李正南的姓氏缩写。
?04:44?
?归国航班「cA8721」?
舷窗外,晨光刺破云层。空姐递来的报纸头版是父亲年轻时的照片,标题写着《迟来的诺奖》。
\"其实他更想要这个。\"明月从背包里取出皱巴巴的笔记本。在最后一页,父亲用稚嫩的笔迹写着:?「今天和振邦打赌输了,要帮他去燕大图书馆占座一学期——1989.3.7」?
当翻到中间某页时,一张泛黄的拍立得照片滑落。两个浑身沾满机油的年轻人站在简陋的发动机前,背后的横幅依稀可见:?「斯坦福华人留学生联谊会」?
照片背面是两种字迹的留言:
?「为了全人类」——李正南?
?「才怪!明明是为了赢你的赌约」——苏振邦?
三个月后,在燕大图书馆顶楼,我和明月将两枚指环嵌入特制的量子终端。当它们开始共鸣时,整个房间浮现出无数发光公式,最终在穹顶汇聚成父亲最爱的爱因斯坦名言:
?「科学的不朽荣誉,在于它通过对人类心灵的作用,克服了人们在自己面前和在自然界面前的不安全感。」?
窗外,第一座基于完整正南-苏公式的核聚变电站正在破土动工。起重机吊起的奠基石上,并排刻着两个曾被世界遗忘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