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都市言情 > 被系统强迫成为大科学家 > 第371章 机械臂的评价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这的确太爽了。

当然如果能够制作几个高性能的机器人给1号智能AI操纵的话,那就更好了。

毕竟机器人的活动范围肯定要比机械臂大上很多,甚至于可以离开实验楼,去搬运原材料什么的。

想到这里,赵小侯感觉高性能的机器人,现在没时间研究,但给实验楼全装上机械臂,应该是可以了。

毕竟这么久时间下来,1号智能AI在网上收集的信息量已经达到了一个极为恐怖的程度。

但由于中智能的特殊性,即便是这些信息极为庞大,并且真伪混杂,但1号智能AI也能够依靠自己特殊的混沌算法将信息里的伪信息以及重复信息剔除掉。

这样庞大的信息,也使得1号智能AI在辅助研究方面不会出现多大的问题。

而最关键的就是机械臂也运转了这么久,就1号智能AI对机械臂的评价就是性能中下,但稳定性不错,由于关节轴不算先进,磨损较大,无刷电机性能较弱。

现行建议:重新设计关节轴,无刷电机。

好吧,对于1号智能AI的建议,赵小侯也是知道其中的问题。

但问题是重新设计一款关节轴和无刷电机,他没有那么多时间。

因而他索性就将这个任务交给了1号智能AI。

但或许是1号智能AI有点完美的属性,这都两天时间了,关节轴和无刷电机都还没有设计好。

当然,这个时候赵小侯的注意力都被碳纤维实验给吸引住了。

1号智能AI总结出来的电磁波高频震荡规律,赵小侯还是要亲手做做实验测试一下才行。

因而赵小侯接下来就一口气做了十多个实验。

每个实验都是用来测试碳纤维的不同微结构。

从最简单的三角四面体,正方体,正八面体等等一直到正二十面体。

不得不说,3万多次实验的结果经过1号智能AI的总结,还是很靠谱的。

至少,在这些实验里,赵小侯都完成了自己所需要的碳纤维。

而这些碳纤维经过测试之后,最终最强的碳纤维,其微结构依然是正四面体。

简单来说,钻石的原子级微结构就是正四面体,其四个角相等,原子间结构牢固。

这也就是为什么钻石是自然界里最坚硬的物体。

钻石的抗压强度为165 Gpa,而其抗拉强度则可以达到500 mpa。

这个抗拉强度之所以比不上钢铁,甚至于要比钢铁弱上很多,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其原子级微结构为正四面体,这些正四面体组合成为钻石晶胞,再组合成为立方体、八面体和菱形十二面体。

也正是因为正四面体组成的钻石晶胞足够硬,所以其脆性也是相当大,受到外力影响时,无法像金属那样具有一定的延伸性和收缩性,所以就很容易破裂。

但其它微结构的碳纤维也同样有着不同的优点和缺点。

但在反复实验几天之后,赵小侯就有了一种想法。

那就是碳纤维的微结构还是四面体,但四面体组合起来的更上一层结构则更换为更具有延伸性和收缩性的菱形体结构。

这样的话,碳纤维就拥有一定范围内的延伸性和收缩性。

同时也能够保留正四面体所带来的抗压强度。

如此一来,在宏观层面上,碳纤维所体现出来的性能就应该是高抗拉强度和高抗压强度并存,形成较为强大的韧性。

当然,这仅仅只是赵小侯寻思良久之后的想法,至于是否真的能够成功,就只能用实验来说话了。

而想要在四面体的基础上再构建上一层结构,这个难度本来就比较大。

而想要将这个范围限定为菱形体的话,就需要更多的实验来摸索其中的震荡规律。

当然,赵小侯还是将这个事情交给了1号智能AI。

只不过在进行实验之前,1号智能AI需要在自己的混沌海里进行仿真的实验模拟,为之后现实里的实验收束实验方向,节约实验时间。

但同时,赵小侯也将制造更多机械臂的事情交给了1号智能AI。

这些机械臂将会用在实验楼各层之中。

等这些机械臂安装到位之后,不但各大实验室里的科研人员可以节约更多的实验时间,并且运输原料的事情也可以交给机械臂了。

分布各处的机械臂可以原材料从仓库里提出,一路送到电梯里,而电梯里也会安装机械臂,最终将原材料送入指定的实验室内,进行实验。

如此安排之后,可以想象的是,大多数科研人员的工作就不再是没日没夜的做实验了。

他们的工作将会是构思一些灵感,制定实验计划,检查实验过程,研读1号智能AI出具的实验报告等等。

就连实验数据的收集,论文的撰写,都可以全部交给1号智能AI执行。

赵小侯也不知道1号智能AI介入实验室之后,那些科研人员会不会习惯。

但这一步总归是要走出去的。

毕竟在赵小侯的思考里,1号智能AI做实验的次数和类型还是太少了。

一款合格的科研辅助人工智能,并不是制造出智能内核,再收集大量信息就可以称得上是合格的。

简单来说,蓝星上那些弱智能AI,都需要进行大量的训练。

而1号智能AI也是一样,只不过它所需要的大量训练就是做实验,写实验报告等等。

说白了,就好似培训一个实验室新手那样去培训它,直到其能够胜任绝大多数的实验为止。

当然,有一说一,1号智能AI成长的速度绝对要比一个实验室新手快上很多很多。

一个实验室老手,如果想要成长为一个能够单一类型实验的老手,所需要的时间大概为3-4年。

但如果想要对所有类型的实验熟练,同时有着丰富的实验经验,这个所需要的时间,就很多了。

至少一个人类的寿命消耗完,都不太可能实现。

给1号智能AI下达一系列的命令之后,赵小侯就让采购部去采购原材料。

自己则是带着钱本伟、李飞等人前往京北国际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