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华北平原的暮春带着咸涩的风,秦明站在“绿洲盐化”厂区门口,生锈的铁门内侧,堆积的工业盐袋上印着与“深蓝化工”相同的齿轮logo。报案人是附近村庄的村医,三天内已有七名村民因“怪病”送医——呕吐、肌肉震颤、瞳孔散大,症状与十年前西北矿区勘探队的中毒反应高度吻合,唯一不同的是,患者指甲缝里嵌着淡粉色结晶,在紫外线灯下发着荧光。

“地下水被污染了。”村医递来的水质检测报告显示,井水中铊含量超标300倍,还含有未知的有机化合物。秦明蹲下身,用试管取了些厂区外围的渗水,液体接触空气的瞬间,表面迅速凝结出网状结晶,形状与“毒砂计划”中的沙漠矿物如出一辙。大宝突然指着远处盐矿竖井:“井口的铁栏有新鲜切割痕迹,和西北矿区的手法一样。”

凌晨零点,专案组联合环保执法队突入厂区。地下盐井的通道里,七具尸体呈跪拜状围绕着混凝土祭坛,每人胸前插着玻璃注射器,针管里残留着淡粉色液体——与村民指甲缝里的结晶成分相同。尸体皮肤布满盐粒状凸起,解剖时发现胃黏膜附着大量卤化物,林涛在祭坛石板上拓下的符号,正是“深蓝化工”内部文件里的“毒砂”量产标记。

“他们在进行人体矿化实验。”秦明指着尸体眼球表面的盐晶沉积,“毒剂通过地下水渗透,先污染水源,再筛选出具有抗药性的‘实验体’——就像当年工厂下游的那个村庄。”技术组在盐矿深处发现不锈钢培养舱,舱壁刻着编号“001-010”,其中001号舱内残留着儿童衣物,衣领标签上绣着“陈家村”三个字——正是十年前化工废水泄漏事故中被灭村的幸存者聚居地。

监控录像显示,三天前有辆冷藏车进入厂区,卸货时露出的金属箱上贴着“活体样本:抗药性实验体”。车牌号关联到“绿洲环保”旗下的物流公司,而该公司的运输路线,正覆盖青岛、大连、湛江等沿海港口。林涛通过车载GpS恢复数据,发现冷藏车最后消失在华北盐矿的地下隧道,隧道尽头的通风口,直通渤海湾某废弃码头。

“他们要把盐矿变成毒剂的‘天然孵化器’。”秦明在操作台上发现一本防水日志,记载着“毒砂2.0”的改良方案:利用盐矿高渗透环境,让毒剂在地下水层自主裂变,形成可随潮汐扩散的“液态毒砂”。日志中夹着张泛黄的照片,是个戴银色项圈的男孩,项圈编号“001”,背后印着“深蓝化工人体实验合格”——正是上一章末彩信中那双手的主人。

破晓时分,村民陈老汉被带到临时指挥部。他盯着001号舱的儿童衣物突然哽咽:“这是柱子的衣服,当年他才七岁,跟着他娘去河边洗衣服,回来就发起高烧……”老汉撸起袖子,小臂上三条疤痕清晰可见,“村里活下来的人都被带走了,说是送去治病,再没回来。柱子娘临死前说,那些人在他们身上做实验,说‘抗过三疗程就能回家’……”

dNA比对结果出来时,大宝的声音在颤抖:“七具尸体里,有三具的线粒体dNA与陈家村族谱匹配,包括那个编号001的男孩——他的骨龄显示死亡时约15岁,比正常孩子矮20厘米,肋骨间有手术疤痕,像是被摘除了部分器官。”秦明看着病理报告,男孩的肾脏组织里布满结晶化的肾小管,“他们不是在救人,是在培养能适应毒剂环境的‘活体容器’。”

中午,无人机在盐矿西北方的芦苇荡发现异常:二十个金属桶半埋在泥滩里,桶身印着“绿洲环保·工业废料”,但检测出的物质却是“毒砂计划”的核心前驱体。更危险的是,桶体腐蚀导致毒剂渗入湿地,芦苇的根系已出现变异,叶片上的绒毛能吸附毒砂结晶,形成可随风扩散的“生物载体”。

“还记得李华笔记本里的‘港口改造优先级’吗?”林涛调出卫星地图,华北盐矿的地下隧道与渤海湾码头的输油管道相连,“他们想通过地下水层把毒剂输送到港口,再伪装成工业废水排入海洋,等结晶随洋流扩散,就会形成覆盖整个华北沿海的‘毒砂网络’。”他放大码头监控,发现三艘货轮正在装载标有“工业盐”的集装箱,目的地正是“深蓝化工”在东南亚的子公司。

傍晚,专案组在码头仓库截获一批伪装成化肥的毒砂结晶。开箱瞬间,所有人的防毒面具都发出警报——结晶在潮湿环境中释放出的气体,比西北矿区的版本毒性强三倍。秦明注意到包装箱角落的批号“001-2025”,与盐矿培养舱的编号、当前年份完全对应,“这是量产的第一批成品,用人体实验体的编号作为质量认证。”

深夜突审“绿洲盐化”的保安队长,对方咬破暗藏的毒胶囊前,断断续续吐出几个词:“灯塔……001号在灯塔……他们要让所有人尝尝当年的滋味……”林涛立刻定位到海岸线的废弃灯塔,热成像显示塔顶有两个热源,其中一个正以不规则频率移动——像是被束缚的人体。

破窗而入的瞬间,秦明被眼前的场景钉在原地:铁架上绑着个少年,颈间的银色项圈深深嵌入皮肉,编号“001”在应急灯下发着冷光。少年的左臂布满新旧不一的针孔,最新的针孔旁贴着标签:“毒砂2.0人体适配测试第47次”。他抬头时,右眼已失明,眼窝处结着盐晶痂,而左眼瞳孔里,竟浮动着细小的冰蓝色结晶——那是毒剂与人体细胞融合的迹象。

“柱子?”陈老汉的声音从对讲机里传来,少年浑身一震,喉间发出含混的呜咽。秦明突然注意到少年右手虎口的老茧,与埃里克斯·霍夫曼尸检报告中的特征一致——这双曾试图反抗的手,如今正被用来操作灯塔的信号灯,而闪烁的摩尔斯电码,翻译过来是:“下一个港口,青岛,4月20日。”

撤离灯塔时,海平面突然传来货轮的汽笛声。林涛截获的加密信息显示,“深蓝化工”的货轮“午夜潮汐”号已驶入渤海湾,货舱温度设定为-19c——与“幽灵岛”蒸馏塔的关键参数相同。更致命的是,货轮航线正对着青岛港的地下水补给区,一旦毒剂泄漏,整个胶州湾的生态系统将面临毁灭性打击。

凌晨三点,秦明在少年的项圈内侧发现刻字:“陈建国,2010.5.12”。这个名字让他想起西北矿区的死者王建国,编号012——原来“001”才是最早的活体实验体,而所有编号,都是按被绑架的顺序排列。少年的病历本里掉出张照片,是他和母亲在陈家村的合影,背面写着:“妈妈说,海的那边有没有污染的地方。”

手机震动,又是那条来自“幽灵岛”海域的匿名短信,这次附带了段视频:漆黑的实验室里,戴防毒面具的人正在给一排培养舱注入毒砂2.0,舱内浸泡的,是从各地收集的“抗药性实验体”,其中一个舱体标签上写着“王楚(编号013)”——正是在“幽灵岛”爆炸中“失踪”的张成的女儿。

货轮的灯光在海平线闪烁,像极了十年前陈家村夜晚的火光。秦明握着少年颤抖的手,发现他掌心纹着极小的齿轮图案——那是被植入的芯片,也是“深蓝化工”实验体的标记。远处传来直升机的轰鸣,专案组的缉私艇已逼近“午夜潮汐”号,而此刻的华北盐矿,地下水层的毒砂结晶正随着春潮,向海洋深处缓慢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