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网游动漫 > 人人都能读懂伤寒论 > 第5章 (22)伤寒误用桂枝?中医教你用甘草干姜汤恢复阳气!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5章 (22)伤寒误用桂枝?中医教你用甘草干姜汤恢复阳气!

原文: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这段描述是对一种病症及其误诊情况的分析。首先,我们来逐句解析这段文字:

“伤寒脉浮”:表示患者患有伤寒病,且脉象浮,通常意味着病邪在表。

“自汗出”:指患者不自主地出汗,这可能与体虚或病邪外散有关。

“小便数”:即小便频繁,可能暗示体内津液流失或肾气不固。

“心烦”:表明患者内心烦躁不安,可能与热邪内扰或阴虚火旺有关。

“微恶寒”:患者虽然发热,但仍感到轻微的寒冷,这是伤寒病的典型表现之一。

“脚挛急”:指脚部肌肉痉挛或抽搐,可能与津液不足、筋脉失养有关。

接下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是对医生误诊行为的批判:

“反与桂枝”:桂枝汤是中医经典方剂,主要用于治疗外感风寒、营卫不和的表证。但在此情况下,使用桂枝汤并不适宜。

“欲攻其表”:意味着医生试图通过发汗来解表,但根据患者的症状,这并不是最佳的治疗方法。

“此误也”:明确指出这种治疗方法是错误的。

那么,为什么使用桂枝汤是误诊呢?

从患者的症状来看,它不仅存在表证,还有津液流失、阴虚火旺等里证表现。桂枝汤虽然能解表,但发汗作用较强,对于已经存在津液流失的患者来说,可能会进一步加重其病情。此外,患者的“脚挛急”症状也提示我们,其筋脉已经失养,需要滋养阴液、柔筋缓急的治疗。因此,在此情况下,使用桂枝汤并不适宜,而应该选择既能解表又能兼顾里证的治疗方法。

“得之便厥”:意味着患者在某种病因作用下,迅速出现了四肢厥冷的症状。这通常是由于阳气不足,无法温煦四肢所致。

“咽中干”:表明患者咽喉部有干燥感,这可能与津液不足或热邪伤津有关。

“烦躁吐逆”:烦躁是内心不安、急躁易怒的表现,吐逆则是呕吐的逆动。这两者结合,往往提示我们患者体内存在寒热错杂、气机逆乱的情况。

接下来,“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是对治疗方法的阐述:

“甘草干姜汤”:这是中医经典方剂之一,由甘草和干姜两味药组成。甘草具有益气和中、缓急止痛的功效,而干姜则能温中散寒、回阳救逆。两者合用,既能温补阳气,又能调和气机,对于阳气不足、气机逆乱的患者来说,是一剂良方。

“以复其阳”:意味着通过服用甘草干姜汤,旨在恢复患者的阳气,使其四肢得以温煦,烦躁吐逆等症状得以缓解。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甘草干姜汤的应用是基于对患者病情的准确判断。在这个案例中,患者由于阳气不足、气机逆乱而出现了一系列症状。甘草干姜汤通过温补阳气、调和气机的方式,达到了治疗疾病的目的。

如果患者原本四肢厥冷(厥)的症状已经缓解,足部也变得温暖,那么接下来应该给予芍药甘草汤。芍药甘草汤由芍药和甘草两味药组成,具有养血柔肝、缓急止痛的功效。在这里,它主要用于治疗因津液不足、筋脉失养而导致的脚部拘挛、伸展不利等症状。给予芍药甘草汤后,患者的脚部拘挛症状应该能得到缓解,脚即可伸展自如。

如果患者出现胃气不和、谵语(胡言乱语)等症状,这是由于胃热炽盛、津液耗伤所致。此时,应给予少量的调胃承气汤。调胃承气汤由大黄、芒硝、甘草三味药组成,具有泻热和胃、润燥软坚的功效。给予调胃承气汤后,可以清除胃热、润燥软坚,从而缓解患者的谵语等症状。

如果患者经过重复发汗或烧针等不当治疗方法后,出现了严重的阳气虚衰症状(如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此时应给予四逆汤。四逆汤由附子、干姜、甘草三味药组成,具有回阳救逆的功效。给予四逆汤后,可以迅速恢复患者的阳气,缓解其四肢厥冷等症状。

综上所述,这段文字描述了对不同病症及其相应治疗方法的选择。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体质和病情轻重缓急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同时,也需要注意避免不当的治疗方法,以免加重病情。

甘草干姜汤方

原文:甘草四两(炙) 干姜二两

在中医的世界里,每一味药材的用量都蕴含着深厚的医理与智慧。对于你提到的“甘草四两(炙) 干姜二两”这一组合,我们首先要明确这是出自中医经典方剂的一个配比。

甘草,作为中医临床上的常用药材,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等多种功效。而经过炙制的甘草(也称为炙甘草),其药性更为温和,更侧重于补脾益气、调和药性。

干姜,则是生姜的干燥品,具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的功效。干姜的药性较生姜更为热烈,更适用于治疗寒邪内侵、阳气不足等病症。

“甘草四两(炙) 干姜二两”这一配比,通常出现在中医经典方剂如甘草干姜汤中。该方剂主要用于治疗因脾胃虚寒、阳气不足所导致的四肢厥冷、呕吐、腹泻等症状。其中,炙甘草以补脾益气、调和药性为主,干姜则以温中散寒、回阳通脉为辅,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发挥治疗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中医方剂中的药材用量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体质以及医生的临床经验进行灵活调整。因此,在实际应用中,我们不应盲目套用方剂中的药材用量,而应遵循中医的辨证施治原则,以确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原文: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上二味”,指的是方剂中的两味药材。在中医方剂中,每一味药材都有其独特的药性和功效,它们通过合理的配伍,共同发挥出治疗疾病的作用。

“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这是对方剂煎煮方法的描述。在中医煎药时,通常会根据药材的性质、用量以及所需煎煮的时间等因素来确定加水量和煎煮后的药液量。这里“水三升”指的是煎煮前加入的清水量,“煮取一升五合”则是指煎煮后得到的药液量。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升”和“合”是古代容量单位,与现代单位有所差异,但大致可以理解为一定的液体体积。

“去滓”,指的是在煎煮完成后,需要将药液中的药渣去除。药渣是药材煎煮后剩余的固体部分,其中已经包含了大部分的药性成分,但也有一些不溶于水的杂质或无效成分。因此,在服用药液前,需要将药渣去除,以保证药液的纯净和有效性。

“分温再服”,则是对服药方法的说明。这里的“分温”指的是将药液分成若干份,每份药液的温度要适中,既不太热也不太凉,以便于患者服用。而“再服”则是指患者需要分次服用这些药液,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具体的服药次数和时间间隔,通常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医生的指导来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