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后,沈重缓缓开始说明他对苏翰的认识,“回太后,负责本次两国交涉事务的主要代表苏翰,臣已深入研究过相关资料。”
他说:“从现有记载来看,这名叫做苏翰的人不过十八岁,但实力非凡已达九品境界,同时还精通医术,传说有起死回生、妙手回春的本事,被誉为当代‘医仙’,文学才华亦十分突出,其所着《红楼》小说流传甚广,更有豪迈诗作《将军令·男儿行》传世。”
除此之外,“他还兼任庆国王朝红骑与虎卫的统领要职。”
当沈重初次接触这份资料时,心中也是惊诧不已。
世间怎会有这般多才多艺之士?于是,这种震撼使得他越发坚信,苏翰不会是个轻率冒进的人物。
“啊?这苏翰果然是个旷世奇才,要是他投生在我国该多好。
沈爱卿,你接着说。”
北齐太后语气略显惊讶,又透出几许遗憾。
年纪轻轻便有九品以上的实力,在她看来,未来这位苏翰极有可能成为庆国第三位大宗师!
届时,天下的局势怕是会被彻底改变。
端坐于龙椅之上的战豆豆眼中闪过一道精光,似乎想到了什么,嘴角浮现出一丝浅笑,稍纵即逝。
而大殿中的文武百官无不为之震惊,部分虽然知晓苏翰些许事迹,却没料到他的能耐竟至如此地步。
沈重继续条分缕析地说道:“在下以为,苏翰此人并非莽夫。
但从他所作诗篇来看,那满溢的杀伐之意显而易见,再结合从使团反馈的消息——
明确指出苏翰在和谈过程中毫无和解意愿,寸土不让,反欲延续战端。
估计这也是受庆帝驱使。”
“不仅如此,我大齐使团在京城竟遭当街刺杀!或许这便是庆国蓄意制造借口,意图破坏双方和谈重启战乱。”
这番论调一出,殿内众臣不禁叹服庆国处心积虑之心。
“我以为,既然庆国决意挑起战火,那就奉陪到底!我北齐从不曾畏首畏尾过。”
某大臣毅然走出队列言道,“先前他们能在十日攻克北齐一州之地,不过是以突袭得手,只要继续作战,我大齐拥百万雄师,最终必将胜利在握!”
“我附议!恳请陛下与太后颁旨废除此次和谈协议,派遣精兵继续征战!”
另一官员应和。
“如今我大齐威严扫地,唯有取得胜利,方能让各诸侯目睹北齐的强盛!即便真想谈判,也要再打一场才能更有筹码主导大局!”
议论声渐次响起。
文臣们相继跪地请命,誓死护主的决心昭然若揭。
然而,也有不同的声音随之传来:
“我觉得沈大人的看法有一定道理,但北齐此刻断不可中断和平对话!时移势易,庆国早已今非昔比,我北齐同样难比往日辉煌。
你们这些空谈误国之人何尝考虑过后果?”
“张口便想发动国战,可曾思及万一战败,国力将大受削弱?即便是侥幸赢了,我国士兵又有多少将葬送于此?”
反对者毫不退让。
“目下唯上衫虎将军尚有能力与庆国匹敌,军中士气却被打压尽失。
此时若再开战无异于自掘坟墓,大军必损折惨烈。”
于是,武将亦陆续站出驳斥,平日只知嘴皮子上功夫的文官此刻胆敢干涉军事决策,实在令人生厌。
两派随即陷入唇枪舌剑的激辩之中。
瞬息之间,文武官员就是否继续开战与庆国争论不休,各自为政难以统一。
每个人都慷慨陈词,面红耳赤几近动武。
原本井然有序的北齐朝堂,瞬间如同集市般吵闹起来,彻底失去了往日的庄严。
这让端坐于龙椅之上的战豆豆与珠帘后的北齐太后无不皱起眉头。
珠帘之下,北齐太后微微皱眉,看着下面一片混乱的文武百官,朱唇轻启,虽然语气柔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都住口!大殿如此喧嚣,成何体统?”
她不禁在心中感叹:北齐莫非真的没有可堪大用之人了吗?凭借眼前这些官员,又怎能对抗庆国?
若非当初 ** 离世太早,今日北齐怎会陷入内忧外患的局面?想当年,庆国不过是一介小诸侯,又如何能发展至今日这等强盛之势?
“请太后恕罪!”
随着太后开口,满朝文武瞬间停止争吵,纷纷低头行礼。
然而即便太后发话,文臣与武臣依旧互瞪,气氛依旧紧绷。
龙椅之上的战豆豆轻轻开口:“母后,儿臣赞同沈大人的观点,如今我大齐确实不宜再轻易对庆国开战。”
随后继续说道:“现今庆国掌控内库,富甲天下,且军队兵强马壮。
我们理应以休养生息为重,而非贸然发动战争,您觉得呢?”
战豆豆心中了然,表面上看北齐国泰民安,实则不过是表象罢了。
相比之下,庆国的所有权力均集中在庆帝一人手中,而北齐却始终无法形成统一的力量。
若是没有战豆豆和太后这些年伪装太平,再加上苦荷大宗师的庇护,北齐恐怕早已内乱不断。
听到战豆豆此言,珠帘后的太后沉默许久才开口回应:“有人有异议吗?”
此时一位文官越众而出,行礼道:“启禀太后,庆国虽强,但我国大军亦不逊色于他国。
若就此议和,则会在谈判中陷入被动局面。”
太后的声音依然平静得听不出喜怒:“那你打算如何做?”
一旁心腹沈重神情微变,立刻听出了太后的心意——显然是对此建议不悦。
那位大臣毫不犹豫地说:“我以为我们应先胜一场,如此才能在议和中占得先机。”
沈重冷笑一声,指着那名文官和其他几个主战的同僚问:“赢?谈何容易?你懂带兵打仗吗?或者说你们懂?”
那几名官员面红耳赤,互相张望,最终哑口无言,根本无法反驳。
这些文人固然能在朝堂之上纸上谈兵,真让他们上战场,却是天方夜谭。
片刻之后,太后缓缓说道:“哀家认为陛下与沈爱卿的观点不错,两国和谈还是要继续下去。
不过苏翰对我北齐确实太过倨傲,我们也需有所回应。
此外,先前派往庆国的使团被刺杀,我北齐颜面尽失,若不找回场子,怕要被人笑掉大牙。”
话语落下,整个大殿鸦雀无声。
朝廷上下都在苦思冥想,如何能在不失面子的情况下解决此事。
庆国使团在北齐首都街上被刺事件,影响颇为微妙。
这事情看似不大,实际上却牵扯两国关系的稳定性。
既要维系和谈,又不能让北齐失了颜面,这确实难为了众人。
沈重稍作沉思,恭敬地向太后汇报:「太后,下属已将潜伏在我国的敌谍言冰云捉拿归案。
估计庆国也核实了这一消息的真伪。
明日和谈时,我方可借言冰云为筹码,提出更苛刻的条件。
」
他补充道:「只要言冰云还掌握着庆国暗探网络的核心秘密,那麽对方势必会顾忌内部动荡而同意我方要求。
」
然而,即便如此,关於庆国代表苏翰的问题依然让太后头痛不已。
此人不仅实力雄厚且年少得志,更是深受庆帝器重,在军中权柄不轻。
其言行举止虽然强硬霸道,却也并非全无道理。
但这并不意味着北齐就能轻易接受这样的气势。
真正问题是:该如何去制衡这个苏翰?
用言冰云威胁庆国?显然效果有限。
派刺客行刺苏翰?更加不可行。
要知道,若苏翰真的拥有那般本事,除非出动大宗师级别的人物,否则很难得逞。
而且苏翰人在庆国京城,环境对自己有利。
就算是北齐最强的大宗师苦荷,进出京师都会引发警觉,更何况还需遵照自身意愿行动,而非太后命令便可调动。
此时坐在龙椅上的小皇帝战豆豆听到母亲提及苏翰的名字,脸上流露出一抹好奇。
近期她对此人的事迹颇感兴趣,尤其是得知《红楼》竟出自他手後,更是另眼相看——只可惜书更新太慢!
随後战豆豆也欣赏苏翰所作的一首诗《将军令·男儿行》,心中颇有感触。
针对苏翰的情况,沈重提出了新的建议:「此次庄先生作为使团成员前赴庆国,太后何不下旨让他找机会影响苏翰?」
太后略作思考後答应下来,决定按照此方案进行部署。
第二天一大早,在鸿胪寺大门口,一众官员已经整装迎接来自北方的来宾。
有人不免叹息:本以为昨天的会议已接近成功,结果就因言冰云被捕之事功亏一篑!
昨日,由於苏翰态度强硬步步进逼,对方明显招架不住准备放弃谈判。
谁知这节骨眼上突生变化,让整个局面变得扑朔迷离。
只要两国和谈能够最终敲定,那么即便北齐抓住了言冰云这位间谍网络的核心人物,也已无伤大局。
“说话要小心!此次我庆国能在对北齐的战事中取得大捷,全赖言冰云在北齐卧底多年,搜集情报、传递密信之力。
他不仅是监查院四处主办言若海的儿子,更是我们取胜的关键因素。”
辛其物严厉地瞪了一眼方才发言的官员,警示道。
“是下官多言了,多谢辛少卿提醒!”
那名官员慌忙道歉,一脸忐忑。
监查院在庆国一向声名狼藉,更何况如今被擒的是言若海的亲生子。
若是刚才的话传入监查院耳中,哪怕不丢性命,皮肉之苦恐怕在所难免。
“不过,陛下的确对苏将军颇为器重啊——仅愿以肖恩换回言冰云,却对苏将军身旁的司理理只字未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