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携科技穿唐再造盛世风华 > 第189章 信仰迷雾与理性锋芒的碰撞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89章 信仰迷雾与理性锋芒的碰撞

2021年9月28日,长安历史研究院的量子模拟舱内,李浩哲的身影沉浸在南宋与蒙古对峙的虚拟场景中。舱内的全息投影将临安城的繁华与草原上的金戈铁马同时呈现,一边是焚香祈愿的南宋臣民,一边是弯弓射雕的蒙古骑士,两种截然不同的世界观在此刻激烈碰撞。

“总统,这是根据最新出土的《蒙古往来书简》还原的外交记录。”智能助手的声音在舱内响起,一段尘封的历史影像随之展开:临安皇宫的偏殿内,身着兽皮战甲的蒙古使者正与南宋官员激烈争辩,案几上摆放着描绘着雷击祥瑞的画卷。

“贵国称暴雨倾盆是龙王显威,可草原上每逢大雨,不过是水汽凝结。”蒙古使者的声音低沉而有力,他腰间的弯刀在烛光下泛着冷光,“若真有神仙降灾,为何不见你们的神仙击退我蒙古铁骑?”

南宋官员们顿时面色涨红,为首的礼部侍郎拍案而起:“休得对神灵不敬!去年大旱,正是我朝设坛祈雨,方得甘霖!”话音未落,一旁的钦天监急忙呈上星象图,“昨夜荧惑守心,此乃大凶之兆,定是贵国犯我边境,触怒上天!”

蒙古使者嗤笑一声,从怀中掏出羊皮地图:“我等自草原而来,见过雪山崩塌、沙暴遮天,哪次是神仙作祟?不过是天地自然之理。贵国若真有神仙庇佑,何不请神仙来战?”

李浩哲伸手暂停影像,调出同期的气象数据:“当时临安城暴雨,实为季风异常所致;而蒙古草原的沙暴,是因植被破坏。”他的智能眼镜投射出对比画面,南宋的道士们在法坛上舞动桃木剑,而蒙古的牧民正根据祖辈经验提前转移畜群。

历史研究院的另一间实验室里,科研人员正在分析蒙古的军事战术。“蒙古骑兵的强大,不仅在于武力,更在于他们对世界的认知方式。”首席研究员指着全息沙盘,“他们虽然没有系统的科学理论,但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总结出了实用的自然规律。比如通过观察候鸟迁徙预测气候变化,根据星象辨别方位。”

画面切换到蒙古军营,士兵们正在搭建简易的投石机。“这些器械看似简陋,却蕴含着力学原理。”研究员放大投石机的结构,“他们甚至发明了早期的‘火药抛射器’,虽然粗糙,但已经摆脱了对神秘力量的依赖。”

反观南宋,朝廷将大量财力投入到修建庙宇、举办祭祀上。李浩哲调出财政数据:“1230年至1260年间,南宋用于宗教活动的开支占国库收入的23%,而军事拨款却连年缩减。”全息投影中,临安城的道观越修越宏伟,而城墙的防御工事却年久失修。

在长安大学的学术研讨会上,学者们正在探讨两种文明的差异根源。“南宋深受程朱理学影响,‘天不变,道亦不变’的思想桎梏了科学探索。”哲学系教授调出《朱子语类》的片段,“他们将一切自然现象都归结为‘天理’,失去了实证研究的动力。”

“而蒙古虽然没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却保留了对世界最朴素的好奇心。”历史系主任补充道,他展示了蒙古的《蒙古秘史》记载,“书中详细记录了草原上的动植物习性、山川地貌,这种对现实世界的关注,反而为他们的军事扩张提供了助力。”

李浩哲在研讨会上总结:“这不仅是军事力量的较量,更是认知维度的对决。当南宋的精英阶层沉迷于‘天人感应’的玄学,蒙古人却在用实践去理解世界。”他调出大唐联邦制的科技树,从量子卫星到智能气象站,每一项成果都建立在实证研究之上。

虚拟场景继续推演,蒙古铁骑最终突破南宋防线。临安城破之日,皇宫内的道士们仍在诵读经文,祈求神仙显灵;而城外,蒙古将领正在查看地形,规划下一步的进攻路线。

“历史的教训如此深刻。”李浩哲在会议结束时说道,全息屏幕上出现了南宋与蒙古的对比曲线,“一个文明若被虚幻的信仰蒙蔽双眼,即便经济繁荣、文化灿烂,也难逃覆灭的命运。而保持对世界的理性认知,才是文明延续的根基。”

长安的夜幕降临,历史研究院的量子灯塔亮起。李浩哲站在窗前,望着远处的智能城市。街道上,自动气象监测站正在实时播报天气;楼宇间,量子计算机在分析着海量的科研数据。千年之前那场关于信仰与理性的较量,此刻化作了照亮未来的警示之光,提醒着大唐人:唯有以科学为舟、以理性为桨,方能在文明的长河中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