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26日,长安大学人文研究院的穹顶之下,全息投影交织成璀璨的思想星云。李浩哲身着素色中山装,站在悬浮于半空的《论语》《墨子》《韩非子》典籍投影前,目光深邃地望着来自东方大国的学者代表团。窗外,暴雨倾盆而下,智能玻璃将雨幕转化为水墨般的动态画卷,却丝毫未减室内学术讨论的热烈氛围。
“李总统,您提出将儒家、墨家、法家思想融合进联邦制度,这在我们看来堪称颠覆性的创想。”东方大国首席学者推了推眼镜,手中的智能平板正飞速记录着全息投影中的数据,“但在历史上,这三家学派长期处于争论甚至对立状态,如何调和它们的矛盾?”
李浩哲抬手轻点,三束不同颜色的光束从典籍中射出,在空中交织成动态模型:“关键在于剥离其封建时代的特定属性,提取核心价值。儒家的‘仁政’与‘礼治’,墨家的‘兼爱’‘尚贤’,法家的‘法治’‘集权’,本质上都是对社会秩序的探索。”
他调出大唐联邦制度的架构图,每个节点都闪烁着不同的思想符号:“以我们的联邦议会为例,上议院代表‘礼’的秩序,由各地推选的德高望重者组成,确保政策符合伦理规范;下议院体现‘贤’的选拔,通过全民选举吸纳各领域精英;而司法系统则严格遵循‘法’的准则,保障制度运行。”
会场的智能屏幕突然切换成历史纪录片:古老的长安城,儒家学子在太学中诵读经典,墨家工匠在工坊钻研机关术,法家官吏在府衙中制定律法。画面突然扭曲,变成17世纪北美领地的议会辩论场景——议员们引经据典,将三家思想巧妙融合进《大洋宪章》的条款。
“在新大陆的特殊环境下,矛盾反而成了创新的催化剂。”李浩哲调出一份1689年的辩论记录,泛黄的纸页上,某位墨家议员的批注格外醒目,“看这段:‘法非严酷之器,当融仁爱之心;礼非阶层之障,应合平等之道。’这说明当生存与发展成为首要目标,思想的壁垒自然会被打破。”
东方学者团中年轻的博士生突然提问:“但在古代封建王朝,皇权独尊,思想融合几乎没有土壤。比如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全息投影瞬间切换成动态历史沙盘,长安城的宫阙与市井在暴雨中若隐若现:“确实如此。封建时代的思想禁锢源于权力的高度集中。但即使在那样的环境下,三家思想也在暗中交融。”沙盘上浮现出一幕幕历史场景——北魏孝文帝改革时,儒家礼制与法家吏治结合;宋明理学中,墨家逻辑思维融入儒家哲学体系。
“真正的转折点,在于新大陆的开拓。”李浩哲调出地理数据,北美大陆的山川河流在暴雨声中起伏,“远离故土的约束,资源的相对充裕,迫使人们放下学派之争。贵族需要墨家的技术巩固统治,商人依赖法家的律法保障契约,而工匠与平民则渴望儒家的仁政带来安定。”
会场的气氛愈发凝重,智能空调将温度调节得恰到好处。李浩哲突然调出一份古代密档,字迹在暴雨的背景下显得格外神秘:“这是14世纪某位墨家巨子的手记,他预言‘当土地与权力不再成为思想的牢笼,百家方能真正争鸣’。我们的联邦制度,正是对这个预言的回应。”
东方首席学者若有所思:“但现代社会与古代完全不同,科技的发展带来新的挑战,比如人工智能、基因编辑......这些问题在古代思想中找不到答案。”
“恰恰相反。”李浩哲的智能眼镜闪过蓝光,调出墨家机关术与现代人工智能的对比图谱,“墨家‘天志’思想强调顺应自然规律,这与我们制定人工智能伦理准则的理念不谋而合;法家‘循名责实’的逻辑,为算法监管提供了哲学基础。”
窗外的暴雨渐渐停歇,彩虹在长安城上空若隐若现。李浩哲最后调出大唐宪法草案,儒家的“大同”思想、墨家的“非攻”理念、法家的“壹刑”原则,化作金色的文字悬浮在空中:“当这些思想从封建桎梏中解放,与现代文明碰撞,就能产生超越时代的制度智慧。这,或许就是我们联邦制度的文明基因。”
会议结束时,东方学者团团长紧紧握住李浩哲的手:“这次交流颠覆了我们对传统思想的认知。或许我们也该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基因,寻找制度创新的新可能。”
暮色中的长安,朱雀大街的全息广告切换成水墨风格的公益宣传:“兼容并蓄,方成大道”。李浩哲站在总统府的露台上,望着雨过天晴的城市,忽然想起阿广大爷的话——文明的进步,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百川归海的智慧。而这场跨越时空的思想对话,正在为人类文明开辟新的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