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18日,江南省苏河市的平江路古街笼罩在朦胧的雨雾中。青石板路上,来自东方大国的游客王雨晴撑着油纸伞,望着河面上摇曳的乌篷船,恍惚间以为回到了家乡的江南水乡。街边店铺传来评弹艺人婉转的唱腔,与她记忆里的吴侬软语如出一辙,“若不是街边的智能导航用的是大唐官话,我真要以为自己没出国。”她在社交平台上写下这样的感慨。
在巴蜀省的省会巴蜀市,刚下飞机的东方大国商务考察团同样被熟悉的氛围包围。机场大厅的装饰融入了三星堆青铜面具与大唐飞天壁画元素,电子屏滚动播放着“有朋自远方来”的欢迎语。接待员身着改良后的汉服,用带着川音的普通话热情问候:“各位老师辛苦了!今晚安排大家去吃地道的火锅,微辣、中辣还是特辣?”考察团团长刘建强笑着回应:“入乡随俗,必须特辣!”
中南省的省会楚州市,更是将东方大国的文化印记融入城市肌理。在黄鹤楼遗址公园,复原的唐代建筑与现代摩天大楼交相辉映。公园里的智能讲解器不仅能用标准普通话介绍历史,还支持东方大国各地的方言切换。来自广东的游客陈婉琳惊喜地发现,当她选择粤语模式时,讲解词里甚至出现了地道的粤语俚语:“呢度嘅景致,真系靓到爆!”
岭南省的南海市则以独特的岭南风情吸引着东方大国的来客。骑楼老街的骑楼下,凉茶铺、糖水店飘出熟悉的香气。店主阿强操着一口广式普通话招揽生意:“靓仔靓女,试下我哋嘅马蹄爽,清热又解渴!”街边的粤剧表演引得游客驻足,演员们的水袖翻飞间,《帝女花》的经典唱段让不少人红了眼眶。一位老华侨感慨:“离开家乡几十年,没想到在大唐还能听到这么正宗的粤剧。”
而在最北部的高句丽市,这座融合了大唐文化与东方大国东北特色的城市,更让远道而来的人们倍感亲切。冬季的高句丽市银装素裹,街头的冰糖葫芦摊、冻梨售卖点弥漫着熟悉的烟火气。城市里的“东北大院”主题餐厅内,服务员穿着花棉袄,用大碴子味十足的方言吆喝:“来嘞!酸菜炖粉条,造起来!”店内墙上挂着的二人转海报,与天花板上的大唐藻井装饰奇妙地融合在一起。
在高句丽市的移民社区,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交流活动正在进行。朝鲜族阿妈妮教东方大国的新移民腌制辣白菜,汉族大爷则手把手传授包饺子的诀窍。社区中心的公告栏上,贴着用中文和大唐官话书写的活动通知:“明晚六点,铁锅炖鱼教学,欢迎各位家人参加!”这种温暖的社区氛围,让初来乍到的东方大国人们迅速找到了归属感。
为了让东方大国的移民和游客更有“未出国门”的体验,这些省份在公共服务上做足了功夫。所有的高铁站、机场都配备了双语标识和中文服务台;医院设立“东方大国绿色通道”,聘请会说各地方言的医护人员;学校开设“文化融合课程”,既教授大唐历史,也保留东方大国的传统节日。在江南省的一所小学里,孩子们既能背诵《唐诗三百首》,也会唱东方大国的民谣《茉莉花》。
商业领域同样充满熟悉的元素。在巴蜀市的春熙路,既有售卖蜀绣、漆器的传统商铺,也有东方大国知名品牌的连锁店。智能购物系统支持人民币与大唐币的自动换算,扫码支付的界面设计与东方大国的移动支付平台几乎一模一样。“在这里购物太方便了,完全没有陌生感。”游客李薇在直播间展示着刚购买的火锅底料,“我要多买些带回去,让国内的朋友也尝尝大唐版的川味。”
文化交流活动更是频繁开展。江南省与东方大国的江苏省联合举办“双城记”艺术节,昆曲与评弹同台献艺;岭南省和广东省合作推出“海上丝绸之路”主题展览,展示两地从古至今的贸易往来。在中南省的博物馆,一场名为“同源共生”的文物展吸引了大量观众,展柜里,东方大国的青花瓷与大唐的唐三彩相互辉映,诉说着两个国家千丝万缕的联系。
夜幕降临,高句丽市的冰雪大世界亮起彩灯,冰雕作品中既有大唐的瑞兽麒麟,也有东方大国的生肖形象。游客们吃着烤地瓜,在冰滑梯上欢笑嬉戏,仿佛置身于东北的冰雪乐园。而在江南省的秦淮河畔,画舫载着游客缓缓前行,船娘的歌声与岸边的霓虹灯光交织,勾勒出一幅“此心安处是吾乡”的美好图景。这些位于大唐中部的省份,正用独特的方式,让东方大国的人们在异国他乡,依然能感受到家的温暖与文化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