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携科技穿唐再造盛世风华 > 第106章 芯火相传,暗室惊雷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06章 芯火相传,暗室惊雷

2020年7月24日,一场隐秘而关键的跨国合作正在悄然展开。在东方大国西北某荒漠深处,一座被重重防护的地下实验室里,身着无尘服的科研人员正屏息凝视着精密仪器——由大唐与东方大国联合研发的全球首台二纳米光刻机,即将进行首次晶圆刻蚀测试。

而在大唐长安的星宁半导体研究院,我坐在全息会议室内,与东方大国的高层通过量子加密通讯系统保持实时联络。屏幕上,实验室的画面清晰可见,光刻机的核心部件——极紫外光源正在进行最后的能量校准。“李浩哲总统,所有参数已达到理论阈值,是否启动刻蚀程序?”东方大国首席科学家王建国的声音带着一丝紧张。

我望向会议室墙上悬挂的古地图,那是大唐与东方大国千年前的疆域重叠图,“启动吧。这不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血脉相连的证明。”随着指令下达,实验室里的光刻机发出低沉的嗡鸣,高能极紫外光束精准地投射在晶圆表面,纳米级的电路图案如同魔法般浮现。

这场合作始于半年前的一次秘密会晤。当时,东方大国在芯片领域遭遇技术封锁,关键设备光刻机受制于人。得知消息后,我想起了历史档案中记载的往事:千年前,大唐曾向东方大国传授冶铁、造纸等技术,帮助其发展;如今,血脉里的羁绊驱使我们再次携手。

在大唐的提议下,双方迅速组建了联合科研团队。大唐提供了其在量子光学、纳米材料领域的顶尖技术,东方大国则投入了庞大的算力资源与工程经验。为了保密,所有研究人员签署了最高级别的保密协议,研发地点选在荒无人烟的戈壁深处,连卫星都无法探测到地下实验室的存在。

研发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光是光刻机的光源系统,就经历了376次失败。大唐的光学专家林薇带领团队,创新性地将量子纠缠原理应用于极紫外光源,使光束的稳定性提升了两个数量级。“我们就像在黑暗中摸索。”林薇回忆道,“但每次遇到瓶颈,想到千年前先辈们跨越山河传递知识的勇气,就觉得没有什么难关不能攻克。”

与此同时,在芯片设计领域,双方科研人员突破了传统架构的限制。通过模拟人脑神经元的工作方式,他们开发出了全新的二纳米芯片架构,运算速度比现有芯片提升了5倍,能耗却降低了70%。“这种架构的灵感,源自大唐古籍中对‘天人合一’思想的阐述。”东方大国芯片设计师张伟解释道,“我们将古老智慧与现代科技结合,创造出了全新的计算范式。”

经过180天的日夜奋战,首枚二纳米芯片终于诞生。当实验室的检测仪器显示“良品”的那一刻,压抑已久的欢呼声冲破了地下实验室的层层阻隔。消息传回长安,我悬着的心终于放下。这不仅是技术上的重大突破,更是大唐与东方大国情谊的见证。

为了确保技术的安全性,双方决定暂不公开这项成果。新研发的光刻机与芯片被严密保护,只有少数核心人员知晓其存在。但技术的影响力已在暗中发酵。东方大国的高端制造业开始摆脱对进口芯片的依赖,大唐的半导体产业也借此机会进一步完善了产业链。

在一次私下的视频通话中,王建国感慨道:“千年前,我们的祖先通过丝绸之路交流技术;如今,我们在芯片领域续写了这段佳话。”我望着屏幕那头布满血丝却充满喜悦的面容,说道:“这只是开始。只要我们携手,未来还会有更多的突破。”

夜幕降临,长安的灯火与东方大国戈壁上的实验室遥相呼应。二纳米芯片与光刻机的故事,如同深埋的火种,等待着合适的时机绽放光芒。而这份基于历史渊源与共同理想的合作,也将继续书写下去,为两个同源的民族照亮科技发展的前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