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来讲讲西汉第四位皇帝汉后帝刘弘)
不远处,刘弘负手而立,身旁那棵古槐,枝干如龙蛇盘绕,投下的阴影在地面肆意蔓延。
此时,一道身影自匆匆行来。那位身着白色长袍衣角在寒风中微微飘动。
“你便是刘弘?”
“我是你是谁?”
“一位前来接你的人?”
“你还在留念这座江山?”
刘弘摇了摇头
“若有来生我希望不要再出生在这皇宫了?”
“你的回答跟你刘恭一样?”
“你见过我弟弟?”
点了点头,能跟我说说你的事情?
“可以!”
我是汉惠帝后宫宫人所生的孩子,高后元年(前187年)四月,刘山被封为襄城侯,次年七月,进封为恒山王,改名为刘义。
我是刘邦的孙子也是西汉第4位皇帝,我被扶上皇帝之位后改名刘弘,也是被吕后掌控的最后一个傀儡皇帝,史称后少帝。
说起我比弟弟总得好那么一点点,最起码我不是死在自己奶奶吕雉的手里。
总而言之,我俩都没有逃脱被废除和遇害的命运。吕后将弟弟秘密处死后,他的目光迅速转向了刘盈的第4个儿子,吕后认为我是最合适的皇位继承人。
“我当上皇帝之后深刻知道自己的生死在奶奶的手上,当时想的是听话就好了!”
我仍然无法摆脱命运的枷锁,吕后依然临朝称制,掌握着至高无上的权力而我则如同傀儡般被操控。
“在这期间我虽然没有皇帝的权利但我不愁吃喝,锦衣玉食过得行。”
在这个时期,吕后大肆提拔吕氏族人,公然违背了刘邦生前定下的白马之盟。
他册封了吕产,吕禄等多名吕姓诸侯王,奶奶甚至残忍地杀害了两任刘姓的赵王而在提拔外戚势力的同时,
吕后并未忘记功臣集团的利益他的利益他巧妙地平衡了外戚势力,功臣集团以及刘氏宗室三方力量,确保了政权的稳定,汉朝的国计民生依然呈现出向上的势头,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吕后统治下的紧张氛围然。
公元前180年,随着吕后的病逝,功臣集团和刘氏宗室联手发起了诛杀吕氏外戚集团的行动,我作为吕后的傀儡皇帝自然成为了他们的攻击目标。
“毕竟我是奶奶扶持上位的,他们觉得我是奶奶的人…”
最终他被宣称为非汉惠帝刘盈的亲生儿子与还活着的兄弟一同被杀。
将扇子收了起来,
“去吧!投胎去吧!”
刘弘点了点头,灵魂消散了…
番外:
白马之盟约
事件背景
楚汉相争时,刘邦借着手下众多将领与背叛项羽的诸侯王而打败项羽取得天下,在战后不得不将功绩最高的一群将领封为诸侯王,但其却对异姓诸侯王心存疑虑,害怕其谋反,危及自己的江山,于是开始着手翦除异姓诸侯王和功臣势力。
“汉初三杰:萧何、张良、韩信”
咱们以汉初三杰之一韩信为例,刘邦在垓下之战获胜后即改封其为楚王,使其离开根据地齐地,并于翌年设计将韩信掳至长安,降为淮阴候,最后借吕后之手斩杀韩信。其后彭越、英布、臧荼、卢绾等王皆一一被其贬杀。刘邦将异姓诸王清灭后,发现汉朝的控制力还只能停留在关中地区,在边疆地区却显得鞭长莫及,因此大封同姓诸侯王,实行郡国制,以保刘氏江山稳固。
然而随着吕后势力日大,其担忧汉室江山被吕氏夺去,因此在其晚年与刘氏诸王杀白马为盟,以策万全。
盟约内容
据《史记》的“吕太后本纪”与“张陈王周传”记载,“白马之盟”的核心内容为:“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 (不是刘氏子弟而称王的,天下可共同击灭他。)司马迁在同书的“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中又补充道:“(汉高祖末年)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没有功劳不是天子所封而封侯者,天下共同讨伐他。)
此外,《史记》的“高祖功臣侯者年表”还提到汉朝的封爵誓词,其文曰:“使河如带,泰山若厉。国以永宁,爰及苗裔。” (即使黄河细得像衣带,泰山消磨的像磨刀石一样小,你们的封国也会永远安宁,让对你们的恩泽延及后代。)但并没有史料明确指出此段内容属于“白马之盟”的誓词。
历史评价
白马之盟的本意是巩固汉家天下,但却反而因为过于依赖同姓王而使其坐大。汉文帝时,先后发生了济北王和淮南王的叛变;而汉景帝时更发生了七国之乱。但最终这些叛乱皆被平定,而景帝亦乘胜收回封国的官吏任免权,削弱了封国的实力。其后汉武帝颁行推恩令,同姓王的实力被大幅削弱,变成一种虚衔。结果刘邦白马之盟的原意消失,只作为训言留下。
部分史家认为刘邦在登上皇位后害怕被夺权,并为了使其后代不用受到功臣压迫,因此铲除开国功臣,并订立白马之盟。这反映其拥有着“家天下”的私欲,亦开创了后代各朝开国君主屠杀功臣的先河。
“今日评书讲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