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大唐钓鱼人 > 第95章 扩大生产,不为赚钱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95章 扩大生产,不为赚钱

等到众人进了大门,葛明这才发现原来院子里的几口大锅没有了。

“院子被老仆收拾了下,这样也好住人。现在几个作坊里上工的人不少,老仆擅做主张找了个地方弄了几个棚子,专门用来给工坊的人提供饭食。”

葛明听完点头认可,确实应该如此,这样免得家里吵吵闹闹的,尤其是每天也少了杀猪的惨叫声。

几个人一边走一边进了屋子,依旧没什么变化,还没来得及把老宅换成桌椅板凳,几人只能跪坐在矮几边上谈话,张二黑等四个人就站在门外把手,充当保镖的角色,丁香和小丫站在葛明身后。

禄伯解释到:“小郎君,庄子上作坊产出都比较抢手,只要生产出来就不愁卖。最近经常有外人在庄子上游荡,不知为的什么。带人出去也没抓到,看到庄子上的人就跑。这四个人都是老仆调教好的,功夫还算不错,暂时让他们几人跟在小郎君身边,这样也好有个照应。”

“禄伯,难道这些人不知道这庄子是葛家庄?应该不至于有歹人吧?”

禄伯说到:“老仆觉得还是小心一点好,小郎君可不能出一点损伤,不然老仆就活不下去了。”

看着禄伯说的情深意切,葛明自然不会拒绝了好意,点头表示认同。不过这事比较蹊跷,看来还是应该抓个人回来问问才是。哪里有前日防贼的道理,葛明认为不可能有人不开眼,打县令庄子的主意。

“禄伯,小猴子那边进展如何了?前段时间捎来口信,之说是黏土找到了,其他的一概没提。”葛明这次来主要是为了各种酱料的事。

说到这里禄伯笑呵呵的说到:“这个小猴子人还真机灵,别看年纪小做事居然还挺靠谱。到了庄子上之后就找了村里的娃子,让这些娃子跟着他一起找黏土。一帮孩子庄子外到处跑,还真给找到了。”

“然后就是挖土和泥,买了砖头盖窑。等黏土差不多能用了,这个窑也就盖好了。前段时间做了不少酒坛子,这几天就开始烧了,成不成的不知道。这个老仆不懂,不过小猴子说陶瓷比瓷器容易,应该不会烧不成。”

葛明听后微微一笑,说到:“看来把小猴子放到庄子上还真正确了,烧陶瓷可是技术活,要是不懂怎么都烧不出来,别看他年纪小,从小玩泥巴长大的。”

福伯听后也哈哈一笑,说到:“确实如此,庄子上好多孩子都跟着他后面一起玩泥巴,居然不到处乱跑了,小郎君说稀奇不稀奇?”葛明听后又是微微一笑,就连玩具种类极为丰富的后世,没有几个孩子能够抵挡得住泥巴的诱惑,说起来确实很奇怪。玩泥巴,玩沙子可以玩一整天,甚至看挖掘机挖土都能看一整天。

葛明说到:“那咱们就等他的好消息。”接着葛明又问道:“禄伯,不知道庄子上现在情况如何了?大家生活有没有变好点?”

问起这个禄伯就开心不已,笑呵呵的说到:“这都是小郎君的功劳,庄子上两个工坊,保证每家都有人在里面做工,一个月能赚三十到六十个铜钱,中午还管饭,偶尔还能吃上肉,都不用离开家,这种活哪里找去?”

“工钱比做苦力的还要高,日子自然也就变好了。等一会看到那帮孩子小郎君就知道了,已经不光屁股了,哈哈哈哈。”葛明等人也跟着哈哈大笑。

禄伯接着说到:“香皂作坊事情不多,就算没什么活工钱也照发。造纸作坊稍微辛苦点,所以老奴自作主张给他们涨了工钱,不然庄子上的人就不平衡了。”

葛明说到:“还是禄伯想得周到,按劳所得,非常合情合理。”

禄伯有接着说到:“造纸作坊生意确实好,还没造出来就被订完了,还都是给的全额现钱。今天时间还早,等晚点就有不少小贩、商户过来取定的货了。老仆看着这个工坊应该再做大一些,不知道小郎君那意下如何?”

“禄伯,你看着办就行了。还要督促他们多试试其他的材料,弄出不同的纸出来。不过写字的纸不用多造,够庄子上和府里用就可以了。”

禄伯点头说到:“老仆知道了,写字的纸造出来也不会售卖。”写字的纸一定是垄断在世家大族手上的,葛明暂时不想参与,所以造的都是其他的纸。

“庄子上的猪崽呢?”这是葛明最想知道的,这关系到吃猪肉的权利,而且关系到来年种田的肥料问题。

禄伯说到:“买回来的小猪崽先拿到王麻子家来上这么一刀,然后养几天再分给各家,倒是没有死的,看来王麻子刀工实在了得啊。全庄子一共三十户,每家都分了两三头小猪。还有以前小郎君画的猪圈的图纸,每家都是那么盖的。”

“庄子上的人都说明年种地肥料至少够十亩地了,现在想养猪都要排队了,哈哈哈。只需要帮忙把猪养大了,不但赚了钱还能剩下不少肥料。”

跟禄伯认识的时间也算不短了,在葛明心中这个一只手残疾的老人,一直都是壮汉的形象,曾经跟着父亲上过战场。不知道为何这次禄伯话多了起来,好像也变得感性了不少。

葛明又接着说到:“好日子这才刚开始,我知道庄子上妇人多男丁少,打算还弄几个作坊,都是妇人能干的活。”

禄伯眼睛一亮问道:“是什么工坊?”

葛明说到:“上次来我做的粉丝和豆腐,当时庄子上的人估计感觉豆腐这东西比较容易坏,所以没什么热情。这次就弄个粉丝和豆腐作坊,不过不做豆腐,做腐竹、豆皮之类的东西,晒干了可以放一年,跟粉丝差不多。”

“不但给庄子上的人增加个营生,过段时间城里酒楼开业每天也都需要。再说等到酒楼开始卖这些,其他人估计也会自己做来吃吃。”

说到这里葛明呵呵一笑。

“上次袁道长说城里传什么临渝美食出葛府,咱们都吃这个,其他人肯定也吃。”

禄伯一听哈哈大笑,说到:“好像还真是这样,不过只怕到时候人手不够。”

葛明回答道:“人手不够就请其他庄子的人呗。”

禄伯果断拒绝:“哪里能让别的庄子人占便宜,咱们庄子上的人就算累死,也要把几个工坊做好。外人老仆实在不放心,这可都是有秘方的,要是外人学了去老仆还活不活了?”

葛明没想到禄伯这么大反应。

“对了,我堂哥打算弄个家具店,到时候也老戴肯定要去,也需要不少人。酒楼需要厨子,烧火,跑堂的。”

“禄伯啊,咱家庄子多少人都不够用的啊。除了香皂作坊和造纸作坊,还有娘亲大人的饴糖作坊,好像没保密的必要吧?”

听到葛明这样说,禄伯青筋都要爆出来了,说到“:”小郎君,不要怪老仆倚老卖老,小郎君啊,你这是败家的行为,咱家的好东西凭什么让别人学了去?这些东西都是能传给子孙的,要是子孙不争气还能凭这个不至于挨饿。”

果然还是古代知识保密的一套理论,站在古人的角度肯定是正确的,葛明自然不以为然。谁家能有葛明这种穿越者的秘方多?葛明也不好直说,只好先答应下来,禄伯面色这才变得正常。

葛明又接着说到:“还有,酒楼需要不少调料,这次来也是为了这个,这东西做出来酒楼的菜就更加好吃了。”

禄伯问道:“那这个作坊也需要用人了?”

葛明点头,禄伯拼命的单手挠头,半天才说到:“要是那样就算全庄子不种地了,人也不够用的。”

葛明又接着说到:“酒楼还需要精美的瓷器做餐具,烧陶器是为了酿造调料,最终的目的是想做出来瓷器,到时候再弄个作坊。”

禄伯此时已经有些反应不过来了,嘀嘀咕咕:造纸、香皂、饴糖、调料、陶瓷、家具、豆腐、粉丝。然后迷惘的看着葛明,说到:“小郎君,这是不是闹的有点大啊?”

葛明嘿嘿一笑,问道:“不大不大,小作坊而已?”当然是小作坊,全手工还能做到多大?

“禄伯,肯定需要请人,不过需要把庄子上的人全部安排到最关键的位置上,而且全都要做头头。”葛明的话让禄伯陷入了沉思。

在葛明看来,其实很多东西不用保密,但是禄伯的意思也需要照顾,所以关键位置全都让庄子上的人来,至于能力不能力的无所谓,关键是信得过。而且这些作坊技术含量实在太低,至少人不是太傻就应该没问题。

好像古代用人都是如此,更加注重是否忠诚,因为能力是可以培养的,但是人品不是。毕竟不是缺了谁事情就做不下去,人与人之间的能力差距其实并不是鸿沟,能够改变世界的人几百年也出不了一个。

想到这里葛明就比较佩服李渊和李世民的用人之道,李渊对李靖极为不信任,所以打仗的时候都是让自己的侄子做主帅,李靖这样的军神也只能做副手,李孝恭根本就不管事,一切都是李靖来做主,所以每仗必胜。所以说李孝恭其实也是个人才,能力不足不下掺和,这其实也是一种能力。

至于李世民就更有意思了,等到做了太子之后先把主要的军政大权让信任的人拿住。从后世的角度来看,贞观一朝的名臣基本都是跟过秦王殿下的。

禄伯想了半天才说到:“看来事情只能如此,咱们庄子已经不能算是太小的庄子了,虽然户数不多但是人口不少,人还是不够用。”

“老仆觉得应该挑一些青壮出来,经常搞搞训练才是,以后庄子上的外人多了怕是不好管理。”

葛明眼睛一亮,说到:“还是禄伯有主意,到时候这些人就算是庄子的护卫队吧,照样拿工钱。如果以后需要从其他庄子上找人,优先考虑在咱们庄子上有亲戚关系的人。”禄伯点头称是,这也给未来发展做了个基调。

工坊不能不做大,想要做大就只能依靠更多的人力,当庄子上人力不够时就只能从周围庄子上找。不过葛明对工坊最担心的只有一点,就是做吃食的工坊一定要全是信得过的人,毕竟食品安全是大事。

不能太高估了人性,总有人看你赚钱看不惯,而且根本无冤无仇,总是要弄点损人不利己的事情出来。

事情大致谈的差不多,葛明对袁老道说到:“袁先生,小子想麻烦您一件事。”

袁老道听葛明跟禄伯交谈半天,除了喝水之外就闭目养神,此刻葛明叫他才睁开眼睛。

“说吧。”

“禄伯说总有生人在庄子外转悠,不知道所图,要不咱们抓一个回来问问?”

袁老道起身说到:“老道命苦,混成了打手。”虽然嘴上老大不乐意,还是出了门。

这时候禄伯也站起身来说到:“小郎君,老仆也跟着去看看,免得抓了庄子上的人。”葛明一听也有道理,袁老道肯定不知道庄子外那些人是外人。

等到禄伯也走后,葛明这才问福伯:“福伯,禄伯今天好像跟以往不同了,话多了。”

福伯听完之后呵呵一笑,说到:“人一老,话就多。不过张禄这是开心的。”

“以往庄子上穷,再看看现在。家家每月都能赚上不少工钱,哪里的庄子能做到?还有啊,哪里的庄子上能偶尔吃上肉的?这些不但是张禄没敢想的,老仆以前也不敢想。”

“他儿子张春来,这马上就成为酒楼的大厨了,他脸上也有光啊。反正啊,这日子是越来越好了。其实整个庄子都跟阿郎有渊源,除了以前的佃户,还有家里的下人,再有就是跟着阿郎打过仗的,原本不愿意改了户籍,但是实在养不起这么多人,所以家里只选择孤苦无依的。”

“现在好了,庄子上的人都能吃饱饭了,这可是张禄的一块心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