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夕阳西斜,余晖洒落在紫禁城的琉璃瓦上,泛出一片金黄之色。此时已至傍晚时分,朱元璋缓缓地从慈宁宫中踱步而出,他一只手轻揉着自己的腰部,嘴里喃喃自语:“唉,岁月不饶人呐,真的是年岁渐长啦!如今这身子骨可比不上年轻时那般硬朗咯!”

在太监吴鸟用小心翼翼的搀扶下,朱元璋步履蹒跚地朝着乾清宫走去。一路上,他不禁回想起往昔金戈铁马、纵横天下的峥嵘岁月,心中感慨万千。

待回到乾清宫后,朱元璋刚刚坐定,便看到案几上摆放着一摞厚厚的奏疏。原来这些都是今日呈上的奏折,且都已经过内阁三位大臣的仔细审阅与批复。朱元璋伸出那略显干枯的右手,随意地从中拾起一本奏疏,饶有兴致地翻阅起来。

只见这本奏疏之上,清晰地罗列着内阁三位大臣对于此事各自不同的见解以及相应的解决之法。朱元璋逐字逐句地认真阅读着,时而微微点头表示赞同,时而又眉头微皱陷入沉思。当看到大孙子朱允炆所提出的办法时,他眼前一亮,心中暗赞道:“嗯,不愧是朕的大孙儿,这法子果真是精妙绝伦啊!”

接着,朱元璋继续往下看去,目光最终停留在下方三个人的批复处。他略作思索,然后提起手中的毛笔,毫不犹豫地在方孝孺的建议旁画了一个大大的圆圈。显然,朱元璋对方孝孺的这个办法颇为满意,认为其具有可行性和实用性。

就在此时,朱标迈着轻快的步伐走进了庄严肃穆的乾清宫。只见他面带微笑,从容不迫地朝着殿内走去。

朱元璋坐在龙椅之上,听到脚步声后缓缓抬起头来,目光落在了正徐徐走来的朱标身上。看到朱标那熟悉而亲切的面容以及依然如阳光般灿烂的笑容时,朱元璋的嘴角微微上扬。

刚刚走到近前的朱标,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与兴奋之情,立刻开口夸赞起新设立的内阁制度:“父皇啊,这个内阁真真是太出色啦!您可能有所不知,往日里那些堆积如山的奏疏,儿臣与您常常需要耗费一整天的时间去仔细批阅,然而今日呢?竟然短短不到三个时辰便全部处理完毕了!”说罢,朱标不禁喜形于色,眼中满是钦佩之色。

朱元璋听后微微一笑,和声问道:“标儿啊,对于这三位内阁大臣,你又是作何感想呢?”朱标兴致勃勃地接着说道:“父皇呀,您是没能亲眼瞧见啊!这三人可真是各有千秋呐!他们每个人对于政务的见解都不尽相同,以至于在商讨处理办法时几乎从未达成过一致意见。尤其是那位刘三吾老先生,别看他年事已高,但每当争论起来,站起身大喊大叫的劲头丝毫不输年轻人,那嗓门儿大得哟!”

说到这里,朱标稍作停顿,似乎想起什么有趣的场景,忍不住笑出声来,然后又接着讲道:“再说说那方孝孺吧,平日里瞧着他只晓得埋头苦读圣贤书,满口‘之乎者也’的。谁能想到一旦碰上具体事务,他竟丝毫不会给刘三吾留情面,简直就是个不折不扣的犟脾气!无论对方说得再有道理,只要他自己认定了,那是谁劝都没用。”

话说那黄观初入朝堂不久,但在争辩之时,其声虽不甚高,然每一步皆寸土不让,令人印象深刻。

朱元璋闻此,兴致顿生,遂转头向朱标发问:“如此这般,那最终这三人究竟如何处置此事?”朱标见父亲问询,面上笑意愈发灿烂,应道:“正如您所亲睹那般,此三人各执一词,互不相让,故而决议将各自之见解书于纸上,呈交予您定夺!”

朱元璋垂首看向手中奏疏最下方那三行字迹,不禁放声大笑起来。至此,他方才恍然大悟缘何此处竟有三条不同建议罗列其上。

朱标紧接着又言道:“父皇啊,这内阁制度着实精妙绝伦、堪称完美。那位提出此制的高人当真不可入朝为官么?倘若吾等能得此人从旁佐助,我大明必能成就一番盛世辉煌啊!”

朱元璋闻言,面露些许尴尬之色,缓声道:“那高人确无出仕之意,此事你无需再作思量啦!”

朱标微皱着眉头,一脸恳切地对朱元璋说道:“父皇啊,您快告诉儿臣,这人究竟身在何处呀?儿臣实在想去再劝劝他,说不定他会回心转意呢?”

朱元璋无奈地摇了摇头,叹息一声道:“罢了罢了,莫要再说了。那人性子执拗得很,早就不知去向何方了,朕也是寻他不着啊。不过倘若日后有缘能够再次与他相遇,那时定当带吾儿前去。”

朱标的脸上瞬间流露出深深的失望之色,不禁长叹一口气:“唉,真是太遗憾了!如此难得之人,就这样错过了……”

朱元璋瞧着朱标那副惋惜不已的模样,心中却是觉得有些好笑,忍不住打趣道:“你这小子,竟还心心念念想要再见他一面。哼,真要是见到了,恐怕能把你给吓得魂飞魄散!”说罢,朱元璋哈哈大笑起来。

笑过之后,朱元璋面色一正,语重心长地对朱标嘱咐道:“如今有内阁那些大臣们每日处理奏疏之事,倒也无需你过多操劳。你还是好生调养自己的身子要紧呐!若你闲来无事,不妨多往内阁那边走动走动,也好随时了解情况,免得生出什么乱子来。”

朱标一脸恭敬地回应道:“儿臣明白!”只见朱元璋脸上露出一抹欣慰的笑容,缓缓开口说道:“明天啊,朕要外出几日,这段时间你可要好好监国,莫要太过操劳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