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李倓得阿布思的三万部众心里早已经乐开了花,因为在历史上这三万部众里面的一万战兵就是安禄山“曳落河”骑兵的重要组成部分。

李倓有最好的战马,最好的武器甲胄,但是小唐国的骑兵数量一直在三千人左右,主要原因就是缺少战士,汉人以农耕为主虽然也会骑马,但是和这些生长在马背上的游牧民族相比还是差一些。

李倓一直走精兵路线,因此骑兵战士数量一直上不去,但是现在不一样了,有了这一万突厥战兵,小唐国的骑兵彻底崛起。

李倓经过深思熟虑决定让李献忠担任怛罗斯守将兼任骑兵军使,将小唐国和突厥骑兵一分为三,一部有韩素带领驻扎在夷拔海,一部有韩素副将王孝瑾带领驻扎在原来葛逻禄的故地,还有一部有李献忠带领驻扎在怛罗斯。

此时此刻李倓认为小唐国已经有了将大食彻底赶出河中的实力。

相比小唐国的安定繁荣,长安的内部斗争发展为多极化。

公元752年五月安禄山不顾手下众人劝阻进表李隆基,弹劾小唐王李倓收留叛将阿布思部众,小唐王有藐视天朝之心,希望李隆基下旨发兵征讨小唐国。

让安禄山没有想到的是自己竟然因此而成为了众矢之的。

李隆基对安禄山的行为很是不满,安禄山此举明显就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颇有恃宠而骄的意味。

杨国忠一系和太子李亨一系借此发难对安禄山群起而攻之,说安禄山包藏祸心,以下犯上,挑起事端。

而李林甫对于安禄山的愚蠢行为感到无奈,整件事一句话都没说。

本来李隆基想训斥安禄山一顿算了,但是安禄山这次犯了众怒,李隆基也为了敲打一下安禄山,于是就下旨训斥安禄山挑拨是非,妄生事端,同时下旨撤了安禄山的御史大夫一职。

安禄山得知情况都懵逼了,自己就说了一句话,就成了十恶不赦的人。

安禄山真是打不成狐狸,还惹了一身骚,于是连忙上表认错。

李隆基于是借机免了安禄山的罪责,但是安禄山却对李林甫见死不救心生不满。

752年六月,由于李倓在河中地区的操控断了吐蕃同常昭武九姓的往来,同时哥舒翰在陇右步步紧逼占了九曲黄河,让吐蕃国内经济状况江河日下。

吐蕃为了打破僵局于是就挑软柿子捏,鼓动南诏国出兵剑南道,蜀中战事再起。

剑南道本来就是弱旅根本就挡不住吐蕃和南诏国的联合进攻,蜀人于是纷纷上表,请求剑南道节度使杨国忠坐镇蜀中。

李林甫逮住机会于是就给李隆基进言,让杨国忠前往蜀中。

杨国忠一听大急,知道这是李林甫的诡计,当年李倓就是这样被赶出长安的。

杨国忠于是先去找杨贵妃和杨三姐让其给李隆基吹吹枕头风,但是李隆基迫于战事的压力李隆基并没有同意。

临行之时杨国忠跪在地上死死抱着李隆基的腿不肯离开,说如果自己去了蜀中李林甫必然会害自己。

李隆基于是就对杨国忠说:你先去蜀中整顿军务,过一段时间我将你召回,然后让你担任宰相。

李林甫得知李隆基的安排后一病不起。

李隆基后面做的事确实有点杀人诛心,他将杨国忠召回以后,然后派杨国忠去探望李林甫,这明着就是怕李林甫死的慢,李林甫气不过也因此一命呜呼。

李林甫死后杨国忠并没有打算放过李林甫,于是就联合哥舒翰、陈希烈、安禄山以及李林甫的女婿谏议大夫杨齐宣诬陷李林甫和阿不思曾经约为父子谋反。

根据历史记载:公元753年二月,李隆基下旨削林甫官爵,子孙有官者都除名,流于岭南及黔中。仅给随身衣服及粮食,其余财产并没管。林甫近亲及党与坐贬者五十余人。又剖林甫棺木,抉取其口中所含珠,褫夺其金紫衣,更以小棺如庶人之礼葬之。

同时赐陈希烈许国公爵,杨国忠魏国公爵,奖赏二人奏呈林甫之狱。

这其中杨国忠、哥舒翰以及陈希烈同李林甫有仇有怨是正常的,但是安禄山和李林甫的女婿杨齐宣的行为让人对官场发人深省。

李林甫的死并没有让长安城平静下来,反而更乱。

首先是杨国忠利用完安禄山以后,并没有恢复安禄山御史大夫的职务,而是将御史大夫给了哥舒翰。因为杨国忠从一开始就厌恶安禄山,而安禄山也因为杨国忠的失言从开始的不待见憎恨上了杨国忠。

同时哥舒翰和安禄山的矛盾也是势同水火。

哥舒翰和安禄山本来一个在东一个在西应该没什么交集的,但是二人之所以交恶是因为几点原因。

首先哥舒翰父亲是哥舒道元是安西副都护,母亲是于阗国公主,而安禄山不过是栗特杂胡,哥舒翰看不上杂胡出身的安禄山。

其次哥舒翰升迁全是靠的军功,安禄山则是全靠阿谀逢迎。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王忠嗣的死和安禄山也有脱不了的关系,哥舒翰作为王忠嗣死了以后太子系在陇右河西的军方代表人物自然和安禄山是死敌,并且哥舒翰和安思顺两人一直有矛盾,连带着哥舒翰十分讨厌安禄山,其实安思顺也很讨厌安禄山的,并且还向李隆基进言安禄山有异心。

公元752年冬,李隆基为了缓和哥舒翰、安禄山安、安思顺三人的关系于是在花萼相辉楼宴请三人。

因为李林甫的死安禄山在朝中失去了依靠,安禄山不想和哥舒翰继续对立下去于是主动对哥舒翰说道:“我父亲是胡人,母亲是突厥,你父亲是突厥,母亲是胡人,族类相同,为什么我们不能相亲呢?”

哥舒翰这人虽然是胡人但是很好学,特别喜欢读《左氏春秋传》及《汉书》,常以文人自居。

哥舒翰看安禄山主动想好,也不想在和安禄山继续闹下去。

但是哥舒翰却犯了一个低级错误,于是就在安禄山面前装有文化说道:“古人云,狐向窟嗥叫最不吉祥,原因是其忘本。如果你能够与我相亲,我岂敢不尽心!”

哥舒翰这句话没一点毛病,但是你的分人啊,安禄山是个大老粗,根本就不懂这句话的意思。

安禄山以为哥舒翰用“狐”字讥讽其胡人,并且安禄山还觉得哥舒翰在嘲笑自己文盲,安禄山于是大怒骂道:“你突厥种竟敢如此!”

哥舒翰一听就要回骂,高力士连忙给哥舒翰使眼色,哥舒翰于是强忍了下来,假装醉酒而散,这哥舒翰和安禄山的仇怨就更大了。

杨国忠得知哥舒翰和安禄山闹翻,于是就连忙结交哥舒翰。

753年杨国忠知哥舒翰与安禄山有矛盾,就想厚结翰共排安禄山,遂奏以哥舒翰兼河西节度使。

但是杨国忠和哥舒翰的蜜月期并不长。主要原因就是李林甫死了以后太子李亨系终于有了出头之日,而杨国忠想做第二个李林甫,于是杨国忠和李亨系自然就产生了矛盾,哥舒翰作为太子系的军方代表人物自然也就站到了太子系一方。

本来李林甫活着的时候一家独大,朝堂还算安定,现在可好成了群雄并起形成了四大势力。

其一是范阳、平卢、河东三镇安禄山,其二就是剑南道杨国忠,其三是忠于李隆基的安西、北庭两道,其四就是太子系的陇右、河西哥舒翰。

其中朔方比较特殊节度使安思顺忠于李隆基,但是朔方内部忠于太子李亨,这也是杨国忠后来极力拉拢安思顺,哥舒翰非要弄死安思顺的原因。

而李倓作为一个局外人一直看着他们的生死搏斗。

李倓在碎叶城收到李林甫的死讯直接告诉了李岫,李岫得到李林甫的死讯并没有多少吃惊,但是难掩悲伤。

李林甫的最后归宿在李岫跟着李倓来碎叶的时候,李林甫已经说的明明白白,所以李岫有心理准备,但是作为人子听闻家中噩耗岂能不动情。

李倓看了看李岫说道:“本王准许你守孝三年已尽孝道。”

李岫抿了抿嘴说道:“家父在臣临行前已经说了,不让为他守孝而耽误正事,”

李倓起身说道:“我允许你在碎叶为李相重办一场丧事已尽孝道,你所有的工作暂时交给杨岳处理,至于你的家人我已经安排人通知岭南的商贾暗中给予照顾。”

李岫一听“噗通”一声跪地说道:“臣谢大王隆恩!”

李岫离开后李倓起身走到了一旁的河中舆图前面认真的看了起来,然后在阿姆河支流泽拉夫尚河西安的撒马尔罕城打了一个岔。

中原大战即将开启,他必须先将大食赶出河中地区,稳住后方才能有机会出兵长安。

“青莲!”

青莲撅着小嘴从里间走了出来。

“干啥?”

李倓一看这小丫头片子最近是越来越耍性子了,整个人看起来就像是一个怨妇。

李倓笑了笑说道:“你最近是怎么了!整天这么大火气!”

青莲低着头爱搭理不搭理地说道:“没什么?”

李倓走到青莲身边对着青莲的屁股就是一巴掌然后说道:“本王最近火气也大,正好给你也降降火。”

“啊!”

青莲小脸蛋微红被突然来的幸福弄的手足无措。

“啊什么?我又没怎么你呢!你去把赵征叫来!然后去里间等着我。”

青莲害羞的点了点头头:“嗯”了一声然后快速的跑了出去。

不一会青莲就带着赵征进了正堂,青莲则羞答答的对着李倓抛了一个媚眼,然后跑进了里间。

赵征躬身一礼说道:“大王!”

李倓说道:“你去给苏日荣送个信,让他来一趟。”

“遵命!”

赵征刚准备转身李倓又觉得不妥,于是喊住赵征说道:“你通知他让他明天上午来找我。”

赵征一听愣住了。

李倓一看说道:“愣着干嘛?”

赵征一听连忙说道:“大王!明天上午何时?”

李倓拍了拍脑袋说道:“辰时!”

“遵命!”

赵征刚离开,里间就传来青莲的声音。

“主子”

李倓摇了摇头转头进了里间。

李倓刚进去青莲就一个饿虎扑食扑了上来。

李倓连忙接住说道:“你发现你跟着王妃好的不学的全学坏的。”

青莲小脸红扑扑的然后声音有些发颤的说道:“王妃老骂我说给我机会我不中用,我只能中用一点!”

李倓乐了说道:“是吗?王妃都教你什么了?”

青莲红着脸说道:“什么都教了!”

“学会了吗?”

青莲怯声怯气地说道:“不知道!只有试了才知道!”

李倓“嘿嘿”一笑说道:“那本王就验证一下?”

青莲不敢吭声而是点了点头。

“嗯!”

第二日苏日荣到的时候看到李倓正在看河中的舆图,于是连忙说道:“陈苏日荣拜见大王!”

李倓穿过身说道:“苏尚书我们现在出兵康居有没有问题?”

苏日荣说道:“大王!臣赞同出兵!并且宜早不宜迟,一旦大食在河中地区站稳脚跟,我们可能要花费更大的代价。”

“我们粮草辎重器械准备的如何了!”

“这些臣早已安排妥当!只要大王一声令下,随时到位。!”

“大食和昭武九姓现在什么情况?”

“大食为了控制昭武八姓现在正在强迫昭武八姓信教,对于不信教的征收高税,八国使臣已经来了好几批了。”

“既然如此就先礼后兵给大食送个信让他撤出河中地区。”

“遵命!”

公元754年年初。小唐国将国书送往康居,劝阻大食军队停止对昭武八姓的压迫并退出河中地区。

大食断然拒绝并且斥责小唐国破坏停战协议。

公元754年二月。小唐国应昭武八姓诉求,发步军两万马军五千和拔汉那五千仆从军共计三万人征讨康居的大食军队

面对小唐国的咄咄逼人,身染重病的大食哈里发阿拔斯只能下令呼罗珊总督艾布·穆斯林征调两万大军,从木鹿城出发支援撒马尔罕齐亚德的两万大食军队。

大食和小唐国双方大战一触即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