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朱厚熜颁布诏令,削减了藩王们三分之一的开支。
此旨意一出,满朝文武震惊。
那些平日里养尊处优、享受着丰厚皇室供奉的藩王们,更是如遭雷击。
但朱厚熜此举是温水煮青蛙般。
藩王势力盘根错节,在地方上经营百年。
稍有不慎,便可能引发大乱。
而削减开支这一招,则精准地切入藩王们奢靡生活的根基。
当诏令下达后,各地藩王们的反应果然不出朱厚熜所料。
他们纷纷陷入了震惊与惶恐之中,却又无人敢率先站出来反抗。
这些藩王们彼此之间相互观望,每个人心里都在打着自己的算盘。
他们都清楚,率先与皇帝正面冲突,无疑是拿自己当出头鸟,下场就是宁王。
宁王还在诏狱里“吐银子”,秋后问斩。
朱厚熜推行的这种渐进式变法,犹如春风化雨,在悄无声息间达成了自己的目的。
既没有激起藩王们大规模的反抗,从而维护了朝堂和地方的稳定。
又成功地从藩王们原本挥霍无度的开支中,节约出了一笔数额可观的银子。
这笔银子,足以支撑俞大猷率领大军征讨交趾。
与此同时,随着大明商业的蓬勃发展,其所带来的丰厚收益极为重要。
朱厚熜将这些商业资金投入到全国范围内的基础建设当中。
他大力推动官道与直道的修缮和扩建工作。
官道作为连接各个州县的交通大动脉,其畅通与否直接关系到物资运输和政令传达。
直道则高效快捷,极大地缩短了州府之间的时空距离。
对于水路运输,疏浚运河成为了关键举措。
运河,这条贯穿南北的黄金水道,承载着无数货物的运输重任。
朱厚熜下令对运河进行全面疏浚,清除河道中的淤泥和障碍物,拓宽加深航道。
让南方的粮食、丝绸等物资能够顺利运往北方。
北方的特产也得以输送到南方各地。
同时,他还致力于打通长江航线和黄河黄金水道。
在辽北地区,修建石子路的工程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除了基础建设,大明火枪骑兵和水师的建设更是重中之重。
火枪骑兵是朱厚熜主推的兵种。
一旦建成,将具有强大的机动性和攻击力。
还有大明水师……
朱厚熜要率领大明王朝,攻略东瀛、西域、吐蕃、南洋。
这一切都离不开白花花的银子作为支撑。
早朝之上,群臣议政。
待海瑞关于征伐交趾的议题讨论结束后。
礼部尚书刘健整了整朝服,神色恭敬,稳步走出班列。
向着御座之上的朱厚熜躬身启奏:
“陛下,今岁开启嘉靖元年,依例宜开恩科。”
刘健微微顿了顿,续道:
“去年先帝骤然驾崩,科举不得不推迟,这便导致今年的会试与殿试也随之延后。”
“本该于去年秋天举行的乡试,也推迟至今年1月才得以开考。”
“如今,大明各州各府正处于紧张的阅卷阶段。”
朱厚熜静静地听完刘健的陈奏,微微点头示意。
其实开恩科一事,正契合他当下的迫切需求。
在他心中,帝国正处于变革的关键时期,自己太需要能够助力变法的人才了。
环顾满朝文武,真正真心实意拥护变法的大臣寥寥无几。
而持反对意见的却不在少数。
这些人大多只是因为畏惧皇权,才不得已违心地同意变法举措。
朱厚熜深知,若要将变法坚定不移推行下去,就必须组建起一大批有真才实学,支持变法的大臣队伍。
满朝文武中,九成以上都难以满足变法的长远需求,迟早是要被更替淘汰的。
对于这一次的恩科,朱厚熜格外重视。
将其视作选拔变法人才的关键契机。
可朱厚熜心里也十分清楚,当下科举考试所考的八股文。
历经多年发展,文章的格式早已固化僵化。
通过这种考试选拔出来的人才,大多数都沦为了拘泥于旧制、不知变通的酸腐儒徒。
但其中仍有极少数头脑灵活、思维敏锐之人。
能够在这看似刻板的八股文中,巧妙地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想法。
思索片刻后,朱厚熜抬起头,目光坚定地看向刘健:
“刘爱卿,朕命你即刻去将此次乡试中优秀的乡试卷子呈送过来,朕要亲自过目。”
“微臣遵旨!”
刘健领命,再次躬身行礼后,便匆匆退下,着手去筹备此事 。
依照八股考试的既定规则,乡试的出题任务由各州各府的考官负责。
只有到了会试和殿试阶段,才会由内阁大臣参与出题,甚至皇帝亲自定题。
朱厚熜下旨:
既然去年秋天已经耽误了恩科的正常举行时间。
那今年务必加快考试进程,绝不能再往后拖延。
一旦乡试的录取名单确定,考生们便可立即赶来参加会试和殿试。
中间无需漫长等待,大大压缩了科考的周期。
为了确保考生能够顺利赴考,朱厚熜还做出了一项破天荒的决定:
所有距离京师一千里的考生,可以动用驿站的马匹接送,而相关费用则由各州府承担。
这意味着,考生们能够免费被送往京师参加考试,不必再为路途奔波和费用发愁。
这一举措,在科举考试的历史上堪称首例。
以往,从科举制度诞生以来。
考生们皆是自费进京赶考,风餐露宿、路途艰辛。
许多寒门学子甚至因盘缠不足而无奈放弃考试机会。
朱厚熜如此行事,正是因为他求贤若渴。
在他眼中,这些考生是推动变法不可或缺的力量。
对于各州各府的财政状况,朱厚熜心中门儿清。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绝非虚言,大明其实也如此。
各种潜规则盛行,火耗、剥削、压迫百姓的现象屡见不鲜。
但他明白,凡事有轻重缓急、大小之分。
必须抓大放小,集中精力解决关键问题。
只有先将大事搞定,才有精力和时间来整治官场种种弊病。
到时候完全可以搞一个政府效率部的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