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块的马肉被切割下来,人们熟练地将盐巴均匀地抹在肉上。
洁白的盐粒如同雪花般纷纷落下,为马肉增添了一份别样的风味。
随后,马肉被小心翼翼地放入坛中腌制妥当。
在腌制马肉的同时,那些被俘的鞑靼人被驱赶到城中的一块大空地上。
他们如同待宰的羔羊,神情惶恐!
在寒光闪烁的刀刃下瑟瑟发抖!
随着行刑官王如龙一声令下,刽子手们手起刀落,寒光闪过!
一颗颗头颅滚落尘埃,鲜血喷涌而出,染红了这片雪地。
围观的百姓们群情激愤!
他们长久以来饱受鞑靼人的欺压!
此刻终于得以亲眼目睹仇人的下场。
心中积压已久的怨恨与怒火得以宣泄!
叫好声、欢呼声此起彼伏,久久回荡在宣府城的上空!
……
次日清晨。
具体的伤亡数字终于呈报到朱厚熜面前。
宣府守军在这场残酷的鏖战中,折损了人。
而朱厚熜亲自率领的6万精锐骑兵,同样也有伤亡。
减员五千有余。
反观鞑靼一方,其20万骑兵如今逃出生天的约有3万。
其余17万,不是横尸遍野,在战场上化作冰冷的尸体,就是沦为明军的阶下囚。
而这些俘虏,朱厚熜准备全部处决。
不会让这些蛮夷耗费珍贵的粮食。
朱厚熜心中暗自思量,鞑靼人口不过两三百万,经此毁灭性的打击,已然元气大伤。
想要恢复往昔战力,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至少得两年,甚至更久。
新共主的推选,必然会在鞑靼内部引发一场腥风血雨般的争斗。
各方势力定会为汗位争得你死我活,那将是一场残酷的权力角逐。
鞑靼内部必将陷入混乱不堪的局面。
还有一个关键因素,此次鞑靼损失了多达50万匹战马。
他们以养马闻名,可这些战马皆是久经沙场的精锐之骑,历经无数次战斗的洗礼。
培养一匹合格的战马,需从10匹普通马中层层筛选、严苛训练。
这50万战马的损失,无疑是斩断了鞑靼骑兵的脊梁。
大战之后,气温急剧下降。
虽无温度计精确测量,但朱厚熜凭经验粗略猜测,此时的气温至少已降至零下30度。
真正到了滴水成冰的酷寒境地。
窗外,大雪纷纷扬扬,肆意飘洒。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在这般恶劣的天气下,想要追杀那3万逃窜的鞑靼残兵,断无可能。
不过,朱厚熜对此倒也并不十分在意。
如今,大同有王崇古坐镇,宣府有戚继光坚守,朱厚熜深感安心。
妥善安抚好城中百姓后,朱厚熜即刻吩咐传令兵。
以800里加急的速度,将此次空前大捷的喜讯传回朝廷。
他让自己的这位心向往沙场立功的堂哥皇帝,也能一同分享这份荣耀与喜悦。
这场胜利,不仅是对鞑靼的沉重打击,更是大明帝国威严的彰显。
根据记忆,朱厚熜觉得这位堂哥皇帝快驾崩了。
驾崩的原因非常诡异,在朱厚熜穿越前都没得到实锤。
既如此,自己得做好准备……
除非这个世界与前世记忆中的大明王朝截然不同。
……
京师,晨曦初照!
奉天殿。
早朝,殿内,群臣恭敬而立。
朱厚照端坐在御座之上,神色凝重地主持着朝会。
此刻,朝堂的焦点正聚焦于南方战事。
去平定宁王叛乱的王阳明不幸染病,这本是一场即将收尾的平叛之战。
在王阳明的有力围剿下,宁王势力本已如强弩之末,几近覆灭。
可王阳明的突然患病,让局势陡然生变,双方陷入了僵持状态。
朱厚照一心想要御驾亲征,亲自率军平定宁王之乱。
可他的提议刚一出口,便遭到内阁大臣们的坚决反对。
御史张钦率先出列,劝谏道:
“陛下,御驾亲征关乎国本。”
“南方战事虽急,但朝中亦有良将可担此任,陛下万不可轻易涉险!”
紧接着,御史们也纷纷附和,言辞愈发激烈。
御史蒋钦声泪俱下:“若陛下执意御驾亲征,臣等唯有以死相谏,撞柱身亡以表忠心!”
其他御史也跃跃欲试,试图“卖直博名”。
面对众多茅坑顽石,朱厚照心中满是无奈与愤懑。
他不禁想起远在北方与鞑靼激战的堂弟。
此前堂弟已传来一次小胜的战报。
这让朱厚照既为堂弟感到骄傲,又暗自感慨自己身为皇帝。
却在实现抱负的道路上屡屡受阻。
而此刻,大殿外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
紧接着,一个响亮的声音打破了殿内的僵持:
“报!报!大同府,宣城府800里加急!”
“大捷,大捷!”
“空前之大捷,大将军王大破30万鞑靼骑兵!”
这消息,如同雷霆般在朝堂上炸响!
群臣们先是惊愕,随后脸上纷纷浮现出惊骇的神情。
“缴获战马3万匹,军械无数!生擒敌酋鞑靼小王子阿尔伦!”
“大将军王亲率一万雄师深入大漠两千里,火烧鞑靼王庭,拯救大明子民三千余人!”
刹那间,原本压抑的大殿沸腾起来!
群臣们的脸上满是惊喜与振奋!
无以名状!
这个年仅十五岁的少年王爷,竟立下如此前无古人的不世奇功!!
不仅成功守住大同,宣府,还将30万鞑靼兵一举歼灭!!!
如此辉煌的战绩,哪怕喜欢北狩的太宗皇帝在世,恐怕也望尘莫及。
朱厚照更是激动得瞬间从御座上站起身来,双眼放光,大声喝道:
“呈上来,快快快,给朕呈上来!!”
近侍太监马上把奏折呈了上来。
朱厚照匆匆将奏折览毕,眼中瞬间爆发出惊喜的光芒。
兴奋之情让他的声音不自觉地拔高,对着近侍太监大声喝道:“念!”
“是,陛下!”
近侍太监恭敬地接过奏折,高声念读起来。
奏折里大捷的消息如同一股暖流,流入文武百官的耳中。
刹那间,殿内彻底沸腾起来。
有的大臣眼眶泛红,激动的泪水在眼眶中打转,喜极而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