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网游动漫 > 我在综影视寿终正寝 > 第240章 大秦长公子扶苏(30)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40章 大秦长公子扶苏(30)

扶苏暗暗好奇着,而很快,攻楚主将的结果也就出来了。

王翦为主,李信为辅,于一年之后,集四十万大军攻打楚国。

为何是一年之后呢,因为刚刚攻打完韩赵魏三国的秦国,虽然休息恢复民生,也需要派遣官吏,去接手这三国的地盘。

这些都需要时间,历史上,嬴政派遣李信攻楚失败,固然有后方昌平君叛乱,人心不稳,前方又中了埋伏的缘故。

但又何尝不是因为,嬴政太过心急于一统六国,没有给秦国恢复民生,甚至稳固地盘的机会。

至于为何一年后攻楚,现在却就任命了主将,让敌人有所防备。

这是碍于古代战争的落后,不像是现代那般,不管是调兵遣将,还是军队军需,都能以极快的速度完成。

四十万大军,其所需要的军需储备,粮食转运,这都是需要耗费功夫的。

都说兵贵神速,可那是在战场上,真正在国家层面上来看,你想攻打一国,动员几十万大军,搞突袭是很难完成的。

而且宣布攻楚,任命主帅,嬴政还有另一个层次的用意,那便是钓鱼。

借着这一年时间,看看都有谁试图阻止攻楚的计划,尤其是楚系贵族那波人,会有什么样的动作。

上一次昌平君叛乱,虽然很快平息,但还是造成了一点损失。

这一次,嬴政干脆不打算给对方这样的机会,一有动静就要干脆利落的镇压下去。

而除了秦国内部,嬴政也想着刺激楚国出兵,若能让楚国主动出兵秦国,以守卫的一方,去消灭楚国的有生力量,这可比攻打楚国,要容易的多了。

以前的嬴政,多是打堂堂正正的战争,不屑于使用这样的手段,毕竟是强国大国的君主,自有傲气。

不过经过未来的梦境之后,嬴政的想法就变了,虽然一样能够统一六国,但若是能够减少些军队的损失,又何必介意使用什么样的手段呢。

只是嬴政想得虽好,但楚国人也不都是傻子,若说原本历史上,楚国还有与嬴政一别苗头的雄心。

可现在秦国一年灭一国,这兵峰之盛,势头之猛,哪个国家能不害怕。

不集中全部力量防守自己的城池就罢了,又哪里来的信心出兵对付秦国呢。

不过楚国那边虽然没有上钩,但昌平君这个楚系贵族代表,却是被嬴政逼得不得不有所行动。

昌平君原是秦国的丞相,背后有着秦国楚系高官的支持,他们的根便是楚国,自然会阻止嬴政攻楚的决定。

这不是没有理智,也不是盲目行事,而是楚国,便是他们这些秦国楚系贵族高官的依仗,他们别无选择。

而嬴政又岂是能容得了他们的,所以一番争斗的结果,便是昌平君被罢相,而昌文君甚至被收回封地,直接流放。

因为相比于一向谨慎小心,没有太多把柄的昌平君,素来肆无忌惮的昌文君,那小辫子是一抓一大把。

从来需要用人的时候,或许不会计较,可一旦真要计较起来,没直接砍头,都算是嬴政留了几分情面。

昌平君自小长在秦国,从一介平平无奇,寄人篱下的落魄质子,成为秦国的丞相。

除了靠华阳太后,还有一众楚系贵族势力的支持,与他自身的能力才华,那都是脱不开的。

虽然被罢免相国之位,但封号封地门客势力,仍旧没有减弱太多,昌平君自然有着一搏之力。

因为这个时代的封君,在自己的领地上,就相当于一个小诸侯,有着完全的自主权,就连大王也无法过问他领地上的事情。

其实昌平君若是就此罢手,念着他过往的功绩上,嬴政本是不打算追究下去的。

不管是有没有得到梦境的启示,都是如此,嬴政从来都不是容不下功臣的人。

就连吕不韦,他也只是罢了对方的相位,并没有非要置其于死地,甚至还肯定了对方的功绩。

保留了其在相国位置上,一些对秦国有利的政策。

更不用说是后来功高震主的王翦了,嬴政连王翦都能容下,更何况是昌平君。

只可惜,昌平君走到如今这个位置上,一切已经不全都由他自己了。

更何况,就算是他本身来说,从高高在上的丞相位置上,被嬴政一脚踹下去,他又如何能够甘心呢。

这个时代,可没有后世那样的忠君思想,讲究的是,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为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为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为寇仇。

六国读书人,若是在自己本国得不到重用,就会去往他国,寻求赏识自己的明君。

秦国不少的高官大臣,都是出身于六国。

甚至就连最开始被派来做奸细,修建郑国渠的郑国,到最后渠成之后,不一样被留在了秦国效力。

这个时代像是韩非一样,对于韩国那般忠心,甚至忠心到,让所有人都能看出来的,不说是绝无仅有,却也是凤毛麟角。

所以说韩非被害,不全是因为李斯的陷害,还有他所着的可以加强君主集权的书籍,也有着自身的原因在内。

这一世,哪怕没有李斯捣乱,嬴政在得到了韩非所着的书籍,吸收了他的理念精华后,对方也还是被害死在了狱中。

这是必然之事,只要韩非不改变他忠于韩国的想法,那就必然会出现这样的事情。

嬴政可以允许底下的大臣,各有心思,也可以容忍像是王翦那般,功高震主的功臣,但他绝不会允许,秦国之内有不忠于他的人。

至于说韩非为何执念于韩国,无论如何都不肯改,甚至连死都不怕,那便是个人的信念问题了。

若是轻易的便改了,那韩非也就不是韩非了,也不会让后世那么多人为他感到惋惜。

话题有些扯远了,总之,在这个时代,便是本国人都不一定对自己的国家那般忠心。

更别说,昌平君原本就不是秦国人,更加不会对秦国有什么太深的感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