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大明听到根叔问起,最近人们非常关注的连环杀人案。
“其实我们已经知道凶手是谁了,不过跟李队长说了他不信。没办法,我才帮于老师先把这个8年前的旧案破了。”
“这样的话,我们再说啥,李队长也就能信了。”
陈建国说道,“这不像那些警察们的作风啊,通常只要有人举报他们都会不分青红皂白,先直接把人抓过去打一顿的。”
陈大明说道,“这名罪犯的身体有些问题,警察认为他不可能犯案。算了,我不能跟你们再多说了,这些都是要保密的可千万别往外说。”
根叔一脸敬佩的说道,“没想到你竟然这么大本事能算命不说,竟然还能帮助警察破案。”
陈建国和丁慧芳,都挺为儿子感觉到自豪的。
确实,这几个月以来正是因为儿子家里才摆脱了困境,并且又一下子有了这么多钱。
又喝了一会儿,根叔便先回去了。
根叔走了以后,陈建国对丁慧芳说道,
“这老根儿人很实在,出去吃饭的时候他都抢着付钱。他一个人也挺不容易的,40多岁了还打着光棍,回头你瞅着有合适的就给他介绍一个。”
丁慧芳说道,“头些年还有人给他介绍,不过他都拒绝了。现在也没人理这个茬儿了,再给他介绍就只能是二婚的了。”
陈大明说道,“我觉得那个赵姨就不错,好像刚30多吧。”
陈建国点点头说道,“我也是这么觉得,你赵姨人漂亮心眼儿好。”
陈大明点点头说,“是啊,长得还那么白净。”
陈建国听到这儿咧着嘴嘿嘿一乐,“不愧是我儿子,审美眼光跟你爹一样。”
丁慧芳在一旁笑骂说道,“你们这两个瘪犊子玩意儿,当我是透明的吗?在我面前夸别的女人漂亮,你俩是不是想死了?”
陈大明急忙说道,“赵姨再漂亮也不如我妈漂亮。我要不是我妈儿子的话,我就追我妈去了。”
丁慧芳给了陈大明一巴掌骂道,“你个小兔崽子怎么越来越贫了。”
陈建国问道,“听说你跟老赵家的小丫头俩人处的挺好,最近晚上都不回来住了。”
陈大明赶快解释,“不是那么回事儿,我最近没回来是忙着破案的事。赵晓巧年龄那么小,怎么可能跟她住一块儿。”
陈建国说道,“也是,你俩今年还太小,才十五六岁,怎么也得等18岁再说。到底是我儿子就是有本事,找了个那么好的闺女。”
“不过玩笑归玩笑,你可得对人家闺女规矩一点儿别乱来。老赵一家对咱们可有恩情的,当初跑遍了厂区就他家借给咱钱了,你这命还等于是他救的呢。”
陈大明说道,“放心吧,我对她规矩着呢。”
“对了爸,明天我把钱拿回来,你有啥打算?是在家歇一阵儿,还是再做点啥买卖呢?”
“这一次挣的钱可赶上你十几年工资的了,以后就不用再那么辛苦了吧?”
陈建国说道,“我想了,如果明天钱真能拿回来的话,我算了时间还来得及。我马上和你根叔我们再跑一趟,再收一批黄芪回来。”
“这一次时间能够快一些了,毕竟都熟门熟路了。”
听到这陈大明总算是放了心,按他计算的时间,这样父亲就应该能够把时间错开。在被害的那一天人应当还在内蒙,能够躲过这一劫。
因为喝了酒,陈大明感觉阵阵困意,便早早的躺下睡了。
睡觉的时候于海英没在身边,他感觉到有些不适应了。
……
2025年
老陈醒过来,看着新买的房子,感觉像是做梦一样。
毕竟在之前的老房子里已经住了二十几年了,突然换到新房子还有些不适应。
赵晓巧也醒了,对着老陈亲了一口,立刻就起来要收拾屋子了。
老陈打趣道,“怎么今天早晨不让我补交作业了?”
赵晓巧有些不好意思的说道,“刚搬到新房子里,昨晚兴奋的睡不着觉,光琢磨着这房子怎么布置了。有新房子了,谁还稀罕你这个老东西。”
“结婚这么多年了,都快老了,终于有自己房子了。”
老陈充满歉意的说道,“别人刚结婚就有的新房子,你跟我一起过了20多年才有,真的对不住你了。”
赵晓巧用力的拍了老陈后背一巴掌说道,
“我发现你现在跟我是越来越客气了。人家都说人一辈子的福分是有数的,年轻时候享受太多了,老来就要受罪。”
“咱们是年轻的时候受罪,老来享福,这样更好。”
老陈点点头说道,“这话说的有道理,记得之前听麻将馆里那帮老娘们儿,在那抱怨自己家老头,说才50岁就没啥夫妻生活了。”
“你看咱俩现在,跟那些小年轻的都有一比了。”
赵晓巧脸一红,用力的拧了老陈一把说道,“谁跟你说这事儿了。”
“不过倒也真是这么回事儿,做护工的那几个姐们儿,我们年龄都差不多。她们听说咱俩到现在还能平均一天一次的时候,都羡慕的不得了。”
老陈吓了一跳,“这事儿你也能拿出去跟你那些老姐妹们说?”
“那咋了,别人炫富我炫老公。以前总羡慕那些姐妹家境富有,现在再一看也就那样。”
“最有钱的那个姐们儿,老公在外面包小三儿,俩儿子都离婚了。”
“所以说,老天不会把好事儿都给一个人的。”
老陈说道,“难得你能想得这么明白。对了,现在我们马上就够1,000万了,也有了房子,要不咱们现在就退休吧,你有什么打算?我想的是咱们去旅游怎么样?”
“我想买辆房车,二手的10万块钱就能买到了,到时候咱们不用住酒店,自己做饭吃能省不少钱。”
赵晓巧点点头,“也行,正好闺女也开学了,让她别做兼职了,要不然每天放了学还要去打零工,太辛苦了。”
“当初闺女为了减轻家里负担,只考了本市的大学,真希望她能重考一年上一所好的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