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显德六年三月,徐灏报捷汴梁,以拓土之功,为西征将士请封。

表奏孟浮生为安远侯,高怀德为勇毅伯、潘美为西平伯,曹彬为武威侯。

又接见了李圣天,好言安抚一番,随便赏了一个闲职,多赏钱帛。

至于萨图克,被打发去看守打扫英烈祠去了,拉拢他?像以前一样,给他个什么侯,什么伯?别开玩笑了,在徐灏这里行不通。

战败之人,被活捉之人,更何况还给彰武军造成了伤亡,让你还能喘气就算慈悲了。

汴梁,宫城。

春天的第一场雨如约而来,雨点打在文德殿的屋顶上,啪啪作响。

垂脊或戗脊上立着的脊兽,在被雨水冲刷,朦胧中,似乎舒展着身体。

飞檐上挂着的铃铛,叮叮当当的响个不停。

“啪”一本奏折被摔在桌上。

柴荣身着青色圆领龙袍,头戴幞头,幞头上长长的翅脚,随着他的动作,颤颤巍巍。

“岂有此理,我让你去了?这算什么?”他站起身来,背着手,在殿里来回踱步。

殿外一个宦官从门口抬头看了看,见皇帝脸色不对,张了张嘴,没敢说话。

“什么事?”柴荣怒道。

宦官吓了一跳,弯腰道:“回陛下,魏相、范相、王相、赵将军到了”

柴荣愣了一下,这才想起来,这几个人是他叫来的。

“传见吧”柴容吁出一口气。

不过片刻,几个人身着紫色官服之人,鱼贯而入,一齐弯腰长揖:“参见陛下........”

柴荣示意身边伺候的宦官,把桌上的奏折拿下去,沉声道:“你们先看看这个”

几个人对望一眼,范质首先接过,一目十行的看完,又传给魏仁溥........

直到都看过了,柴荣才说话:“卿有何教朕?”

四个人面面相觑,谁也不说话,皇帝明显是想压制徐灏,这个想法在柴荣的角度看,当然很合理,但是在大臣的角度看,就不是那么简单了。

冒着风险,主动去得罪一个权臣,谁也没有那么傻,在五代这个政治环境下,以后的事,还真不好说。

至于说派兵去进攻延州,那就更扯淡了,就算你倾全国之兵去攻打,人家就是不跟你正面作战,你能如何?西域上万里的战略纵深,可不是闹笑话的。

外面雨声潺潺,飞檐上的銮铃声响越发急促,春风吹得殿内檀香阵阵,大殿里静谧无声。

“陛下可宣召京兆尹,紧守关中.........彰武节度使徐灏.......”范质说到一半说不下去了。

他本来想说徐灏不像是奸臣,如果他真是奸臣,不会放着近在咫尺、人口稠密的关中地区不管,反倒去经营地广人稀的西域。

不过这个话估计皇帝也不爱听,所以他说到一半就闭嘴了。

王朴是柴荣心腹,他接着说道:“如今军中缺马,徐大广占据西北养马之地,陛下可宣召他亲自进京贡上战马,若是他奉诏来京...........”

柴荣脸色顿霁,这倒是个主意,让徐灏自己进京,也算给他一个机会,全了当年那兄弟之情,不过他也就别想出去了。

魏仁溥心里长叹一声,这王朴的主意说起来似乎很有道理,其实狗屁不通,你一封圣旨过去,人家徐灏奉诏当然好,可是人家要是不奉诏呢?

你能拿人家怎么办,最后还不是丢皇帝的脸。

但是他久经宦海,知道什么时候该说什么话,现在皇帝明显倾向于这个办法,他才不会去触霉头。

“陛下.....”赵匡胤忽然开口了。

先是深施一礼,接着说:“如今南唐已然顺服,南方平静,陛下可考虑北方之事了”

柴荣心里一动,他听懂了赵匡胤的意思,那就是对辽国用兵。

其目的有二,第一:收服人心,不管承不承认,徐灏收复西域,拓土万里,这在什么朝代都是巨大的功劳,民间对于徐灏这个人,多有赞誉,威望很高,包括柴荣本人,虽然不喜,但他也挑不出徐灏什么罪过。

所以现在要做的,其实第一步是夺回人心,也就是也要开疆拓土,而最好的目标就是燕云十六州。

第二:把各节度使的军权,通过这一次战争,彻底收回朝廷手中,进一步验证和打磨禁军的战斗力。

这几年收服南唐,虽看起来摧枯拉朽,但是其实中间问题很多,对付南唐都尚且如此费劲,更别说对付辽国或者徐灏了。

魏仁溥微微侧头看了看赵匡胤,心里想着,这到底是你想立功,还是真是为皇帝考虑?

柴荣琢磨半晌,下定了决心,呼的一下站了起来,拍了拍手,叫道:“取地图来......”

显德六年三月,柴荣连续发下诏令,其一,限半月之内,各地节度使送麾下精锐至汴梁。

其二,殿前都指挥使赵匡胤之妹,选为妃子,即日进宫,照顾皇长子柴宗训。

其三,即将北伐,军中缺乏战马,命彰武朔方节度使徐灏,亲自押送战马一万匹,火速进京。

不过就在即将出征的当口,上天又给了柴荣一个打击,枢密使王朴在三月十六日,和宰相李谷谈话时,忽然猝死。

王朴忠心耿耿,是柴荣最重要的谋士与股肱之臣,献平边策,主持经济上的改革,和柴荣是亦师亦友的关系。

他死在北伐的前夜,不得不说,是柴荣的重大损失。

葬礼出殡当天,皇帝柴荣亲自前往吊唁,多次失声痛哭。

三月二十八日,柴荣率领八万禁军北上,御驾亲征,其中骑兵一万,步兵三万,其余皆征发的民夫。

这次北征的战略目标是瀛州、莫州、易州,益津关、瓦桥关、淤口关。

因为从战略上来说,这三关三州,就如同一根插入后周腹地的楔子,在后周境内,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突出部。

而且四周皆是华北平原,一马平川,无险可守。

四月十五日,侍卫亲军都虞候韩通等将,率领先锋军从沧州治水道进入辽国境内,在乾宁军(今河北青县)南安营扎寨,等待柴荣。

两天后,柴荣率军到达乾宁军,后周大军刚到达乾宁军,辽国宁州刺史王洪就立即举城来降。

柴荣大喜之下,好言安抚了王洪,接着在乾宁军大治水军,兵分两路:以韩通为陆路都部署,赵匡胤为水路都部署,水路并进,继续北上。

四月二十四日,柴荣乘坐龙船,经独流口,沿滹沱河西行,抵达益津关(今河北霸县)。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宁州刺史王洪的“经验”分享下,益津关守将终廷辉举城投降!

自益津关向西,水路逐渐狭窄,柴荣弃船登陆,由赵匡胤护卫,率领数万大军继续前进,直奔瓦桥关(今河北雄县西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