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时光飞逝,春去秋来,冬去春又归。

一晃眼,又是两年光景过去。

再有四个月时间,宋大河与张氏就可以出孝了。

而宋应知,也终于迎来他人生中最重要的转折点。

八月初九,秋闱如期在府城举行。

这次参加科举,宋大河还在守孝期不能陪他来,宋应明带着商队也还在外头,好在他有李游陪在身边。

有了前两次连在贡院待上三天的经验,这次乡试,宋应知做足了万全准备。

不仅吃食带得少,还带了一长块布条,只等进了贡院沾了水,遮掩口鼻用。

此外,八月天气远比二月炎热,担心贡院有蚊虫叮咬,宋应知还让陶金给他弄来了和考棚一般大的蚊帐,

此次乡试,县学里的学子都会参加,宋应知与李游到了府城后,没去宋童生家借宿,而是选择与木初才等同窗住在客栈内。

参加过好几回考试了,这还是宋应知第一次与各路考生坐在一起探讨学识。

明天就是乡试时间,此时客栈内人满为患,考生们聚在一起,不停的打听着此次主考官的喜好,又或是谁会是此届乡试解元等话题。

“哎,你们听说了吗?据说此次乡试和以往都不一样了。”

“哦?敢问这位仁兄,有何不一样?”

“嗐!你们还没听说吗?今年的乡试是太子负责,主考官也都是太子从京中派来的。”

说到这时,那考生巡视了一周,见大伙都支楞着耳朵在专心致志的听他讲,考生心里一阵窃喜,继续往下说道:

“我听说,朝廷的户部极为缺人,因此太子打算选拔一批算学比较好的人才送去户部。”

毕竟北夏朝刚建新朝,朝廷内部很多职位都在外面空缺着,尤其是精通算学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看着户部那堆积的一沓又一沓的账簿,太子看了都头疼,户部尚书看了日日闹着要辞官。

“选拔人才,那最低也得是进士,和我们考举人有何关系?”

人群中有学子质问道。

“这你就不懂了吧,此次派来的主考官可都是太子的亲信,若我们这批学子有幸成为主考官的座下门生,那间接等于是太子提拔上去的人才,以后要是有机会考中进士,那更是可能直接成为太子的左膀右臂!”

当今开国老皇帝已经九十一岁,虽还未让位于太子,但早在几年前就已经把朝中各事分别交于太子和三王爷处理。

明眼人都能看出,老皇帝这是想在两人中择出最优天子人选。

宋应知在听到这个消息后,眉毛不禁扬起,难怪梁举人当初会因为算学而破例收下他,感情是提前知道朝中内情。

至于会不会因为这场科举而站队,宋应知并不在意,毕竟有梁举人这份关系在,他早已被视做户部尚书那一队的人。

毕竟户部尚书可是梁举人疯病好了以后收下的第一个学生,一直视他如亲师。

然而,有人欢喜有人忧,一旁的木初才的反应和周围大部分学子一样,愁云惨淡。

“惨了惨了!宋兄,我算学一向不好,万一因此落榜,这可怎么办啊!”

这三年,木初才学识涨得飞快,当年院试时他还落后宋应知十几名,如今隐隐有压宋应知一头的迹象。

本来他对此次乡试很有把握,谁知此次乡试会有如此变化呢?!

“放心吧木兄,无论如何,科举的内容与性质都不会变的,算学占据的分数也不会太大,充其量就是多加了几个算学题,考察考生们的算学能力。”

为以后户部选拔人才做准备而已。

宋应知安慰了木初才一番,就起身回房间养精蓄锐,半夜还得起来排队进场考试。

宋应知走后,木初才却是一脸不高兴的对着一旁的学子说道:“你看他,有什么好神气的,不就是算学好一点罢了!若论学识,他连我也比不上,哼!”

见他生气,周围得同窗纷纷尴尬劝道:

“算了,木兄,他算学在县学里的确实无人能及,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快别说了。”

对于这一小插曲,宋应知并不知道,回到房间后,他对着李游交代了几句就睡下了。

半夜子时一到,守在一旁的李游赶紧叫醒自家公子。

“公子,公子,快醒醒,该去贡院了。”

鹤州的乡试,人数虽没有院试多,但也差不了多少,也需要提前进场。

宋应知清醒后,将提前准备好的蚊帐、布条一一放入考篮内,又仔细检查了毛笔和墨,确定都没问题,他才提着考篮准备去往贡院。

“我走了,你好好休息,三天后来贡院门口接我就行。”

客栈离贡院很近,此时楼下已经人山人海,李游跟着去的作用也不大。

为了不给自己公子增添麻烦,李游乖巧的点点头,将人送到客栈门口就回去了。

宋应知在客栈门口等了一会,见木初才与其他同窗下来,便与之一道去贡院门口排队进场。

由于这次带的东西比以往都多,宋应知在搜身时耗费不少时间,等找到自己座位号时,已经过去一个半时辰。

再有一个半时辰,天就亮了,宋应知争分夺秒,随意打扫两下考棚,再把蚊帐系在考棚顶的木梁上。

固定好蚊帐,他立即躺下闭眼休息。

这回科举,他的睡眠好的出奇,才闭上眼没多久就进入了梦乡。

再次清醒,宋应知是被东西给砸醒的,还没看清是何物件,就听一士兵的声音从考棚前传来。

“别睡了,该考试了。”

宋应知这才发现砸醒他的是考卷。

士兵走后,他赶紧起身,先将考卷收好,随即把考桌装上,又从考篮里一一拿出笔、墨、砚。

一切准备就绪后,他才小心翼翼打开考卷。

乡试的题目类型与院试大同小异,但在题量上大大减少。

考卷上只有一道经义题,一道策论题,一道诗赋题。

除此之外就只剩论、判、诏、诰、章、表等题目,外加三道算学题。

乡试的成绩主要看经义与策论,其他的题目都只是这两道题的加分项。

学识到了举人这个地步,注重的是一个人是否有治国之才,再考帖经墨义已经没有意义了。

毕竟一旦考上举人,那就代表着有了做官的资格。

宋应知打起精神,把目光落在策论题上,趁着脑子还清醒,把最重要的题答出来才是要紧事。

只见策论题目为:

今外邦诸国,船坚炮利,其军事器械与战略多有新奇之处。若彼等以武力犯我朝边疆,当以何策御之?

看完题目,宋应知十分意外,以往的策论题要么就是问天灾水患、要么就是财政税收。

这还是第一次遇到军事类策论题。